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王统照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548
人物姓名:
王统照
人物异名:
字:剑三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55/001
起始页:
0065.pdf
出生年:
1898年
卒年:
1957年11月29日
籍贯:
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
亲属:
王秉慈;李氏
非亲属:
郑振铎;孙伏园;许地山;臧克家;王亚平;吴伯箫;老舍;闻一多;洪深
传略
先父王统照字剑三,原籍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生于1898年。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父王秉慈字季航,能诗文,喜爱搜集整理乡里遗闻轶事。母李氏通文墨,喜字画。不幸的是在他7岁那年父亲过早去世,给孤儿寡母留下深切的悲伤和痛苦。在无比的悲痛中母亲强力支持着这个家庭,将全部的希望和满腔热情都倾注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上。在他五六岁时,家里就请了一位学识广博还精通数学的老先生,为他讲授经、史、唐诗、宋词等。在他上高小时,晚上仍然在书房中教他读《纲鉴》、《易经》、《尚书》。空闲的时候,他喜欢看《水浒》、《西游记》、《石头记》、《古今奇观》、《聊斋志异》等。 16岁那年,他离开从小居住的相州镇,考入济南省立一中。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新起点。去省城求学深造,今天看来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但在那个时代,那个封建世家,让家中唯一的男孩子远离家乡外出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确实是做母亲的贤淑明达。 他在中学时代,就喜爱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喜欢看《小说月报》和《新青年》。他曾经给《新青年》写信称赞该杂志对青年的影响和作用,又热情的提出了建议。该信刊于《新青年》二卷四号。《新青年》的编者对他的来信予以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鼓舞。在中学时,他已经开始文艺创作。进入一中的第一个暑假就试写了文言长篇小说《剑浪痕》(未发表)。以后还写了《车中人语》、《海滨荒村之夜》等小说。1917年10月首次用白话文写了短篇小说《纪念》发表在《妇女杂志》第四卷八号。另一个短篇小说《遗发》发表在《妇女杂志》第四卷十二号。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短篇小说。 二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声势进一步扩大。这时,他正在北京。他先后主编过《中国大学学报》、《曙光》、《晨光》文学旬刊等刊物。他在编辑这些文学刊物的同时,还不断地发表创作。特别是他在《曙光》发表的文章中,开始注意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政治制度,教育方法等方面。他在1920年下半年发表了《俄国农业社会化》和《劳农大学》两篇译文。他还从英国报刊上转译了列宁的《从破坏历来的旧制度到创造新制度》,译题为《旧治更新》。这些译文热情介绍了苏联当时局势,农业社会化,宣传苏联新社会,为向往新社会的革命者,提供参考资料。 1920年11月他和文艺界的朋友郑振铎、许地山、孙伏园等酝酿成立新文学团体。 1921年1月4日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王统照、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耿济之、许地山等共12人。后来,在北京、上海、广州、宁波、郑州等地又成立分会,他任文学研究会北京分会书记。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走向成熟。此后,全国各种文学团体先后出现,显示了新文学迅猛发展的趋势。 在“五·四”运动后的五年里,他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一叶》和《黄昏》,两本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和《霜痕》,一本诗集:《童心》。 据《初期新文艺出版物编目》统计,从1919年至192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为数寥寥,《一叶》和张资平的《旅途》是最早的尝试。郑振铎在总结“伟大的十年间”的文学成就中曾说:“长篇小说在这时期不发达,只有王统照,张资平在试写着。”可见《一叶》(1922年出版),《黄昏》(1923年先在《小说月报》上刊登,后来印成单行本)这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长篇小说。这两篇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倾向,对反映社会生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春雨之夜》中收集的多是他较早的短篇小说,大都侧重表现对“爱”与“美”的憧憬及毁灭后的怅惘、苦痛。 《童心》是他第一本诗集。这是一本充满“五·四”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诗集,是当时诗坛上重要收获之一。 此外,他还写过一个《死后的胜利》剧本(先在《小说月报》13卷6、7号上连载,后印成单行本)。当时剧本创作甚少,又多是独幕剧。这个剧本是一个7幕话剧,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均有可取之处。他还著文论述了剧本创作的重要性和应遵循的原则,对于开创时期的戏剧运动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 1926年7月,他因母病,需要回乡护理,辞去北京中国大学教职。1927年春,母亲去世,他到青岛定居。 他在青岛观海二路49号的住处,当时是青岛文人闻一多、洪深、老舍、吴伯箫、王亚平、臧克家等经常聚会之所。他在青岛办过《青潮月刊》,又应友人之约到四平街东北交通中学任教半年,还去日本短期游览,大部分时间是在青岛住处从事文艺创作。 1933年他的长篇小说《山雨》在《文学》上发表,由于《山雨》把农民的痛苦和民族的危机结合起来,将农民的反抗情绪,求生存的要求,引向抗日救亡的方向,因此,国民党反动派,上海市党部勒令该书禁止发行,他本人也被反动派特务所注意。由于处境危险,1934年春他匆匆出国。他的欧洲之行,漫游了意大利、瑞士、法国、荷兰、波兰和英国。在伦敦住的时间较长,在伦敦大学研究、考察古代文学艺术,赴爱丁堡参加万国笔会。回国途中曾去列宁格勒短暂观光。 1935年回国后,在青岛与洪深、老舍、吴伯箫、臧克家创办《避暑录话》。“避暑”双关语,避酷夏的炽热,也避国民党反动派的炎威。该刊文字活泼,多出名家,为读者所喜爱。 1936年春去上海参加文学活动。从7月1日起担任当时全国的大型文艺刊物《文学》的主编。 在1926年到1936年间,他出版了诗集《这时代》和《夜行集》;散文集《北国之春》、《欧洲散记》和《青纱帐》;短篇小说集《号声》和《银龙集》;长篇小说《山雨》和《春华》。 从《童心》到《这时代》标志着作者思想的一大进展。譬如,其中的《烈风暴雨》是歌颂“五卅”的时代强音。作者把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运动称作“狂飚横澜”,他要用震破大地的雷霆来击散阴霾。《夜行集》后一部分是欧游时写的纪游诗。诗中鲜明的表现作者反对民族歧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思想感情。 《北国之春》是作者东北之行,如实的记载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罪行。揭露它们妄图进犯华北进而侵占中国的侵略野心。当时,这样较深刻地揭露日本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反映东北人民生活的作品,还不多见。 《号声》和《银龙集》大致包括作者1926年到1936年间的主要短篇小说。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现实。 《春华》是长篇小说《春华秋实》的上部(下部未写完)。主要写“五·四”运动以后,在时代矛盾和冲突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情形。《山雨》是当时成就卓著的长篇小说。它向读者揭示了中国农村崩溃的现象和它的时代根源。揭露了中国农村破产的重要原因——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著名作家茅盾推荐《山雨》说:“在目前文坛上这是应当引人注意的著作。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第二部这样坚实的农村小说。” 四 他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不仅从事创作,丰富了新文学园地,而且和许多老一辈作家一样,也是培养文学青年的园丁、良师和挚友。 在他编辑众多的文艺刊物时,在他和广大文学青年接触中,对那些刚破土的新秀,总是非常敏感地热心关怀和扶持。象臧克家、端木蕻良、王西彦、李健吾这些文坛上很有声望的作家,当年都是在他眼中的“珍珠”。 据李健吾在《怀念王统照》一文中说:当他还在厂甸中学读书,有一回写了一出两幕剧剧本寄给他(指王统照)看。有一天会馆里来了一位先生问这里有没有我这个学生。原来他就是大编辑王统照。他和我谈戏剧,谈文学,鼓励我,说我有一天会有出息的;写不好也不要灰心,寄给《东方杂志》试试看。天黑了,妈端出两碟子菜来,叫我陪王先生吃饭……我多感激这个可亲可敬的人物啊。 这类事情同样也使端木蕻良深有感触地说:“王统照一点也没有架子,不是我们去拜访他,而是他主动来找我们,实在叫人感动。” 1936年王亚平将他的短诗集成《海燕的歌》送给他审阅,并希望他能为诗集作一篇序文。当原稿回到王亚平手中时,诗稿上留下点点墨迹。凡是可以入选的都画了红圈,某些诗中不准确,不明朗,不简练的词句,他也一一划上记号。后来他从上海寄来了序文对作者提出:“努力于艺术的寻求,既不失却诗的特点,还能做时代飞弦的和鸣”的希望。在王亚平以后写的回忆文章中说:“王统照曾这样热情地帮助过我,所以我一直以良师益友的心情对待他”。 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在抗日战争开始去延安前,将剪贴的旧稿《羽书集》交给他,希望能找一个出版的地方。在那战火纷飞的年月里,他自己的存书文稿几乎尽为战火所毁,但《羽书集》却在他身边保存3年完好无损,后来他不仅为此书写了序言,并千方百计使它出版问世。在吴伯箫文章中写到:“像一个学生就教于老师,我开始认识你(指王统照)。你那样厚道,谦逊,平易近人,使人一见如故。……为了这点小事(指《羽书集》出版),你也这样尽心,当时看了(指看到已出版的《羽书集》),增加无限的怀念。” 诗人臧克家永远也不会忘记50多年前,经常到青岛观海二路49号,请教和讨论诗歌写作。第一本诗集《烙印》,在当时要想自己出版是多么艰难!正是他愿作《烙印》出版的资助者和发行者。《烙印》出版后得到茅盾、闻一多许多著名作家的赞誉,使年轻的臧克家一跃而成为当时诗坛的新星。 1936年他在上海主编《文学》时,端木蕻良还是未露头角的青年习作者。端木蕻良回忆他步入文坛的境况时说:“开初我写的两个长篇,1933年写《科尔沁草原》,1935年写《大地的海》,都因太长,碰了权威的壁,不能见到天日,结果三年血泪成飘渺,一世耳目作哑声。”“1936年我又写起短篇,我写了《鹚鹭湖的忧郁》王统照看后发表了,后来鲁迅看了说也是好的。” 《鹚鹭湖的忧郁》是他当时审理众多文稿中,以其与众不同的创作题材,和别开生面的艺术特色,引起注意,他察觉青年作者端木蕻良是一棵很有发展前途的好苗,应该着重培养。在《文学》七卷二号到八卷二号连续刊登了这位青年作者三部短篇小说——《鹚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浑河激流》。那三年未见天日的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又从九卷一号开始在《文学》上连续刊载。众所周知,30年代的《文学》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重要的文艺刊物,所载作品多出自名家之手,对当时年轻的端木蕻良来说,取得这样多的艺术实践条件,充分反映了他培育文学青年的苦心。 他主编的《文学》八卷一号是《诗歌专号》,在这期里一次就刊登了几十个新人的诗作,真是新萃云集,人材济济,社会反映很大。不少青年在他的关怀下发表了出色的处女作。像刘白羽、蹇先艾、沙汀、艾芜、王西彦等人也都受到他的鼓励和帮助。 五 抗日战争爆发,他在主编《文学》期间,始终保持这一刊物的进步性。揭露黑暗,呼唤光明是编者的主导思想。他在《文学》七卷一号“编后记”中明确声明:“在这‘多难,的国家中,希望藉文艺力量来作民族的解放利器;作追随时代潮流的风帆;作暗夜中寻求的火炬。” 1936年他与鲁迅、茅盾、巴金等21人共同签名发表的《文艺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中提出:“全国文艺界人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这个宣言首先在《文学》上刊出。 日本侵略军占青岛后,以观海二路49号旧居全部藏书为质,要挟他回青岛为他们所用。他大义凛然,不为所动。至此,他几十年的藏书全部沦入日寇之手,观海二路旧居也为日军所占。 从抗战开始,他便成为呼吁保卫中华,抗击侵略者的文化战士。收集在《横吹集》的诗篇,就是他在这时写的慷慨激昂的“马赛曲”。 1937年11月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浦东、闸北、南市均沦入日军之手,上海已成“孤岛”。这时他和几位坚贞的作家共同与恶势力作斗争。他用韦佩、默坚等笔名在当时正义报刊杂志上发表雄迈豪放的文章,振奋民族精神。 这个时期,他出版诗集《横吹集》和《江南曲》;散文集《繁辞集》、《去来兮》;短篇小说集《华亭鹤》;长篇小说《双清》。这些作品表现了作者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所见、所闻、所感。它对研究抗战时期上海文艺运动有重要价值。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全部沦陷,日军势力无所不至。当时不但生活艰苦,还随时有被捕的危险。这时他化名王恂如,深居简出,闭门译著。他经常卖书典衣,聊以度日。对家人曾说:“宁饿死,亦不能屈节事敌。”他曾赠书给郭诏虞等老友,互相鼓励,坚守民族气节,期待胜利和光明早日到来。其中有这样一首诗: 桔柚怀贞历岁时,充庭丹实跃塞枝。 繁霜鸿雁突飞唳,南国芳馨寄梦思。 密雨敷阴成碧树,冬暄噀雾佐清卮。 积荆遍植争前略,受命灵根未可移。 日本侵略者刚刚举手投降,“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就写信给上海文艺界: “景宋、振铎、丐尊、统照、健吾诸先生并转其他在敌人铁掌下坚贞不屈的文艺界先生!”信中高度评价以上作家在日伪统治下坚持斗争,英勇不屈的精神。 六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他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一样,以兴奋的心情欢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部署完毕以后,彻底撕毁“政协”决议,悍然向解放区发动进攻,接着就是李公朴、闻一多惨遭杀害,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抗议。 在他的《白云洞》诗中就这样写道:“猛虎去后豺狼足,才脱蒸笼坠冰窟。”这就明显指出: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去后,随之而来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人民同样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1947年6月在青岛以山东大学学生为核心的反饥饿运动,震动全市。当时他正在山东大学任教,积极支持学生这一革命行动,受到山东大学反动当局的仇视,排挤,他愤而辞职。这时他写了许多诗文,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期待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一首旧体诗中他写道:“风云关山再岁暮,鸿钧气转待昭苏。” 1949年春,中共山东分局地下工作者,持郑振铎自香港转来密信,迎他去山东解放区。他行至沧口,由于反动军警加紧戒严不能通过,又折回青岛。 6月2日,青岛解放,他欢喜若狂。写长诗:《你且把去年的“六二”细算到今日》抒发他当时畅快的心情。 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他应邀参加这次盛会。臧克家曾这样回忆:“在这次‘文代会’期间,他(指王统照)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周总理给他题字留念。他兴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形于颜色。” 解放后,他先后担任青岛市、山东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文联主席、全国文联理事等职。1950年9月他离开生活、工作20多年的青岛来济南担任山东省文化教育方面的领导工作。 这段时间,他的作品,解放前是以在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下,人民大众争取民主,争取自由为基本内容。如:《“五四”之日》、《悼朱佩弦先生》、《海滨夜话》、《民佣与公仆》等。也写过几个短篇小说:《“小天分人”的生与死》、《灰脊大衣》和《狗天浴》。 解放后,他写了《文代大会颂》等若干诗文,以表达他解放后的喜悦心情,以及为祖国文化建设,献出自己有生之年的决心。 在文学评论方面写出了《炉边文谈》。1952年他到莒县吕家庄,广北三柳树村,调查访问,体验生活,写出许多旧体诗,编成《鹊华小集》。 在病床上,他校正了《山雨》,还编辑了《王统照短篇小说选集》和《王统照诗选》,以上三书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7年11月29日凌晨5时,他因病在济南省立医院逝世,享年60岁,安葬于金牛山烈士陵园(现济南动物园内)。中共山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舒同、谭启龙、赵健民、夏征农、李广文、师哲的挽联上写着:“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这是对他一生的评价。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本书共刊载44篇文稿,力求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现近百年来发生在天桥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沧桑变化。
阅读
相关专题
教师
职位
教师
职位
书记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