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一支队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胶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2249
机构名称: 胶济一支队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94/001
起始页: 0030.pdf
地址: 胶东区
起始时间: 1938年

机构描述

1938年9月,胶东区党委袁超组织召开沙窝会议,会议认为,前中共打入姜部,扩大政治宣传,发展民先队员,促使姜部抗日,做了一些工作,但却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即在这支队伍里,中共只有政治活动权,却没有掌握武装领导权。因而当姜黎川开始向右转,限制排斥我们的活动,走向反共反人民的时候,我们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这个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武装斗争是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武装。会议决定:在适当时机,把在姜部的民先队员、基本群众拉出来,建立一支抗日的武装力量。沙窝会议之后,我们开始了准备工作。秘密通知骨干,将较好的武器谨慎地、逐步地集中到民先队员手里。姜黎川看到中共的政治宣传已深入人心,不敢在胶县久留。便决定秋收一结束,将部队拉往诸城一带。中共认为时机已到,约定途中鸣枪为号,脱离姜部。青纱帐一倒,姜黎川便率部移防,当部队路过蛤蟆屯欲越铁路时,正值夜晚,我们对空放了两枪,顿时,民先队员、基本群众应声而返,我们立即将这支队伍拉回胶北,正式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武装一一一胶济一支队就这样诞生了。胶济一支队所辖三个大队、九个中队(三三编制)一个特务队、一个支队部、一个后勤部,王军光同志任政治委员,韩育民任支队长,丁希三任副支队长,姜谔生同志任参谋长。胶东区党委派人送来印鉴和旗帜,并带来部分经费。

知识出处

胶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胶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胶州因东南临胶州湾,以胶水而得名;拥有5000多年历史,唐朝于境内设立板桥镇,北宋时期港盛州兴,海运贸易持续繁荣,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素有“金胶州”之美誉;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中国剪纸之乡  。本书为山东省青岛市胶县的史料,包括“胶县历史沿革浅释”、“三里河原始氏族社会文化遗址”、“胶县历史文化名人高凤翰简介”、“回忆王尽美同志与邓恩铭同志”等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韩育民
相关
王军光
相关
丁希三
相关
姜谔生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