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胤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2941
人物姓名: 崔胤
人物异名: 字:昌遐;又:云;字:垂休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109/001
起始页: 0035.pdf
出生年: 854年
卒年: 904年
籍贯: 齐州全节(今济南历城)

传略

崔胤(854—904),字昌遐(又云,字垂休),唐宰相,齐州全节(今济南历城)人。唐懿宗时吏部尚书崔慎由之子。乾符二年(875)登进士第,河东节度使王重荣辟为从事。后入朝,累迁考功、吏部二员外郎,转郎中、给事中、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为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此时王室衰微,藩镇强大,藩镇、宦官、宰相间争权不已。乾宁二年(895),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养子、右军指挥史李继鹏(本名净珪),按茂贞旨意,欲劫昭宗赴风翔,长安城中因而大乱,昭宗避难石门(镇名,在长安城南终南山中),以崔胤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回京后,以扈从之功,加礼部尚书,赐号“扶危匡国致理功臣”。乾宁三年(896),李茂贞举兵犯京师,昭宗避难华州(今陕西华县),罢崔胤相职,出为岭南东道节度使。胤密遣人求援于宣武节度使(驻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朱全忠,全忠立刻上疏极言崔胤有功,不宜外任,于是昭宗复以崔胤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再为相后,依朱全忠之势,排斥异己。光化三年(900)6月,杀另一宰相王抟;又在昭宗支持下,杀宦官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等。于是朝廷之权尽归崔胤,又兼顾三司(度支、盐铁、户部)使务。同年11月,神策军左军中尉刘季述、右军中尉王仲先(皆为宦官)发动政变,囚禁昭宗,拥太子继位,但畏朱全忠兵强,不敢杀崔胤,只是罢其相职与使务,令其守本官。崔胤察知左神策军指挥使孙昭德对刘季述、王仲先擅行废立之事愤恨不平,便令判官石戬与之交游,劝其杀季述与仲先;并割衣带,手书此意,以鼓励之。12月,昭德发兵杀刘季述、王仲先,昭宗复位,崔胤复相职及使务。天复元年(901),朱全忠时兵关中,神策军中尉韩全晦挟昭宗幸凤翔(今陕西凤翔),崔胤未从,而召朱全忠以兵迎昭宗,令太子太师卢渥率群臣迎全忠。昭宗大怒,下诏罢崔胤相职,贬其为工部尚书。天复二年,全忠以大兵围凤翔,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兵败。天复三年,李茂贞杀韩全晦等,与朱全忠和解。全忠拥昭宗还长安,昭宗下诏复崔胤职及使务,进位司徒,兼判六军十二卫事。崔胤与朱全忠奏罢由宦官担任的左右神策内诸司等使及诸道兼军、副监、小使等300余人。凡在京者,朱全忠同日斩于内侍省;在外者,诏所在地方收捕诛之。昭宗在凤翔时任命之宰相卢光启、苏检等,崔胤也逐杀之;又贬逐从幸近臣30余人。此时天子孤危,威令尽失,一言一动皆决于崔胤。全忠辞归大梁,群臣送到长乐驿,崔胤独送至霸桥,自置酒食,深夜方还。此年加侍中、魏国公。 自凤翔还京后,崔胤揣知朱全忠急于篡唐,而自己身为宰相,可能祸及。因此以抗击李茂贞为名,招募军士,充实龙武、羽林、神策诸军(皆为中央禁军),以保全自己。朱全忠知其意,暗地遣其士卒数百人入关应募,又以其子朱友伦入京宿卫。是年10月,友伦因击球(马球)坠马而死,全忠则以为是崔胤有意为之,因而大怒,将与友伦击球者10余人全部杀死。次年又密令其侄、宿卫都指挥使朱友谅以兵围崔胤宅,将胤杀死。时人皆以砖石掷其尸。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书分“历史名人”、“往事追忆”、“名胜古迹”、“史海存真”等8部分,随着政协工作的全面发展而发展,作为政协工作的一项创举,作为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一种特有方式,日益显示出其他文史研究机构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和勃勃生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