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无线电三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0408
机构名称: 德州无线电三厂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44/001
起始页: 0125.pdf
地址: 德州市新湖北路
起始时间: 1971年

机构描述

德州无线电三厂本是一家无名气的小型企业,在经济腾飞的年代,他们捷足先登,跨入了国家二级企业的行列。截止1990年底,5年累计实现产值1.43亿元,创利税1528万元,分别是技术改造前15年总和的9倍和13倍,成为古运河畔最耀眼的一颗新星。 技术引进给企业注入活力 京杭运河和津浦铁路紧紧地依偎着穿过德州市区,德州无线电三厂的前身就座落在古运河畔一所煤场的旁边。1971年开始建厂,原属德州发电厂的一个电力变压器制造车间,有职工58名,几排低矮的平房,设备简陋,产品单一。每到春季,整个厂区淹没在黑色的尘雾之中,日子过得可真难。1977年,厂区迁到德州市新湖北路,占地面积39847平方米,生产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产品不定型,档次低,到1984年固定资产只有78万元,产值一直徘徊在150万元左右,利润不足10万元。由于企业产品销路不畅,有时工资都发不出,多数职工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摆脱困境。当改革的春雷在神州大地响过之后,也给这个小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领导班子全面分析了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把眼光从国内转到了国外。八十年代,世界正面临新科学技术的挑战,电子工业正迎接第三次工业浪潮的到来。电子产品属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生产周期短,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一个电子工业的领导者如果看不到这个事实,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势必被迅速发展的新科学所淘汰。当时该厂的主导产品——黑白电视机用回扫变压器,偏转线圈,因打不开市场而滞销,后来刚刚有了市场,彩电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无疑,彩电配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彩电必然进入千家万户。但是,生产彩电配件,国内设备尚不能配套,必须从国外引进,没有外汇、缺乏技术、工人素质低等,这一切说明引进项目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有人认为:“与外国人打交道,弄不好几百万元贷款赔进去,就是把三厂的地皮搭上我们也赔不起呀!”怎么办?经过厂党支部多次研讨,决定从国外引进一条具有八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生产线。这一决策很快得到了地、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全厂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的拥护。从国外引进项目,需要巨额的贷款,可当时职工工资都是厂长跑银行,靠借钱发放,这其中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改革的大潮,新科学技术的挑战,已把他们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即使前面是崇山峻岭也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一个正确的决策,付诸实施并非易事。作为这个基础差、技术力量薄弱的小厂实施起来更谈何容易。彩电用回扫变压器生产线,是全省唯一的引进项目,同行业厂家都想把这个项目拿到手,省里有的部门意见也不统一,个别同志把眼光放到了技术力量雄厚的青岛、淄博。曾有人这样说:“北三区的德州是个兔子没草吃的地方,还想从国外引进生产线,这不是异想天开吗?”对此,前去争取项目的厂长刘玉民挖空心思寻找根据:“条件差我们承认,但是我厂已有生产黑白电视机元件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全厂干部职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省政府的一位领导同志分析了厂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特别是被他们这种锐意进取,大胆开拓的创新精神所感动,决定把项目给德州无线电三厂。经过全面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客观的价格分析,最后决定引进日本松下公司“FBT”生产线。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德州文史第十辑》

本书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德州文史第十辑,主要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本地区的一些动人故事和事件;“人物春秋”,反映了本地解放前较有名气、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的事迹;“天涯儿女”,收录了本地远在外境他乡的儿女们的可歌可赞的业绩;“大潮浪花”,透射的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领域发生的急剧变化的缩影;“文史资料”,奉献出的是日伪及国民党旧政权时期的一些珍贵史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