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青年学校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1832
机构名称: 郯城县青年学校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52/001
起始页: 0053.pdf
起始时间: 一九四七年六月

机构描述

一九四六年冬,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向鲁南地区进犯。次年一月十日,中共郯城县委、县政府带领着党政机关、地方武装和农村的干部群众,有组织地北撤。为了回来后能够全面展开工作,经过短期筹备,郯城县青年学校,于一九四七年六月在北撤途中诞生了。 校长由文教科副科长王展兼任,教导主任柏灿之,总务主任张玉田,教师杨苏泉、鲍恩亮等。学生是从县机关千部子女;区乡干部子女、北撤民兵年龄较小者当中选取的,共五十一人,其中女生二十一人。 根据学生文化程度编为甲、乙、丙三组。甲组开公民、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生理卫生七科。乙组开国语、算术、常识。丙组只学国语、算术。课本人人都有,但都是油印的。由于这所学校是在北撤转战中创办的,所以它时时处处受战争制约,既没有固定的教室,更没有课桌课凳。学生生活所需的一切费用,除必要时由县补助外,绝大部分要靠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学生们一般是上午学习,下午生产劳动。只要环境允许,就及时组织上课。路边,场上,树下到处是课堂,双膝是课桌,树枝、碎石当笔用,大地当纸张。除了老师讲授,同学们还互教互学。尽管条件很差,可同学们学习劲头却十足,随时随地都可看到学生们在互相研讨、学习。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山东素称“文物之邦”,据《中国古方志考》统计,宋、元以前,山东地方志就有三十六种之多。明、清以来,山东省、府、州、县所修志书达五百多种,在全国名列前茅。郯城古县,历史悠久,春秋时为郑子国。“溯所自出,郯子为少暤氏苗裔,武王分封茅胙,为鲁附庸,由来最古。”据《春秋左氏传》记载,郯子曾两次朝鲁。前525志源于史,古郯的历史文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自不待言的,秦置郯县,郡县治所皆在郯。自明初设郯城以来,六百余年,县名无改,政区亦较稳定,修志之举,代不乏人。郯城地方志,明朝以前无可考。初志成于万历十三年,由县令颜若愚创体命意,教谕邱问礼编纂。其序文仍可向我们传递当时修志的某些信息。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展
相关
柏灿之
相关
张玉田
相关
杨苏泉
相关
鲍恩亮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