常家庄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2490
机构名称: 常家庄小学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403/001
起始页: 0153.pdf
地址: 杜村
起始时间: 1915年春

机构描述

1915年春,杜村建起了一所最早的新式小学——常家庄小学。学校的创始人是高振乾。 高振乾,常家庄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中学毕业后经提学司复试奖给岁贡生(1905年诏停科举,人才取自学堂,限年毕业奖给举贡)。1915年春,高振乾从县里领来了240吊钱(据知情人回忆,究竟是“吊”还是“元",说不准)作为办学经费,创建了当时杜村乡最早的新式小学一一县立常家庄小学。高振乾办学是十分认真的,县里给的钱不够办学经费,他就把自家5间草房腾出来作为教室。房子虽然有点破旧,但环境不错,前面是一条大街,东面是住户,两边是胡同,后面是一个小院子,院内种了四五棵葡萄。教室内的课桌凳是高振乾用县给经费购买的。学校开办后学生纷纷前来报名上学,有常家庄、涝洼、辛家庄、河崖、房沟、苑戈庄等村子的30多名学生。来这里上学的大多家庭比较贫穷,上不起私塾,听说这里是县立小学,免收学费,只收书费,教师工资由县里岀,他们才到这里读书的。 高振乾集校长教师于一身,由于学生年龄大小不一,因此开学后,老师根据学生年龄分成甲、乙、丙、丁四个年级进行分类教学。为了便于管理,老师从学生中任命一位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威信较高的学生任级长,必要时由级长给学习差的学生授课、补课。当时学习的教材有《国文》(共十二册)、《算术》、《修身》、《珠算》等。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振乾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