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庙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2483
机构名称: 菩萨庙小学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403/001
起始页: 0139.pdf
地址: 花行街东端

机构描述

菩萨庙小学坐落于花行街东端,西临草市、地瓜市,南临店子街居民区,还有一个俗称“胡黍面”(即高粱面)的下等妓女院,北靠云溪河,与刘家花园(今新亚工艺厂)隔河相望。河岸很坡,河底满是黄沙,长年流水不断,河水清澈见底,有许多小鱼小虾。还有一种叫做马猴(狼)肝的能吃的紫色软石头。在水中挖一沙坑,栽上一个竹篓防止沙子坍塌,便可饮用,两岸很远的人家都常年吃河水。菩萨庙座南面北,门东侧有一阁楼,底层供着“四不像”,阁子上是魁星点状元的塑像。魁星金鸡独立,翘着左腿,右手握笔高举过头,准备随时下笔点谁为状元的姿势。在这破败的菩萨庙内,在这贫困的居民群落里,魁星点状元的塑像很有些不协调,但它反映了胶州人对文化的尊重与渴望和“农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庙里有一座南朝北的正殿,已破败不堪,没有了香火,沿正殿向东有依山接建的低矮的小屋,供着“狐三太爷”,不时有人进香。再往东进一个不大的小院,南北各有三间小屋相向而立,这就是学校。学校设一、二年级各一个班,每班30人左右。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胶州是沦陷区,寺门首街有日寇驻军的局子,有伪政权。小学普遍开设日语课,但低年级未开设。一年级的课程有《国文》、《算术》、《习字》、《唱游》,好像还有《修身》。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