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邓洪山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399
人物姓名:
邓洪山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52/001
起始页:
0074.pdf
出生年:
1905年
卒年:
1996年12月7日
籍贯:
济南市历城区(原历城县)华山镇坝子村
亲属:
邓九星;邓洪顺;邓洪俊
非亲属:
韩振铎;朱长青;梅兰芳生;荀慧;尚小云;程砚秋;林建华;钱玉玲;霍俊萍
传略
依稀五月樱桃鲜——怀念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 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于1905年出生在济南市历城区(原历城县)华山镇坝子村。这是一个梨园世家,从他祖父到他儿子“红樱桃”四代从艺,他父亲邓九星工花脸,他大哥邓洪顺(艺名一口红)工小生,二哥邓洪俊(艺名一声雷)工花脸,都是当时有名望的五音戏演员。 由于常年飘泊四方,到处遭人歧视,因此邓九星决心不让幼子再作“戏花子”。可是在旧社会,封建礼教早已把艺人列为“下九流”,艺人的儿子上学谈何容易,父母托人求情,先后三次在坝子、常庄送子入学,都因为不堪受人侮辱,被迫退学。 年幼的邓洪山决心不再上学,母亲也不再逼迫他,从此母子在家相依为命。但是孩提时的邓洪山在家庭的熏陶下,却显示出超凡的艺术天赋。7岁时在被窝里,他依偎在母亲怀中学会了《安安送米》,接着又学会了《狐狸精闹书房》,不出半年会唱三出戏了,母亲十分高兴,拉着演出归来的父亲看戏,于是邓洪山被抱到大方桌上,头上扎着母亲的腿带子,有板有眼地唱起来,一出《安安送米》动摇了邓九星的决心,他看出自己幼子“够料”,是个人才,于是就张罗着为邓洪山举办首场演出,可是在当庄却找不到戏台,坝子村的村长、首事,看不起这个师出无名的娃娃,多亏村西头张学让先生热心帮助,就在张家支着铁匠炉的天井里邓洪山粉墨登场,迈出了他艺术生涯的第一步。 最初他随着父亲跟班学艺,8岁时与父亲合演《挡马》,以后正式拜靳成章、靳成花为师,学唱青衣、花旦。到9岁已经小有名气,乡亲们亲切地喊他“七岁红”。 冬去春来,邓洪山在号称“七忙八不忙,六个人齐胡拉”的五人班里摔打着,年龄和演技同岁增长。但是他并没有被乡亲们的喝采所陶醉,艺术家的责任感,推动着他去开拓更完美的艺术境界。本剧种老师们的技艺,已经满足不了他对艺术的渴求。从秧歌腔、周姑子戏发展起来的五人班,当时正处在成长期,这个从泥土中培育起来的农村小剧种,多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少的是艺术上的精雕细琢。 从此,年轻的邓洪山凭着一股强劲,开始了艺术上的追求、探索,他千方百计向姐妹剧种汲取营养。16岁时他在章邱县大沟崖村演出,从同台演出的东路梆子名艺人韩振铎(艺名咬断弦)的精彩表演中,发现了艺术的新大陆。韩的表演赋于戏曲的程式动作以生命,妇女们日常生活中的剜菜、穿针、引线、插花等动作在韩表演中是那样的真实、生动,又是那样的美妙、自如;透过韩振铎塑造的一个个性格各异、形象生动的人物,邓洪山从中领悟到生活与艺术如何完美地结合。 他着了迷,偷偷地离开父亲领导的戏班子,跟着韩去学戏。说是学戏,倒不如说是偷艺,他悄悄地在台下看,,暗暗地记忆琢磨,后来经人从中说情,在章邱县闰家庄正式磕头拜师向韩振铎学艺,可是一连几个月,邓洪山总是烧水做饭倒尿壶,日复一日干着杂活,却没有机会学戏,原来韩老师心里有个“小九九”;一个唱小戏的孩子还想学艺,我的戏来的容易吗? 老师的冷落,使他陷入极度困惑中,正当他焦急万分,进退两难时,却感动了一位热心人——在伙房做饭的朱长青。朱长青老师年轻时也是著名的演员,昆腔乱弹会一肚子,可惜人老珠黄不值钱,只落得守着灶王混日子。朱老师喜欢这个好学上进的年轻人,邓洪山巴不得有个能人指点,师徒二人一拍即合,就在灶前行了拜师礼,头一出戏学的《破洪州》。从此邓洪山演技着实长进,却更招来韩老师不满,终于被赶出来,但是邓洪山很倔强,硬是挎着篮子卖花生,继续跟着韩的戏班学艺,直到他的演技日臻完美时,才回到自家的五人班。 半年以后,朱长青老师要着饭跑到济南,找到正在济南演出的邓洪山,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朱老师口传心授,邓洪山苦学苦练,使得他在艺术上突飞猛进。朱老师常常开导他:“要开脑子,别光钻到五人班里。”为他日后博采众家之长,在表演艺术上走向成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不但虚心刻苦向前辈老艺人学习,更注意从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平时到农村演出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广交知心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他注意观察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学习他们各具特色的形体动作,为艺术创作储备了充足的素材。 他时时处处做有心人,数九寒冬下乡演出,他奔波在大雪覆盖的山路上,却一心关注那步履维艰、顶风推车的车夫;关注那怀抱婴儿,匆匆赶路,用自己身躯为孩子挡雪的少妇身上,从他们那里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为后来在《彩楼配》剧中吕蒙正夫妻二人被赶出相府,冒雪赶路的表演提供了生活依据和真实的体验。 在他8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王二姐思夫》中的王月英、《彩楼配》中的刘瑞莲、《王小赶脚》中的二姑娘、《亲家婆顶嘴》中的乡里妈妈等众多年龄悬殊、性格各异的妇女形象,表达了处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们的心声,成为她们忠实的代言人,这也是他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们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鲜樱桃”这一艺名起源于他14岁时,当时他随父兄在济南黄台板桥唱戏,小清河的不少渔民成为戏迷,渔民们纷纷要给他取艺名,有的叫“十里香”,有的叫“酸葡萄”,最后一个老渔民起了个“鲜樱桃”,老人解释说:“樱桃虽小却很红”,“樱桃好吃树难栽”,希望他从小走红,学习到老。邓洪山欣然接受了这个艺名,当年九月九千佛山庙会上,《拐磨子》的戏报上写出了这艺名,从此“鲜樱桃”响遍泉城,传到全国。 自三十年代初,邓洪山和明洪钧(工生)搭档,二人珠联壁合,他们组成的五音戏班——邓明社,经常活动于济南的风顺、游艺园、艺乐等戏院,前后演出达三十多年,其间还曾到淄博、天津、北京等地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并得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的赞赏。 1935年10月经著名戏剧家马彦祥介绍,邓洪山带领冯兰亭(司鼓)、李祥(打锣)和两个侄子到上海百代公司录制了六张唱片(七出戏),从此更加扩大了五音戏的影响。艺术上的成功并没有使邓洪山自满,而是越发坚定了他光大五音戏,为艺术奉献终生的决心。 听说邓洪山去上海录制唱片挣了大钱,他的三叔劝他赶快置处宅子,买上几亩好地,下半辈子生活也好有个着落。谁想到,邓洪山两手空空回到老家,原来他把百代公司给的三百六十块大洋,统统买了南绣戏装,惹得家里几位老人连连骂他“欺世灭祖”,而邓洪山有他自己的打算:要把老一辈传留的乡土艺术发扬光大。 凭着他不懈地努力,愿望逐渐变成现实。首先是乡土小戏正式有了名称。他们去上海录制唱片时,百代公司赠送了一面题有“五音泰斗”四个字的锦旗。邓洪山由上海返回济南,到各地演出时,就把这面锦旗挂在剧场里,后来观众就把五人班(周姑子戏)改称五音戏,从此五音戏才正式定名。 邓洪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为发展完善五音戏做出了全面、突出的贡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小就有个‘改’性”。他从父母学戏160多出,解放前,以他为主改编创作大型连台本戏《五凤岭》等25出;解放后,他又口述,改遍、整理出版了《王小赶脚》、《换魂记》等10余出优秀剧目。他广采博收学习借鉴姐妹剧种音乐的精华,丰富发展了五音戏的音乐。1952年由博山文化馆请来音乐工作者,尝试加弦;1953年正式加上弦乐伴奏,结束了打锣鼓干唱的局面,逐步建立起一支由民族乐器组成的较完备的乐队,增加音乐伴奏,大大加强了五音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对艺术执著追求,遵照“得人一字便为师”的格言,广交艺友,虚心求教,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结为良师益友,多次在一起切磋技艺,互相借鉴,在戏曲界传为佳话。 从三十年代到现在,他已录制唱片十余张,不少剧目被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并多次在省、市戏曲会演中获奖,并荣获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会演演员一等奖。邓洪山先后三次率领五音剧团进京演出,并应邀到中南海演出,博得中央领导和首都文艺界的高度评价。 他热心收徒传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戏曲人才。多年来,他先后在省内外收徒30多人,山东省吕剧著名演员林建华、钱玉玲都来拜师学艺;五音戏青年演员霍俊萍在他的精心培养下,技艺不断进步,荣获全国戏曲第五届“梅花奖”。 邓洪山为历城赢得荣誉,家乡人民热爱他,1957年邓洪山率领已经成为国营的淄博市五音剧团回到历城,在当时县政府驻地王舍人庄的历城剧院演出,坝子一带的乡亲们赶大车、推小车前来看戏。桃园村的两位老大娘特意走进后台,要求看看鲜樱桃。一位大娘说:“当年俺跑到十八户村去看你的戏,没和家里吱声,挨了俺娘一巴掌”。另一位大娘说:“俺娘家是王家楼子村的,过去光听说你演的戏好,今回看了《王二姐思夫》,才知道你不是女的是男的。” 群众的鼓励,家乡父老的赞誉,更加激励他为人民多演戏、演好戏,把戏送到群众大门上。 如今五音戏已经由流传于山东东北部的乡土小戏,发展成为南北驰名的地方剧种,在五音发展成熟的历程中,凝聚着邓洪山老先生的心血和汗水。 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艺术,曾先后担任山东省政协委员、淄博市人民代表、淄博市五音剧团团长,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985年7月由山东省戏协、淄博市文化局、淄博市文联共同举办“邓洪山舞台生活75周年座谈会”,会上为了更好地挖掘继承五音戏的优秀艺术传统,成立了“五音戏研究会”,邓老作研究会会长,他虽年近古稀,依然精力充沛,热情健谈,为继承改革戏曲艺术,培育新人做出积极贡献。著名戏剧家马少波于1985年春看了邓老风采不减当年的演出,激情地赋诗:窈窕少妇惹人怜,笑语声声扬玉鞭,谁信耄耊扮二姐?稀稀五月樱桃鲜。 1996年12月7日邓洪山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3岁。一位为繁荣五音戏作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与我们永别了,但他以毕生精力创造的光辉艺术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邓老,家乡为你自豪,历城人民永远怀念您。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本书辑录了近50年(1949.10至1998.6)来去世的历城籍及在历城颇有影响的外籍著名人物的史料114篇,补遗建国前去世的历史名人的史料50篇。
阅读
相关专题
政协委员
职位
人民代表
职位
团长
职位
会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