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树德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233
人物姓名: 安树德
人物异名: 字:润身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44/001
起始页: 0079.pdf
出生年: 1886年10月12日
籍贯: 山东省德州北营村
亲属: 安方

传略

我父亲安树德,字润身,1886年10月12日生于山东省德州北营村。青年时期家境贫寒,依靠卖水为生,打过短工。1913年秋,冯玉祥在山东德州招兵,家父应招入伍。当时冯玉祥还是备补军左翼二团团长。入伍后补在李鸣钟连当兵、伙夫。以后一直跟随冯玉祥部参加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军事活动,由排连长逐级升擢,累迁至独立第十八师师长兼陇东镇守使等职。在冯军中以英勇善战著称。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下野,我父亲安树德誓不投靠蒋介石,按他个人口头禅的说法“我安树德不认第二个爹”,于1931年8月弃甲归田,到了北京。 我父亲所率的部队驻节河南时,经冯的副官戴云道介绍,与我母顾兰芝结婚,婚后母亲一直随军行动,足迹遍及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父亲这个时期的情况都是母亲晚年告诉我的。其中父亲率队进军青海西宁的情况,非常惊险,事隔几十年,母亲还是记忆犹新。 1928年,由于尕司令马仲英的起事,甘肃形势动乱‘孙连仲任命我父为青海剿匪总指挥,鲁崇义副之,向青海进军。至西宁,我父亲只带一个手枪排进城谈判(由连长马林泽代领,马系德州同乡,回民),马步芳设宴欢迎,但暗中在厅堂四周及房顶各处布满埋伏。我父窥伺其意,临危不惧,一手提枪,一手紧紧抓住马步芳,义正辞严,责问马步芳“这是何意?”马步芳认为我父有胆有识,处鸿门宴而不惊,急喝退埋伏,扶我父上坐,双方以诚相见。一面派人迎接我父部队入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入城式,另由其内眷亲迎我母进其内宅安顿,晤谈甚欢。为了表示双方亲近,在马步芳的授意下,其子马继元,拜我母亲为干娘,我母给他一块金壳表作为拜见礼物。 次年(1929年)2月,马仲英残部流窜青海湟源县城。湟源民团和裔民两千多人登城防御,终因力量悬殊城破。待下午三时我父率部赶到时,湟源城内火光冲天,民团伤亡殆尽,居民男女老少死难者两千余人,财产被抢掠一空。我父身先士卒,击退残匪,并活捉马仲英及帮凶马步元。目击民众死伤惨重,异常气愤,当即将二人处死,既平民愤,也奠定了国民军在甘、青地区的基础,形成稳固的后方。 甘、青地区形势的稳定,除以武装力量平叛的主导作用之外,我父亲的回族身份对国民军和地方部队以及军民关系的沟通,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时我父母是国民军官中唯一的一对回民夫妻。和我父亲关系密切义结金兰的吉鸿昌将军虽是汉族,在他主政宁夏期间,与回民吃住行在一起,有“吉回回”之称。可见联络民族感情,处理好回汉关系,搞好民族团结,在当时西北地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父亲痛感青海回族文化落后,愚昧无知,因此,特别注重联络民族感情,反对民族仇杀,大力呼吁发展文化教育,建立回民小学,特别是增设女子小学,为青海有回民女子学校的开端,受到较高的评价。 我父亲解甲归田,回到原籍山东德州以后,不忘贫贱,富而不骄,热心地方公益,做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开办戒烟所和复堤治水两件事是最为人所乐道的。 我父亲年青在家时的一些穷朋友,虽都是劳动人民,但也有部分人沾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和我父“拜把”的石奎禄来和我父亲商量,开办戒烟所,为穷朋友戒烟。我父同意,地点选在德州火车站附近“水馆驿”(但至今有人只称“水馆驿”,而不称戒烟所)。这个戒烟所完全由我父和我母亲出资办理,专门收容那些吸食鸦片的穷人入馆戒烟,统一吃住,食宿免费,直到彻底戒除才准出馆。一期大约四五个月的时间,故挽救了一些吸毒者。为此后来改过自新的人送了一块“戒烟功德碑”(原存德州市文化馆,文革中被毁)。为了帮助这些戒烟后的穷朋友谋生活出路,我父亲又在德州马家溜口(太平街西头)开设一座同聚油坊,轧花生油,从进料、轧油完全手工作业,目的在于大家有活干、有饭吃。我父亲有时也常来帮助一起推车干活。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德州文史第十辑》

本书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德州文史第十辑,主要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本地区的一些动人故事和事件;“人物春秋”,反映了本地解放前较有名气、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的事迹;“天涯儿女”,收录了本地远在外境他乡的儿女们的可歌可赞的业绩;“大潮浪花”,透射的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领域发生的急剧变化的缩影;“文史资料”,奉献出的是日伪及国民党旧政权时期的一些珍贵史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