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岳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474
人物姓名: 杨东岳
人物异名: 字:正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52/001
起始页: 0185.pdf
出生年: 1929年
卒年: 1981年
籍贯: 济南历城区孙村镇辛庄

传略

杨东岳(1929-1981),字正。济南历城区孙村镇辛庄人。幼年时常和村子里的孩子们一起割草、拾庄稼、拾粪,从小他就习惯于吃苦耐劳。上学后,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异,得以连续跳级。克服种种困难,坚持读完了两年小学,四年中学。1948年他中学毕业,正值山东解放,他后来考进了“华东白求恩医学院”(1949年该校改为山东医学院)。大学五年期间他学习勤奋,成绩出众,1952年9月被送到上海第一医学院高师班学习,1953年9月回山东医学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一年后调任上海第一医学院组织胚胎教研室助教,1955年由于华山医院外科工作的需要,调至华山医院外科任住院医师。这一期间,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他到临床各科进行轮转学习并担任部分助教工作,从而提高了技术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掌握了比较广泛的医学知识,为搞专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960年杨东岳晋升为主治医师,在华山医院李鸿儒院长的指导下,他承担了手外科的科研工作,并负责筹建手外科。手外科当时在我国还是个空白,要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做出独创的贡献,其困难是可以想象的,但是他想解放后工业发展得很快,产业也飞速地增长,工业外伤也随之增加,其中手外伤就占了近三分之一,因此,恢复这些工人同志伤手的功能就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了,于是他愉快地承担起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 杨东岳是一个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他既有魄力,又有毅力,经过周密地思考,他首先从手的清创处理开始,他认为:“手外伤,大多有伤口,因此,如何使伤口早日愈合,从而减少残废,早日恢复工作是有其重要意义的,而掌握好清创术就是达到这个目的唯一的手段……”。为此,杨东岳结合本科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一系列国内外资料制定了清创常规和检查制度,组织全科开展竞赛,他要求每位医生,每一次清创后都必须实事求是地加以书录,每周开一次会认真分析总结,如果发生感染,一定要找出原因,让造成感染的医生自己去纠正,并提出改正措施。无论资格多老,一旦发现病人的手指发炎,他会生气地当着病人的面批评:“清创不好,再漂亮的手术也要失败。这个道理难道还不懂吗?”他说:“我不能因为同事情面而损害病人的利益”。他要求别人严格,同时自己也身体力行。他清创伤口分三个步骤,先是清洗好污染的伤口并将其擦干,接着除去坏死组织,最后才是缝合处理。他还在办公室门对面的墙壁上钉上一张清创表格组织竞赛,表上记录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各位医务人员的清创成绩,每当大家跨进门,一抬头要是看到自己名下有红箭头,心里怦怦直跳。他就是这样和同事们一起严格执行清创检查制度。他认为抓清创不仅是锻炼了基本功,同时,也培养了严格的科学作风。经过三年的努力,治疗了1023例病人,清创感染明显地下降,下降到2.5T,创造国际先进水平(当时国内外的清创感染率是10%-20%)。他的论文在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宣读后,获得很高的评价,报纸进行了宣传。《北京周报》英文版对外作了报导,这对杨东岳是个很大的鼓励。 在狠抓清创的同时,他还非常注意病史的质量,他认为病史记录不仅是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负责,而且是培养下级医生的一种最好方式,锻炼了下级医生的基本功。他要求每份病史必须书写两小时以上,必须实事求是地、详尽地记录,绝不许有半点含糊。他认真地检查了下级医生写的病史,仔细地逐句逐字地进行修改,并且亲自写明了治疗方案。他认为科学的病例记录还是珍贵的科研资料,从而制订了一系列合乎科研要求的记录本。他的病例记录就是一份最好的科研资料,最早的5个足移植病人就是从这里筛选出来的。 1961年8月25日,淮海制革厂工人胡同兴在离心机旁操作一时失慎,铲刀将左手腕割伤,血流如注,他立即被送到华山医院急救,经检查发现伤势严重,左手腕被机器切断三分之二,动脉、挠动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十五根肌腱和骨头全部割断,整个手只有腕背上一半有皮,肌肉和几根肌腱与手臂相联,按常规这只手只有切除,但杨东岳想手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切劳动创造都离不开一双手,如果切除那将会给病人带来终身的痛苦。于是他勇敢决定保全病人这只手。杨东岳带领了他的手术组,经过十几小时的奋战,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手术,终于保全了这只手。多年来,这只手的血液循环良好,手的功能也恢复得很好,这在当时的国内是一个创举,病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报社写了信,一个年后,《人民日报》、《健康报》和《解放日报》同时发表了这一杰出的成就,人们热情地祝贺他,而他想的却是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把手术外科搞上去呢?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杨东岳接触到许多失去手指的人,特别是拇指的缺损使手的功能几乎丧失了百分之五十,这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病人往往奔波于各大医院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些病人虽然得以治疗,但也实在忍受不了那种常规治疗的痛苦,手术次数多,疗程长,不得已被迫终止治疗,能不能找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杨东岳苦苦地思索着,病人也恳切要杨东岳医生给造一个有用的拇指。病人的期待鞭策着他,他决心以拇指再造为主攻课题,以解除广大病人的痛苦。自此,他扎进了书的海洋中,翻阅了大批的国内外书刊资料,总结了近百年来拇指再造的各种方法,却始终没能找到理想的方案,从1887年法国医生库光造坡来滋发明了手指移位再蒙拇指到1919年美国医生阿尔比发明了皮管移植法再造拇指都不理想,皮管植骨法手术次数多达5-6次,疗程要半年,病人要受很大的痛苦,而且再造拇指的血液循环和感觉也不好,很容易受伤,病人也不愿接受,因而拇指再造确实成为手外科中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怎么办!闯!他决心丢开洋本本,走自己的创新的道路。 虽然,他曾在组织胚胎教研室工作了一年,有着良好的解剖基础,但他还是钻进了解剖室,解剖了大量国人手足标本,掌握了血管,神经走行的第一手资料。他认为脚趾除外形外,它的结构与功能和手指近似,能不能搬一个对走路没有影响而功能又好的脚趾到手上去呢?正如巴斯德所说:机遇偏爱给有准备的头脑。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杨东岳发现一位病人的第二足趾被两旁足趾挤得向上突出,但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走路,这立刻给长期思索拇指再造的杨东岳一个极大的启示,能不能将第二趾移植于手以代替拇指呢?为此,他观察了几十个病人的行路功能,又随访了因伤残失去第二足趾的病人走路,观察到他们的走路并没有受到影响,大量的病例证明杨东岳的设想是可行的。这一设想很快地得到院党委的支持,立即组成了“肢体移植研究小组”,由杨东岳任组长、崔之义、齐登科、李鸿儒三位教授专家作顾问,可是,从设想到现实还得经过漫长的道路,困难重重,它既涉及到足弓的力学结构和对走路的影响,又涉及到解剖上微细动静脉的吻合,病理生理学方面的血液循环通畅,以及神经生长等等问题,带着问题,他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一天,他在翻阅国外文献时,看到了一篇正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利用显微外科技术缝合体直径仅1㎜的微细血管的文章报导,他立即意识到微血管的缝合正是移植的关键问题。自此,他悉心练习微血管的缝合技术,在实验室里,他戴上眼镜式的老式手术放大镜在狗的身上,在大白兔、小白鼠的耳朵上反复练习着微细血管的缝合技术,即使是节假日,他也不放过练习的机会,有时干脆就让小女儿帮着拿住从食堂里要回的猪肠的另一端着意的练习着,眼发花了、头昏了,汗水挡住了眼镜片,他擦了眼镜再干,不难想象,在当时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其艰难的程度了,但是,他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紧接着他又设计了各种手术方案, 绘出了各种详细的草图,在动物体内试验,在尸体上进行验证,经过半年严格而紧张的努力,他终于应用于临床了。 1966年2月13日,在中山医院的协助下,杨东岳和他的助手们走进了手术室,神情从容镇定,他的身旁放着一本手术方案,上面记载着从下第一刀到缝合最后一针的种种设计,可是,一刀下去微细血管的神经却找不到了,手术简直无法进行,这时经老教授的研究,最后发现血管埋得过深,花了整整八个小时病人的第二足趾才被截取下来,接下来的是把足趾移植到手上。杨东岳和中山的汤钊猷医生认真地细心地缝合着相当于头发丝那样细的血管,抽紧着相当于四分之一头发丝那样细的尼龙线,一共只缝了十几针,就花了一、二个小时。血管接通了,可是血液流了一会又不流了,什么问题?一检查,原来是血管发生痉挛,经过针炙和解痉药的治疗,血管痉挛解决了,接上去的脚趾活了,手术整整做了二十二小时,足见手术的难度了。手术后第三周,脚趾在手上动起来了,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成功了,杨东岳终于开创了世界上拇指再造的新方法,紧接着,他又做了四例这样的手术,都取得了成功,人们热烈地祝贺他,而他却象巴斯德所说那样:“当你做成功了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应该再做那些需要做的事”。在荣誉面前,杨东岳想的是手术时间这么长,怎样才能缩短手术的时间呢?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事物在一瞬间仿佛都翻了个儿,不知从哪儿搜罗来那些吓人的罪状,说他走白专道路。为此,他遭受批判,他一连被贴了八张大字报,被下放到了农村,离开了他心爱的手外科。他爱人心疼地问他:“为了这,你已经受到了批判,你还钻研下去有什么用呢?你不怕以后再受批判吗”?可是杨东岳却回答:“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我没有错,为了成千上万伤残的手,我没有错,我还是要搞手外科……”,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不仅中断了我的科研,而且受到无理的责难,但是病员和具有科学精神的医务工作者却给我积极的支持,于是,我决心将我初出茅庐的科学精神力量和为祖国献身的信念转入地下,象老一辈革命家那样继续研究”。后来,他又利用下放到农村时的业余时间,苦苦地钻研着,悉心地整理了《手外科治疗常规》、《周围神经损伤》等三十多万字的材料,他又四出访问了当年五位足移植病人,发现五例病人中有两例走路时有脚疼,他想:截取足趾时,如果足底下的一刀不切,只在足背上切一刀是否能解决脚疼的问题?他设想了各种手术方案,以寻找既能解决病人脚痉,又能缩短病人手术时间最理想的方案。但设想需要试验,需要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在那动乱年间,连动物饲养也是乱糟糟的,没有动物饲料,他和科室同志们就自己到各病室去收集残汤剩饭喂养动物,没有实验室,他们就在太平间门口放了张桌子,做开了实验。 1972年,在病人强烈地要求下,华山医院手外科终于恢复了。杨东岳心情激动地再次登上了手术台,按照新的手术方案,足背上一刀就取下了足趾,手术的时间大大缩短了,病人下地时脚也不疼了。杨东岳和他的同事们连续七年,做了一百例,手术从原来的22小时缩短到6-8小时,成功率达94%,同样的手术,英国是在杨东岳做成功的三年后,美国是在七年后才分别获得成功的,用这种方法再造拇指功能好,血液循环和感觉也好,伸屈有力,而且只需一次手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拇指再造方法。 继首创“游离足趾再造拇指”之后,杨东岳于1973年3月与国外同期研究成功植皮的尖端。游离皮瓣移植,皮瓣移植是修复皮肤缺损的重要方法,移植成功实现了近百年来的幻想,这是在显微外科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目前,这种方法已被国内外的学者广泛应用。 1973年5月19日,北美断肢再植代表团访问上海,与中国的专家们进行学术交流,代表团成员大多是美国的第一流学者,一位美国手外科学术权威首先用彩色的幻灯介绍了动物的前后肢拇指移植,其中清楚地显示了他缝接了细如头发丝的微血管,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接着他又介绍了1972年他成功地为一位病人将拇趾移植到手上,再造了一个既灵活又美观的拇指。第二位介绍了的加拿大的整形外科专家。他介绍他于1973年游离了大腿根部的皮瓣移植与失去正常皮肤复盖的僵硬的膝关节获得了成功,使膝关节的功能得以恢复,他声称“他是第一位成功者”。在北美这些学者发言后,杨东岳在介绍了我国早在1966年2月成功地为5例失去拇指的人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指这比他们早七年成功,而且数量比他们多,功能和外貌也比他们好,这是他们所未能料到的。在惊讶之余,他们又提出问题,既然你们在七年前就成功了,但为什么只做五例?而且一直也没有发表呢?十年动乱期间,科技工作者遭到疯狂地迫害,我们又怎能说得清楚呢?接着,杨东岳又介绍了1973年初为一位面颊部皮肤缺损病人移植下腹部皮瓣获得成功,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欢迎,还没等我们的发言结束,他们就紧张地追问:你们的第一例是什么时候做的?我们回答是73年3月12日。他们高兴地发狂,“我们是一月份,我比你们早两个月,我们是第一位成功者”。他们的团长也高兴地笑了,声称今晚是一场国际比赛,比分是1:1。会后,客人们要求在美国杂志上首先发表我们的足趾移植论文,邀请杨东岳去参加手外科与成形外科的学术会议,并希望他在大会上做这方面的报告。 1979年9月,杨东岳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宣读了《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和手指100例》报告后,受到了与会者的热情赞扬,世界上著名显微外科专家伯恩克当场宣布:“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和手指的手术是中国首创,杨东岳教授的这项工作是世界上做得最早、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美国著名的显著外科权威森里赞扬华山医院的手外科和显微外科是世界上第一流水平。世界著名显微外科专家达尼尔主编的《重建显微外科》一书中,多次提到杨东岳的工作。西德著名的显微外科教授比墨尔把杨东岳当作他的老师,说他的足移植手术是在参观了杨教授的工作后才开展,杨东岳以他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世界显微外科的先驱者,华山医院手外科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后,他应邀参观了旧金山和圣地亚哥的各医疗中心及显微外科研究室,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作了学术报告,随后又应邀去西德在全西德显微外科学习班上讲学,并在全西德显微外科学术会议和手外科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在慕尼黑、法兰克福、汉堡五大城市和蔡司光学仪器厂视察和作学术报告。1973年至1974年曾随中国医学代表团赴墨西哥、智利、秘鲁、伊拉克四国访问,在墨西哥城参加了墨西哥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在各国首都和各大城市及农村进行学术交流,英国泰晤士报电视台摄制组还专程前来上海拍摄杨东岳的显微外科手术表演,在英国电视台播放。 1973年3月与美国同期开创了“游离皮瓣移植”,这在肤移植方面是一个重大改革,已被国内外广泛使用。此外,他还相继开展了游离肋骨移植,游离神经血管蒂皮瓣移植,游离肌皮瓣移植及肢体病段切除再植等手术。1979年,他开展了复合组织移植,做成了世界上首例血管神经、肌腱、骨、皮肤一次移植手术和带血管的骨皮瓣,骨膜一次移植手术。 杨东岳和助手们总结了三十多篇论文,先后发表在国内外著名的医学杂志上,并且参加编书8本受到同行们的热烈赞赏。杨东岳辛勤地用他那勤劳的双手推动了我国显微外科的发展。 显微外科是一门新的学科,最近二十年所发展起来的一门尖端学科,对医治工业外伤非常重要,显微外科能借助显微镜帮助我们的眼睛进行手术,使过去不能做的手术得以成功,但在60年代初期,仅仅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60年代后期临床上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没能普及,我国仅在上海、北京、天津设立这一专业,因此,大量的病人集中在这些地方,由于医务人员少,床位少,病员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得到治疗。以当时的华山为例,登记病人2800名,床位20张,医行三人,周转率为1,这些病人需要等11年才有住院治疗机会,许多病人千里迢迢赶来上海不仅经济负担大,而且,有的病人由于拖延了时间而影响到治疗效果。为了使各地病人能及时就地得到治疗,他热切地希望办一个显微外科学习班,希望在华山医院建立手外科和显微外科的医疗研究中心,为各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让更多的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1981年,他的愿望实现了,华山医院接受中央卫生部的委托,由杨东岳主办全国第一届显微外科学习班,全国有140名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师参加学习,这个学习班是应邀他去西德讲学时参观了蔡司光学仪器厂后,利用该厂的显微外科设备及外资来养我国人才,这是一种创举。为了办好这个班,他从制定计划,编写教材,安排课程,直至筹备实验动物和食品课桌等等都一一亲自落实。一次,他在搬运放映机时,右肩突然一阵剧痛,几乎要跌倒,后来拍片检查发现了骨肿瘤,但他不休息,还每天坚持工作15-16小时,一直坚持到他的课全部讲完,该做的示教手术全部做完,上课时,右肩痛得他手发抖,粉笔都捏不住,粉笔掉下来,落在地上,他又利用左手去捏粉笔继续在黑板上写……画……,就在住院的那天上午,他还在做示教手术,手术后还坚持讲课。为了显微外科的发展,杨东岳真是耗尽了心血。 4月25日,杨东岳病危住院手术,手术前两天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给组织写了封信,信上写道:“我的病凶多吉少,如为凶,我将在残生中将党给我的知识用文字留下来,我多次出国看到不少新设备和新技术,我一直想把它们引进来,让更多的人掌握它,让它为祖国服务……我是多么渴望为祖国多出点力!但愿有这个机会……”字里行间浸透了他对祖国无限热爱,对事业无限忠诚,手术后他承受着癌肿扩散带来的痛苦,每天仍关心科里的工作,修改论文和指导研究生。他是以坚强的毅力在和病魔争夺时间,随着大剂量化疗和放射治疗所带来的痛苦折磨,他衰弱的身体越来越消瘦,他爱人难过地劝慰他要好好安心治疗,而他却说:“我的工作刚刚开始,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呢?他是多么渴望工作,多么渴望能为党再做贡献。 1981年7月21日,凶狠的癌症终于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生命,这一年,他才52岁。如今,他亲手开创的华山医院手外科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当年的助手,如今的华山医院显微外科负责人顾玉东医师等已进行了下腹部及其他皮瓣移植再造拇指200例,成活率达94%,成为目前国际上水平最高的显微外科医学成就。正如顾玉东医师所说的:“所可告慰的是我们不仅继承了杨东岳教授所开创的显微外科事业,而且发展了它……”。国外的朋友也没有忘记他,1983年3月在美国《整复》和《重建》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杨东岳以他那短暂的生命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杨东岳生前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兼骨科教研室、显微外科研究室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显微外科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常务委员,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委员等。与陈中伟、张绦生合著《显微外科学》等。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历城名人》

本书辑录了近50年(1949.10至1998.6)来去世的历城籍及在历城颇有影响的外籍著名人物的史料114篇,补遗建国前去世的历史名人的史料50篇。

阅读

相关专题

助教
职位
住院医师
职位
主治医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