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奎官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385
人物姓名: 刘奎官
人物异名: 字:春霖;艺名:小奎官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52/001
起始页: 0035.pdf
出生年: 1894年
卒年: 1965年10月15日
籍贯: 济南历城
亲属: 刘长清;王寿臣
非亲属: 葛文玉;张仲福;梁俊甫;范宝亭;王鸿寿;王福连;王玉柱;邢海亭;朱正平;张占元;李松涛;杨勇斌;李春仁

传略

刘奎官(1894-1965),字春霖,艺名小奎官,济南历城人,成长于梨园世家,父刘长清唱京剧武生,兼演武二花脸。在河南开封塔班唱戏(荣生班),幼小的刘奎官就与母亲、姐姐去开封他父亲身边居住。此时他认河南著名京剧演员王寿臣为义父,因王寿臣是个难得的多面手,生、旦、净、末、丑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使刘奎官从小得到艺术熏陶。他白天从父练功,晚上去戏园看戏,并渐渐喜欢上花脸行当。戏班的演员画脸时,他看得最入神,演员们见他这么着迷,于是也给他画上花脸,他竟高兴地连蹦带跳,回家后吃饭、睡觉都不舍得洗掉,父亲见到这情景暗自高兴,遂下决心请先生教他花脸戏。此先后拜著名武生、文武老生葛文玉、铜锤和架子花脸张仲福、铜锤花脸梁俊甫、架子花脸范宝亭、红生王鸿寿等为老师。他经如此众多名师的指点,可谓获益匪浅,使他在红、武生、武净和架子花脸等功夫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八岁那年他就登台演戏,先是唱娃娃生。九岁时第一次正式唱花脸戏,唱的是《锁玉龙》中的《斩雄信》一折,他扮单雄信。初次登台竟博得观众的好评,这成功的第一步,更使他下决心在这条艺术道路上走下去。他有一股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劲头。1922年冬在上海更新午台,他曾参加过当时上海伶界会戏,演的是《过五关》,由王鸿寿、夏月润、刘奎官、赵如泉、林树森五人合演关羽,按分工每人过一关,刘奎官过第三关,待最后杀秦琪一场后,五个关羽、五个马童同时上台,满台红脸大刀,来一个集体收场。当时上海名伶中有着众多的红生,但对刘奎官的铎芒初露,还是赢得了普遍的赞许。在这之前先后唱红全国的有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赵如泉、林树森、赵君玉、白玉昆和刘奎官因同庚(肖马),被人们赞誉为京剧的“八骏马”。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坚持练功,从不懈怠。这要归功于他的父亲刘长清先生,刘先生是硬里子活的武生,武二花脸都能唱。而且都是经过名师的,练就一身少林武艺。他对刘奎官要求特别严。不管严寒酷暑,每天晨起练功。其中尤以练腿为主,每次都是他父亲亲自教练,刘奎官按要求坐在墙根下,臀部靠墙,两腿水平向外分开伸直,然后用竹片分别捆在腿上,使腿不能弯曲,父亲坐在对面,两脚分蹬其膝关节内侧,慢慢地将他斜伸的两腿角度加大;每次练这种功,都使他汗流浃背,痛疼难忍。这种功是武术功,名叫撕腿,别人曾劝长清先生说:这种功京剧界一般是不练的,可刘先生坚持要儿子练,而且一练就是半年。刘奎官经过半年地苦练,两腿分开能呈一字形。但他父亲又进一步给他耗腿:先是用一根起眉棍在他后面,然后将两腿向上绕至棍子上面,用脚跟别住棍子,这样就只有尾椎部着地了,这痛苦的滋味可想而知,当时尽管是在严冬,可练这功时他却大汗淋漓,痛的死去活来。而刘长清先生却视而不见,照常饮茶,饮完茶后,将刘奎官连棍带人提起颤动,大约十分钟才将儿子放下,这时小奎官已疼痛麻木得不能动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练,在经历过极大痛苦后,练就了撕腿、耗腿、踢腿、擎腿、勒腿等腿功。经过这一先苦后甜地磨练,他终于在腰、腿和刀枪把子等基本功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他以后的演出中显露出了扎实的功底,为同行们所称道。 刘奎官在练眼方面也很下功夫,不少人认为净角一画上脸谱,身份、个性就一目了然,表情不重要了。刘奎官认为这是个误解,花脸同样不允许“死脸子”,同样要注意脸上的戏,特别是眼上的戏。在他从师张仲福先生时,师傅是用“弹眼”的方法教他练眼;先在他面前放一盆冷水,再叫他把眼睛睁大,然后用手沾水向眼珠上弹,慢慢练得不再眨眼,目的是把眼练硬,这样可以在台上真枪真刀打斗时,尽管刀光剑影刺眼,而眼都可以不眨。刘奎官眼睛特大而且有神,占了生理条件上的便宜,但练起来却要比别人多吃些苦头。后来师傅在晚上点燃一支香,站在黑处左右,上下摆动,叫刘奎官在头不动的情况下,眼随香火动,这样练习涮眼和转眼。他自己仍不满足,在正式任角后,继续借助镜子练瞪眼,转眼(单转、双转)、涮眼(慢涮、快涮)、凝眼、醉眼等技巧,经过不同方法又不断地苦练,终于使他在眼技上日臻纯熟。 刘奎官还注意博采众长,在净角的基本技巧“哇呀”上狠下功夫练,按张仲福老师指点:对着镜子,张开嘴,看着舌头伸缩形态的变化,然后发“啊”的音。一起“哇呀”,要松劲,不憋气,托起颤动的舌头发中音;二起“哇呀”,稍起气,用力;三起“哇呀”,用底气去催,结合脑后音,用背弓劲打出一种波浪似的波浪音……。如此经常不断地苦练,在他关羽戏中,他“哇呀”一声,真有惊天动地,泣鬼神之感。 刘奎官具备了武净“一眼二腿三哇呀”的基本功,又有高技巧的动作,这对唱好关羽戏是至关重要的。他的关羽戏早年在上海得过王鸿寿的指点,在济南得过北派红生王福连的教授,但更多的是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条件,进行琢磨、实践,走出自己的路子。我国京剧剧目中关羽戏计有《桃园结义》、《斩华雄》、《斩车胃》、《屯土山》、《斩颜良》、《诛文丑》、《战汝南》、《过五关》、《战夏侯》、《收周仓》、《古城会》、《收关平》、《汉津口》、《临江会》、《华容道》、《战长沙》、《单刀会》、《水淹七军》、《走麦城》等廿八出之多,刘奎官演过廿五出,其中尤以《古城会》、《单刀会》、《水淹七军》、《走麦城》最为拿手。他的关羽戏很快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地唱红。徐慕云在1928年所著《梨园影事》中所列武净人才,仅列出钱金福、范宝亭、刘奎官等十人。这足以证明刘奎官早已是南北驰名的武净了。他在从艺之年对关羽戏的贡献确实是很大的,在所有演关羽戏的前辈艺人中可谓独树一帜,得到广大观众的赞扬。 刘奎官还有一个很可贵的长处:即学习同行的独到之处,又勇于革新创造,师古而不泥古,守成法而不拘于成法。他的关羽戏,很有武将气质,兼具儒将风度,他不是将关羽演成神,而是演成活生生的人,戏中同是一个关羽,但由于所处具体环境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每个时期的思想感情亦各有异。如他在《斩颜良》、《单刀会》、《水淹七军》、《古城会》及《走麦城》、《玉泉山》就塑造了不同形象的关羽,给观众以极深刻的印象。这固然与他的天赋(身材魁梧、面部方长、眼有神采)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他善于学习观察,他常读《三国演义》琢磨人物性格,见关帝庙就看关羽塑像,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如他善于勾画脸谱,这对塑造不同时期,不同心情的关羽是十分重要的;他在唱腔上也有独到之处,即吸收各派之长,又有自己的东西。 他不仅关羽戏演唱得好,还塑造了一系列的艺术形象,如《通天犀》、《白水滩》中的徐世美,《芦花荡》中的张飞,《醉韦》中的典韦,《状元印》中的项羽,这些人物虽面目不同,性格各异,他都能恰到好处地表演出来,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凡是看过他戏的都知道,他项羽不流泪,泪水在眼眶里转而不出。他演的关羽不是微闭着眼,而是睁着眼的,这也是独有的。 刘奎官有着高尚的艺德和敬业的精神。1949年12月9日,云南宣布和平解放,他毅然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留在昆明。1950年1月,春明大戏院以共和京剧团的名义,首先复业演出,当时他是该团的主要演员,积极参加演出活动。这在当时起到了满足观众需要,维持剧团存在的主要作用。后来经过民主改革,他担任了劳动人民京剧团团长。1960年云南京剧院建立,他担任了院长。但仍有时参加演出,大家都知道院长的这一特点:上了装不再坐下,问他为什么?他说怕坏了戏装,他在帮助别人时,曾卖掉自己的戏装,家中房屋狭小,却从不向上伸手,来了客人住不下,他就和夫人廖丽湧打地铺,把床让给客人,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励,象严师。对学戏的弟子十分耐心,关心备至犹如慈父。 1952年末,56岁的刘奎官带着他整理并主演的《通天犀》,赴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会间毛泽东同志和他亲切握手,问他年龄多大了,他说:“我是属马的”,毛泽东风趣地说:“你属马我也属马,我们都是同年,互相共勉啊!”在他演完《通天犀》后,周总理上台和他亲切握手,并称赞他说:“‘酒楼’一场,第一次喝酒是满的,喝了14口;第二次先来个‘龙戏水’,喝了7口。你这个尺寸掌握得很好。”1959年再次进京演出时,演出团被总理邀至中南海作客,并在怀仁堂演出一场折子戏,其中有刘奎官的《通天犀》。这时他已是60多岁的人了,身体又不好,演出时青面虎徐世英在罗圈椅上的坐椅、卧椅、推椅、飞椅、跨椅、带椅等身段动作和技巧照走;在酒楼痛饮时“龙戏水”照做;眺望法场时在桌子上的“朝天蹬”照搬。演出结束后,总理上台接见演职员。交谈中总理称赞刘奎官演得传神,对艺术严肃认真。并告诫演出团领导说:“你们要爱护老艺人啊!刘奎官同志年纪大了,你们不要再让他上台演出,让他多带徒弟吧。” 刘奎官晚年不顾年老多病,致力于培养下一代新人,在云南他收了邢海亭、李松涛、李春仁、杨勇斌、张占元、朱正平、王玉柱等。在1959年进京时,还收了梅兰芳京剧团、中国戏曲学校、天津河北梆子小百花等剧团的十一名徒弟。196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刘奎官京剧脸谱集》一书,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刘奎官舞台艺术》一书。 1965年10月15日刘奎官在春城昆明病逝,人民失去了一位表演艺术家,京剧界失去了一位老前辈,生活在他周围的人则更觉得是失去了一位亲人!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历城名人》

本书辑录了近50年(1949.10至1998.6)来去世的历城籍及在历城颇有影响的外籍著名人物的史料114篇,补遗建国前去世的历史名人的史料50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