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解放后成立的第一所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2486
机构名称: 胶州解放后成立的第一所小学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403/001
起始页: 0142.pdf
地址: 胶县北教堂
起始时间: 1948年冬季

机构描述

小学开办于1948年冬季,校址设在北教堂(后改为中医院)。教堂主要由结构相同南北相对的两座3层砖楼和中间的一座礼拜堂组成。南北楼东西两端均有临街的一层厢房相连,组成一个大四合院式的封闭的欧式建筑群。当时修女们住在南楼,西厢是慈善卫生所,有简单的外用药水,东厢是杂用房屋。学校设在北楼上。第一批招收的是五年级学生。因为长年战乱,当时青岛还未解放,加上许多家长对八路军还不了解,所以能上五年级的学生很少,包括几位外地同学在内,我们这个班一共招收了16名学生,后又经过多方动员又招收起了较低的几个年级。我还因动员学员上学奖了本子。在北楼上了一年学,教育事业大发展,建起了规模大年级齐全的阜安小学(后改为阜安中学)。我们也从教会北楼搬岀,南迁至哈利湾北侧的一座土洋结合的院落内。哈利湾以哈利洋行得名,洋行早已倒闭多年,但哈利湾直到解放后多年还在。这也是属于教会的房子,有一老头看门。这是一个门朝西临马路的小院,北面是一排红瓦中式平房,低年级在其中上课,南面是一座小洋房,房中间有小过道,沟通南北、东西两间房子,东间是老师的办公室,西间就是我们的小教室。从此向南穿过过道,是一个小院,有几棵大核桃树和不大的白果树,空地上是由房屋看管老头栽种的橄榄菜(大头菜)。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