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刘镜芙(1883—1958),字蓉阁,沂水县城郊冯家庄人。先祖刘鲁山之独生子.清光绪九年生。家境贫寒,靠先祖父鲁山公教书维生。先父自幼聪慧,七岁入沂水县塾就读。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入沂州府的琅邪书院(即以后的沂州府官立中学堂,民国后改为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四年毕业。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先父十九岁时考入山东高等学堂,二十三岁毕业。为沂水县最早的四名大学生之一。毕业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赴京会考,总平均成绩得七十三点六分,名列优等(毕业执照原件现存去病处)。授职七品京官,奖励举人衔,在民政部任职。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创立,政局较乱,乃弃官从教。先至吉林省投奔督军孟恩远将军(与先父友善),被委至依兰(三姓)某中学任教。后孟他调,先父亦于任职三年后离去。
从东北回到关里后,即任教于济南育英中学,还兼职于其他一些学校。先父在各门学科中长于数学,当时在教育界颇有名气。
1928年北伐军到山京,日本帝国主义者为阻挠中国的统一,兵犯山东,炮击济南,造成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在此形势下,学校停课,同仁离散。先父亦离职返回乡里。是年秋,先祖母去世。翌年秋,先祖父亦去世。在此期间,先父以居家守孝为主,未多从事社会活动,只在莒县中学执教半年,属帮助友人性质。时莒县中学校长为单子平先生,为先父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