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2951
人物姓名: 辛弃疾
人物异名: 字:幼安;号:稼轩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109/001
起始页: 0048.pdf
出生年: 1140年
卒年: 1207年
籍贯: 济南历城四风闸

传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四风闸人。其父郁文早亡。祖父赞做过金朝毫州谯县令、宿县令、知开封府,他幼时从师著名学者刘瞻,以文才出众,与同学党怀英并号“辛党”。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下大举侵宋,历城农民耿京揭竿而起,聚众20万抗金。辛弃疾在家乡也聚义2000多人,后参加了耿京义军,任掌书记。 完颜亮侵宋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决策南向。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耿京派贾瑞、辛弃疾等奉表南归,正月十八日到建康,宋高宗即日召见,耿京、贾瑞等200余人皆命以官,辛弃疾被授予右承务郎、权太平军节度掌书记。归途得知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国,辛弃疾与王世隆、马全福率50余骑,深入有5万金兵的敌营,活捉张安国,押回建康斩首示众。朝野为之震动,洪迈在《稼轩记》中赞云:“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辛弃疾仍任前宫,改差江阴签判。 辛弃疾南归后,前20年辗转于江淮两湖一带做地方官,由于当时南宋政府主和派当权,对金国取守势,辛弃疾不顾官职低微,不断上书献策,疾呼恢复中原。面对严峻的形势,他接连上《阻江为险须籍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在其中他提出“与虏骑互相出没,彼进吾退,彼退吾进”“有余则战,不足则守”的游击战术,以及后来在《美芹十论》中提出的“不持敌之不敢攻,而持吾能攻彼之所必救”的运动战原则,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思想。 他深知和议不足持,应积极准备恢复中原。1165年,他向宋孝宗进奏《美芹十论》,就恢复中原、对金作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敌情分析、进攻战略、任用将帅、后勤支援等诸多方面作了精辟的讲析,在“审势”、“察情”两论中,他强调知己知彼,反对无准备、准备不足而贸然进攻;主张在战略上首先收复山东,因为山东离河北甚近,一无险阻、二无重兵,可长驱直捣幽燕。可惜这些正确的意见,没有被朝廷采纳。 他历任滁州知州、仓部郎官、江西提点刑狱、差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淳熙八年(1181年),在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时被罢职。 他任地方官时,实施宽征薄赋,以工代赈,弹劾污吏等,政绩显著。在滁州知州任上,他“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创奠枕楼,繁雄馆”。不过半年“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在知漳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任上,创建“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这一时期他写了大量词作,年代可考的80余篇,其中《满江红·鹏翼垂空》、《满江红·汉水东流》、《水调歌头·客孜不到》、《木兰花漫·汉中开汉业》等,格调高昂,独具特色;在词的题材、风格、手法上,逐渐丰富多样,是他词创作的重要阶段。 辛弃疾遭参落职时只有43岁,正当不惑之年,他的崇高理想未能实现,雄才大略不被采纳,这对满怀爱国激情的辛弃疾是沉重的打击,“追往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且置请缨封万户,但须卖剑酬黄犊。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从上述词章可知他心情何等悲愤。 罢官之初,他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带湖之浜定居,并把新居命名为“稼轩”,因为他一贯重农,主张“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他给儿子起名为稹、秬、〓、〓等都与农作物有关。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辛弃疾带湖住宅被焚,他便移居铅山县期思村,建宅瓜山下有“瓢泉”;先是1186年辛弃疾来期思,见“周氏泉”甚爱,乃购得,因泉形命名“瓢泉”,取《论语》颜回律身自好之意,作《水龙吟·题瓢泉》云:“一瓢自乐,贤哉回也。”附近还有“鹅湖禅院”,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陆九龄都曾在此讲学,为中国学术胜地。 长期赋闲,并没有消磨他的雄心壮志,且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些词反映他热血沸腾,忧愤满腔的爱国心声。这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现存的600多首词、100多首诗大多在这一时期写成,他含英咀华,熔古铸今,对词的题材多有开拓,形式上各体兼备,风格多样,特别是用词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国家兴亡的重大题材,表达人民爱国复国的强烈愿望,把词作推向新的艺术高峰。他的第一本词集《稼轩词甲集》是宋孝宗十五年(1181)年由其门生范开编印的。 20多年闲居的辛弃疾除了吟诗赋词外,还广为交游,《宋史·本传》说他:“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其中有著名爱国志士学者陈亮,此人满腹才华,一生坎坷,“期於开物成务,治国平天下”。但因曲高寡和,终不得志。辛弃疾和陈亮终生知己,一次辛弃疾偶病,陈亮去看望,他们在铅山“长谈十日不倦”。陈亮去世,辛弃疾在祭文中写道:“而今而后……极论世事,可复得耶?”他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来往密切,辛弃疾曾作《九曲掉歌》10首呈朱熹,朱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两额回赠;朱熹死时正值宋宁宗禁“伪学”之党,压迫理学之际,朱的门生故旧不敢去送葬,而辛弃疾却昂然往祭,公然宣称:“朱氏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暮年的辛弃疾追思往事,感慨万千,“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戌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他一生有愤慨但不消沉,有抑郁而不颓废,总以大局为重,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被起用,知绍兴府、镇江府,他很兴奋,期望在抗金前线有所作为,他提出派谍报敌后侦察,发动民间武装,并造万领红衲,准备招募沿边丁壮,组建抗金劲旅。他一腔豪气重新焕发,抒写词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然而不过3年,在知隆兴府任上又遭罢官,重回铅山闲居。 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下诏伐金,起用辛弃疾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旋又晋升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旋改试兵部侍郎,他上章辞免,朝廷不允,无奈他年老多病,体力不支,开禧三年(1207年)初,获准回铅山养病。这时宋金战局逆转,宋军失利,金军进入淮南,形势严峻,朝廷表进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命其赶赴临安,可惜68岁的辛弃疾早已卧床不起,当年9月10日,溘然长逝。葬铅山县南15里的阳原山麓。死后“特赠四官”;但转年即被“追削爵秩,夺从官恤典”。 十年后,程珌《丙子论对劄子》云:“百年教养之兵,一日而溃;百年葺治之器,一日而散;百年公私之蓄藏,一日而失……为之推寻其由,无一而非辛弃疾预言於二年之先者。”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书分“历史名人”、“往事追忆”、“名胜古迹”、“史海存真”等8部分,随着政协工作的全面发展而发展,作为政协工作的一项创举,作为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一种特有方式,日益显示出其他文史研究机构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和勃勃生机。

阅读

相关专题

掌书记
职位
右承务郎
职位
知州
职位
郎官
职位
提点刑狱
职位
差知
职位
安抚使
职位
安抚使
职位
提点刑狱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