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2938
人物姓名: 义净
人物异名: 俗姓:张;字:文明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109/001
起始页: 0031.pdf
出生年: 635年
卒年: 713年
籍贯: 齐州(今济南历城)

传略

义净(635—713),俗姓张,字文明,齐州(今济南历城)人。旅行家,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是继玄奘之后又一个长途跋涉到印度学经有成的唐代高僧。 据《宋高僧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载:义净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由海道往印度求法,巡礼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祗林精舍等佛教圣迹之后,便到那烂陀寺学习大小乘佛教长达14年,归国时带回佛经400部。途中又滞留南洋10年,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回到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受到了高规格的欢迎与极大的尊崇。回来之后便从事译经。先曾一度参加实义南陀译场,译80卷《华严经》,后在洛阳、长安主持译事。《开元释教录》卷九载:曾先后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俗象功德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法华论》等经、律、论共61部、239卷。在从印度归途中还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4卷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2卷。 义净在国外旅居24年,游历了30余国,不仅对佛学有了很深的造诣,也饱览了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田园农桑。回国后译出的佛经和其他著作,不仅对我国的佛学作出了贡献,也为我国对印度半岛和东南亚各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书分“历史名人”、“往事追忆”、“名胜古迹”、“史海存真”等8部分,随着政协工作的全面发展而发展,作为政协工作的一项创举,作为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一种特有方式,日益显示出其他文史研究机构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和勃勃生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