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王尽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543
人物姓名:
王尽美
人物异名:
原名:王瑞俊;字:灼〓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55/001
起始页:
0014.pdf
出生年:
1898年6月14日
籍贯:
山东莒县北杏村
传略
王尽美同志,原名王瑞俊,字灼〓,1898年6月14日生于山东莒县北杏村(现属诸城县积沟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出生前四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只有祖母和母亲,两个寡妇守着一个幼儿。为了生活,祖母忍受屈辱到地主家当佣人,母亲除下地劳动外,还得起五更睡半夜去纺线织布,以微薄收入糊口,一家住着三间破旧的茅屋,生活十分凄苦。 尽美自幼聪慧好学,因家境贫寒,曾先后去本村地主“见山堂”和“谋耕堂”当陪读。从10岁到17岁,尽美勉强读完了本村小学和积沟镇高小,其中两度因贫穷失学在家,参加农业劳动。他在贫穷中坚持学习,在劳动中锻炼成长,饱尝了人世的冷暖和世态炎凉。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蕴育了他朴素的阶级觉悟;艰苦的生活环境,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尽美的少年时代,正值国内外风云变幻和社会动荡之际。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烈强瓜分,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以及中国土地上的军阀混战等重大事件,从城市传到偏僻的北杏村。尽美同志开始感到世界和中国都在激剧的变化之中,他为了探求真理,寻找光明道路,为了救国救民有所作为,为了达到继续求学深造的目的,在数度请求母亲同意后,于1918年夏,辞别祖母、母亲和新婚的妻子,到达山东省会济南,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第一师范学府。 临行前,他登上村前连绵起伏的南岭(乔有山),远望滚滚流去的潍水,思绪连翩、感慨万端,挥笔写下了一首雄伟的诗篇:“沉浮谁主问苍茫,古今往来一战场,潍河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诗句气势磅礴,表达了尽美同志即将踏上新征途时,满怀愤懑感慨和改造社会的远大抱负。 学识出众 多才多艺 省立一师是当时国内享有盛名的师范学府,是山东最早的一所师范学府,学制五年(予科一年,本科四年)。尽美同志先入予科学习,一年后以优异成绩升入本科第十一班。他才思敏捷,智力超群,才华过人,学习成绩为全班之冠。他具有雄辩之口才,精辟之见解,深受学校师生称颂。 尽美同志多才多艺。他不仅能赋诗填词,还能写一手好文章;不仅能挥笔作画,而且又懂书法。他的棋艺很精,有时老师和工友一起出战,仍难以胜他。特别是他擅长声乐,是一师雅乐组的出色演员,笙、笛、箫、唢呐、二胡、琵琶、月琴都会弹拉,尤其精通三弦,在校内外有极高的声誉。1922年他在莫斯科参加远东共产国际会议所举办的各国代表团联欢晚会上,用中国乐器演奏了中国传统乐曲《梅花三弄》等曲子,音调优美,悠扬婉转,受到各国代表团的热烈鼓掌和称赞。一次他在莫斯科公园里散步,顺便吹起了横笛,引来许多苏联朋友,兴奋地随着悠扬动听的笛声跳起舞来,出现了一幅动人的情景。 1923年5月5日,尽美同志利用平民学会的名义,在济南主办了马克思105周年诞辰纪念会。他亲自画了一幅一米多高的马克思炭画像,悬挂在主席台中央,十分逼真,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24年他为“国民会议促进会”奔波去北京的途中,在火车上边拉胡琴边向群众宣传国共两党筹备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博得了旅客们的啧啧称誉。 尽美同志谦虚豁达、很有涵养,性情温和、平易近人,善于团结群众,同学们把他视为“兄长”。他关心群众疾苦,熟悉群众语言。说话深入浅出。一次他在省立一中与食堂的老王攀谈,讲穷人如何翻身的道理,启发老王当家作主人的奋斗方向,并在扇子上给老王题了诗:“为何贫穷并非命,乃因世事太不公,如把脑子肯放开,天下大事无不成。”在尽美同志帮助下,老王进步很快,以后去淄博当了工人,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为了纪念尽美同志的教诲,改名叫王开成(意思是脑子一开,敢革命、敢斗争,万事必成),被人们传为佳话。 尽美同志如饥似渴、孜孜不倦的攻读进步书刊,特别是阅读《新青年》中李大钊同志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重要文献,对李大钊同志“试看今日之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呼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此,他找到了知音,找到了良师,在心灵深处燃起觉醒的火花。他开始以新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以新的尺度去分析社会,进行不断的追求与探索。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熊熊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尽美与省立一师同学义愤填膺,奋起响应,以战斗的姿态,投入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在王尽美、石愚山、朱孟武、崔书馨等倡导下,首先在一师成立了学生救国会;并联合济南十三所大中学校,在济南成立了山东省学生联合会。同时还积极联系省议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建立了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短短数日,就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界大联合。 为响应北京学联罢课宣言,王尽美等学联负责人,连夜召开会议进行布署。在5月23日这天,济南全市大中学校实行总罢课。发表了由尽美同志等起草的济南学生罢课宣言书,其中指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亡国之惨,迫在眉睫,凡有血性,谁无义气?安能伈伈伣伣为人类羞,偷活于木屐儿之足下乎!”;“抑露我头角,展我抱负,与彼孤注一掷,以雪国耻。”充分表达了青年学生之决心。 王尽美同志与济南广大学生一道,不仅连日来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并在他的帮助下,成立了五十多个演讲团,在泉城街市举行露天演讲。特别是富有演讲才能的王尽美同志,最能吸引和感染听众,他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痛斥军阀政府无耻卖国。号召各界民众在国家存亡之际,奋起救国。他慷慨激昂、哀切陈词、声泪俱下,听众围堵如墙,使在场听众激动的嘘唏流涕,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忱。 为指导反帝爱国斗争,在尽美同志亲自领导下,创办了《省一师周刊》,作为学生运动的理论阵地。在6月8日出版的创刊号发刊词,就是由尽美同志亲自参与下写成的。其中指出:“吾国幅员之大,物产之丰,人民大众开发之早,皆为世界所不及。然竟不能与欧洲大张、东瀛三岛奋起而雄飞于世界,反日处于惊涛骇浪之中,狂风骤雨之下”;“吾等罢课,纯属救国,吾等救国,纯本良心。不忍坐视国家沦亡,故振臂高呼,反帝救国,盟天日而誓山河,勿持心不决而犹豫从事……”。《省立一师周刊》的发行,受到各界民众之好评,在省内外影响很大,对唤起民众迅速觉醒、反帝爱国,对指导学生运动的顺利健康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卓越的学生指挥员 经受“五·四”运动锻炼、考验的王尽美同志,虽然年青,但在工作中从容机智,处险不惊,深思熟虑,果敢坚决,是一位卓越的学运指挥员。在济南全市大罢课后,他与学联其他领导人一起,联合各界力量,又胜利领导了济南全城大罢市,对山东统治者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督军张树元、省长沈铭昌贴出紧急布告,限令商店一律于11日上午开店营业,并派出军警封锁了一师、一中和女师等重点学校,严禁学生外出。对此,尽美与学联领导人早有充分估计,按原定计划给反动当局施加更大压力。省立一师学生首先冲出校门,在经二路与其他学校汇合,数千学生浩浩荡荡向日本领事馆推进。张树元急调骑、步兵两路拦截,在纬二路发生对抗。以后学生队伍又改变路线,转向山东督军署进发。张树元更加慌张,封锁了城里大小街道,把学生队伍围阻于芙蓉街至西门大街一段,军警林立如临大敌。学生高呼爱国反帝口号,在西门大街静坐示威,一直坚持到深夜。最后张树元迫不得已同意与学生代表谈判,接受学生提出的四项严正要求:对德和约不能签字、惩办卖国贼、无条件收回青岛、取消廿一条,并立即转电北京总统府。这次西门大街的斗争,轰动了济南全城。济南商店直到15日才陆续营业,前后罢市达六天之久。 济南当局为防止学生运动继续扩大,于6月上旬提前放了暑假。一师与济南各校学生,在王尽美、石愚山等学联负责人领导下,又开展了抵制日货斗争。他们在泉城内外散发传单、开展宣传,号召市民“不买日货、不穿洋布、不坐洋车、不乘胶济铁路火车(当时由日本管辖)”。组织学生三五成群到城关、商埠和市郊商店稽查日货,发现日货予以封禁。这一抵制日货运动,迅速蔓延到山东全境,形成抵制的高潮,以致日货进口大减,经营日货的商店多数歇业,日本股票价格猛跌,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断绝日军粮源,是另一个斗争手段。驻济日军和日侨,其粮源主要依靠盛产优质大米的北园一带供给。尽美同志等学联负责人,组织一师和各校学生,并联合北郊霞侣市李维寿等爱国人士,发动北园老乡一齐动手,把通往市区的道口、桥梁全部堵截,设人巡逻,断绝大米供应。日军脑羞成怒,逮捕了一师学生张琴秋和爱国人士李维寿先生。尽美同志等负责人,洞悉敌人阴谋,“以牙还牙”,组织各校学生数千人,包围了日本领事馆。在学生和各界人民之强大压力下,迫使日本领事馆乖乖的释放了被捕人员。 勇居前列 为民先锋 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年青的尽美同志不仅是一位学运的卓越领导者,又身先士卒,战斗在运动的最前线。7月21日,王尽美同志根据山东各界联合会的决议,亲自带领100多名精壮群众和学生,直奔亲日的《昌言报》馆。大家怀着满腔怒火,砸毁报馆,并把亲日分子、《昌言报》馆经理张景兰拉向街头示众。在押往省公署途中,王尽美同志等沿途历数这些亲日分子的卖国行径。最后,迫使省长沈铭昌把这些民族败类交给普利审判厅(法院),伸张了正义,打击了卖国行径,教育了广大人民。 《昌言报》事件发生后,督军张树元借口学生砸毁报馆,是“凌辱法纪,咨所欲为”,宣布7月25日济南戒严,并任命四十七旅旅长马良为济南戒严司令。马良(绰号马回回),是亲日派系的走狗和刽子手。他命令大刀队首先逮捕了支持学运的“济南回教救国后援会”会长马云亭和朱春祥、朱春涛三人(后被杀害)。又派兵包围了省立一师,当场逮捕李澄、刘文彦等十六名同学,并命令大刀队、拳术队在校舍进行搜查。一中、女师等校部分学生前来救援,也均被军警连同一师学生一齐赶入师范大礼堂,听候“训话”。马良的罪行引起全国各地抗议,山东学联与各界推选代表二十人,会同京、津的代表刘清扬、郭隆真、瞿秋白等,曾三次去总统府请愿。在全国人民压力下,北京军阀政府被迫下令取消济南戒严令,并撤换了刽子手马良,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1919年夏,尽美同志以省学联代表身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把“五·四”运动的火种,传播到偏僻的山村。他不辞劳苦、夜以继日的联系家乡学生,组织十人团、成立抗日会,并与农村学生在通往青岛的公路上盘查日货,劝阻商人不要携带农畜产品去青岛出卖资敌。尽美同志冒着炎热酷暑,到农村集市发表演讲,向群众宣传反帝爱国道理,并利用《长江歌》的调子,填写爱国新词,亲自教给农民群众演唱。这首内容深沉、形式活泼的歌曲,生动表达了人民大众身受苦难的爱国热情。农民喜听爱唱,流传很广,对推动农村的革命运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创立励新学会“五·四”运动后,我国一大批先进分子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全国各地组织革命社团,创办革命刊物,掀起一个传播革命和进步思想的运动。王尽美同志清楚的认识到:要想更有利的开展活动,必须广交师友,结合同道。因此,他以研究新文化为号召,联络省立一师、一中、育英中学等校的进步学生邓恩铭、王志坚、吴準、李祚舟、王景鲁等11人,于1920年11月21日,在济南南埠公园大厅成立了济南励新学会。决定会址设于国内知名的齐鲁书社。以尽美为首的于其惠、陈汝美、谢风举四人小组,还为学会制定了会章,并推选王尽美与谢风举担任编辑,邓恩铭负责庶务、会务,正式出版《励新半月刊》。尽美同志的重要论文《女子装束问题》、《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就发表在《励新半月刊》上。 励新学会是一个团结进步分子、介绍革命新思潮、新文化的社会学术性团体。“励新”即寓有新思潮相互抵励之意,宗旨是:研究学理、促进文化。信条是:勤、俭、诚、勇。后来山东工、商未科学校都有一些学生参加,尽美所在的一师第十一班的靳鸿训、陈汝美、李法田等一大批优秀同学都参加了这个学会,最多时会员达五、六十人。学会经常举办谈话会、讲演会,并发行《新青年》杂志及其它进步书刊,在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后励新学会内部发生分化,其中一部分右翼分子,与国民党接近,有的参加了国民党;一部分左翼分子,团结在尽美同志周围,成为以后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坚力量。 创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进步分子“用无产阶级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王尽美等一批先进分子,更多地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文献以及李大钊同志等一些著名著作,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树立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的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走俄国人的路,才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命运中解放出来,走向光明灿烂的前途。1920年春,共产国际东方局派威金斯和华侨、俄共党员杨明紊来华,在北京会晤李大钊同志后,在去上海会晤陈独秀途经济南时,与王尽美、邓恩铭同志等商谈传播马克思主义等问题,对尽美同志以很大的启迪和帮助。是年3月,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率先成立,在北京以外发展第一批会员时,就吸收了山东的王尽美同志。 以后经过王尽美等同志的积极酝酿筹备,1920年9月,在省城济南创立了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一组织对外是公共的学术团体,活动地点设在济南城内贡院墙根街济南市教育会内(今全胜街28号),门口挂起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大牌子。研究会会员逐步扩大,后来发展到60多人。 作为马克思研究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尽美同志不仅忙于繁重的会务,并在工作之余,更加刻苦的钻研马列文献,武装自己头脑,博览众多的革命进步书刊,丰富提高自己。经常系统地向大家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发表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不辞辛劳,到车水马龙的闹市区讲演,到大众聚集场所开展宣传,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工作实践中,考察和团结了一批信仰坚定、品质优秀、愿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分子,作为研究会的中坚核心,为共产主义小组在山东的建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充分准备。 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光荣诞生 王尽美同志领导的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与李大钊同志领导的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联系日益密切,尽美同志及时派人到北京去,李大钊同志也多次派人到济南来。五月份陈独秀首先在上海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九、十月间,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等同志,也先后在北京、长沙、武汉等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经过尽美同志的积极努力,并在李大钊同志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帮助下,1921年初,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秘密诞生。小组成员有一师、一中、育英中学、工专的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王志坚、王象五、王克捷、赵震寰、李祚舟等8人。它是齐鲁大地出现的真理曙光,给苦难的山东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这时,济南的工人阶级,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济南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出现了革命活动的新气象。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在尽美领导下秘密组织成员深入济南新城兵工厂、鲁丰纱厂等大企业开展工作,宣传革命思想,以开办工人夜校等合法形式,在工人中培养骨干力量,发展组织。 参加“一大”去上海 1921年6月,尽美同志接到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关于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的通知,他与邓恩铭同志,作为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与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秋、李达、李汉俊等十三名代表齐集上海,对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建党原则、党的基本任务和组织机构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年青的王尽美同志,以谦虚的态度、精辟的见解、饱满的热情、坦诚的胸怀、坚定的信念,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四十年后董必武同志在《忆王尽美同志》的诗篇中写下:“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在中共“一大”会议上,尽美同志与代表们共同制订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通过了关于党的决议,选举了党的中央机关,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正式建立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就在这时,尽美同志为了表示对共产主义的向往,把自己王瑞俊名字改为王尽美,并为此作了一首《肇在造化——赠友人》的诗。 “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 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这首充满战斗豪情的诗篇,抒发了王尽美同志解放全人类,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表达了尽美同志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献身的决心和信念。 中共“一大”闭幕后,尽美同志回到济南。在党中央派来代表的帮助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山东支部正式成立。由尽美同志担任书记。之后,胶济铁路沿线的青岛、张店、淄博、潍县、益都等地,都相继建立了地方党组织,山东的职工运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开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1921年下半年,随着革命工作的深入发展,尽美同志的担子愈来愈重,他不仅要在一师上课和参加活动,而且要到其他学校、工厂、群众中开展工作。为了避开学校当局的注意,他常常是白天参加学校学习,夜间翻墙到外面去开展革命活动。久之,引起校方的注意和警惕,一师学监徐昌言、秦少文等人,感到王尽美是个“危险分子”,留在一师非常不利,处心积虑的想把王尽美同志开除出校。1921年冬,尽美同志在一师壁报栏内写了一篇《饭碗问题》的讽刺文章,对学监们以办教育为名,实则为自己饭碗奔走钻营的嘴脸,进行淋漓尽致的揭露,打破了思想单纯的学生对这些道貌岸然伪君子的迷信。这一下触怒了一师学校当局,他们终于撕下伪善面纱,把品学兼优、倍受爱戴的杰出学生王尽美开除出校。从此以后,王尽美同志就永远脱离了学生生活,成为一位职业的青年革命家,是年才二十三岁。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1922年1月,王尽美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与邓恩铭、高君宇、张国去苏联莫斯科,参加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2年6月回国,以共产国际会议代表身份,在中共“二大”会议上传达了共产国际会议精神,使“二大”按照列宁及共产国际指示,明确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1922年8月,王尽美同志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劳动法大纲》,成为指导工人运动的纲领。为了指导基层工作,尽美同志接受北方党组织李大钊同志的安排,奔赴山海关、秦皇岛地区开展工运。1923年7月发生吴佩孚屠杀工人的“二·七”惨案,军阀政府严令京奉各铁路沿线追捕王尽美。在山海关一带工作的王尽美和杨宝昆被临榆县逮捕关押,四百多名工人纠察队把县政府团团围住,迫使县长不得已放人。尽美同志在东北辽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工人组织、发展党员、领导斗争,播下了革命火种,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1924年11月,王尽美同志回到山东,任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他不顾体弱多病,不停地奔走在济南、青岛、淄博及胶济、津浦铁路两侧的工厂、企业和广大农村,在工农中发展党组织,开展职工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使山东各地的革命形势出现一派新气象。为扩大党的影响、宣传马克思主义,尽美同志先后创办了《励新半月刊》、《济南劳动新闻》、《山东劳动新闻》、《晨钟报》、《十日》和《现代青年》等报刊。 1924年12月,尽美同志与北上的孙中山先生相会于天津,进行了亲切交谈。之后,他以国民会议特派员的身份,会同王乐平、王哲、闫容德等成立了山东国民会议促进会。1925年3月,王尽美去北京参加国民会议促进会全国代表大会,不幸的是孙中山先生病逝北京,国民会议失去旗帜而中止。 1925年4月,尽美同志参加中山先生追悼安葬活动后回到山东。他在青岛与邓恩铭同志一起,组织发动了大康、隆兴、铃木等日本纱厂的工人大罢工。终因劳累过度,他的肺病再次复发,竟至卧床不起。他不愿给组织上添麻烦,婉言谢绝了同志们劝他住院治疗,根据党中央的安排回到北杏村疗养。尽管祖母、母亲、妻子以及父老乡亲们都对尽美给以极大的关怀和照料,然而尽美同志的病情不断恶化。亲人们心如刀纹,尽美同志反而振作精神,对家人进行安慰说:“不要难过,即是死,也不怕,唯独是咱贫穷人还在受苦受难,党交给我的任务还未最后完成……”。 1925年7月,尽美同志的病情加剧恶化,经党组织、战友们和亲属商议,将他送入青岛医院。在病床上,同志们见他肚子板硬,不断吐出大块紫血,都十分难过,他却从容地说:“我不行了,你们要努力为党工作。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在病床上!”临终前,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同志笔录遗嘱:“全体同志要努力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奋斗到底!”并按上了手印。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这位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一生、年青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的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与世长辞了,年仅27岁。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本书共刊载44篇文稿,力求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现近百年来发生在天桥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沧桑变化。
阅读
相关专题
编辑
职位
书记
职位
书记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