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兴染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0719
机构名称: 元兴染厂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90/001
起始页: 0073.pdf
地址: 铜元局后街95号
起始时间: 1940年

机构描述

元兴染厂创建于1940年,原来是一个小型机器压布厂。1945年又兼营手工染布后,逐步发展为小型机器染布的合伴企业。该厂股东为:傅佐伍、王华亭、王明斋、田子和、石明轩、田逵九共六人。在1945年又增加股东金子云、崔子良、张秀臣三人。登记资本数为35,100元。以石明轩为经理,以后由张慎清为经理。技术人员华廷安、单华亭2人。职工人数初建时为15人,后增至31人,资方2人,工人29人。 2.生产设备情况: 该厂厂址在铜元局后街95号,厂地面积约二亩,厂房面积约250平方米。机器设备计:①四节锅炉一部、立式小锅炉一部(济南产)②染槽四对;③丝光机头一个;④三丈拉宽机一部;⑤11筒烘干机一部;⑥打码机一部;⑦人力成包机一部。按设备能力计算,月产量为3,500匹(40码)。 另有压光机一部,压毛机一部,喷浆机两部。压布月产量为6,000匹。 3.经营情况: 该厂1940年创建时,原是一个小型机器压布厂,专为各小手工染厂加工压制漂白,青、蓝色布以及绸绫等产品。当时营业情况尚好,至1943年日寇强化治安时宣布“经济统制”以“抓暴利”“抓囤积”为名,对工商界进行大搜刮,以致动辄得咎,无法经营,被迫停产,工人走了一部分,留下小部分,为了维持下去,购置磨粉机一台,加工杂粮面粉,藉以维持开支。至1945年,日寇投降后,由于本市较大染厂尚未恢复生产,市场色布很缺,更以该厂几个主要负责人,经营管理能力较强,同心协力,看准有利时机,抓住机会,积极增设人力染槽两对,大锅一口,以手工生产“爱莲牌”青、蓝、浅色、漂白等产品,行销本市及农村,当时营业情况很好,每日生产色布30—40匹,随产随销,供不应求,利润亦多。“爱莲牌”各色产品,系以赊销的办法,取得本市小织布厂生产的10磅白布为坯布,除黑布系以膏字青染制外,其他蓝布、浅色布均以直接色染制,染后上浆,色泽鲜艳,手感厚实,深受农民欢迎(该直接色布、日晒退色)。因此1945年—1946年两年间即盈余棉纱二十余件,日产量也增至70—80匹。1948年解放时,资产净值达40余件棉纱。解放后陆续扩建厂房,增添机器设备,至1951年由只有一台压布机的小厂,发展为小型机器染厂。这时仍以自营自销为主,其色布亦改用粉状硫化颜料染制,产品行销本市及徐州等地。“五反”运动后,停了一个阶段,退赔七千余元,因而资金不足,不得不以抵押向银行取得贷款后,从新开始生产,在青岛购到斜纹、华达呢白坯布,生产无牌青、蓝色布,另外与花纱布公司加工青布每月1,000匹左右。根据1953年统计:该厂资产净值为60,092元,公积金1,185元,全年营业额为589,899元,全年总产值1,190,568元。 该厂虽小,财力亦不充裕,而对职工待遇不薄,因而劳资关系正常,生产积极,历年均有盈余,股东未分配红利。1955年10月份被批准公私合营,他是小染厂中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第一个厂。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为济南史料,包括人物传略、惠丰面粉厂简史、济南六户小型机器染厂史料、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简介、济南八景介绍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傅佐伍
相关
王华亭
相关
王明斋
相关
田子和
相关
石明轩
相关
田逵九
相关
金子云
相关
崔子良
相关
张秀臣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