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容德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068
人物姓名: 阎容德
人物异名: 字:绶卿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39/001
起始页: 0279.pdf
出生年: 1873年
卒年: 1936年
籍贯: 山东阳信县老观姚村(原属惠民县)
亲属: 阎金华;阎金锷

传略

阎容德,字绶卿(1873—1936年)。山东阳信县老观姚村(原属惠民县)人。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先在本村读私塾,后升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毕业,成绩优异,赐廪生出身。毕业后,历任山东省利津县师范讲习所教习、武定府教育会会长、岱北公学校长、山东省女子职业学校校长、山东省国民议会宣传员和特派员、山东省政府委员、山东农矿厅长、代理山东省主席等职。参加“护法”以后递补为众议院议员、国民革命军中央混成旅国民党代表等职。 他在学生时期,目睹了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激起他关心民族危亡、救亡图存之念。当时,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和蔡元培、叶翰、蒋观云兴办的“中国教育会”的影响下,阎容德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通过对孙中山革命理论的探索,对民主革命有了深刻的理解。早在1906年就和王炳燇等人首先参加了同盟会,并倡导武定府的在省学生成立了“旅省同乡会”,开展募捐,兴办学校,作为革命秘密活动基地,扩大革命队伍。以达到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之目的。据《惠民县志》(民国二十一年)载:“邑人阎容德,首入同盟会,第一部分工作首为提倡国民教育,推翻满清政府。彼时工作一切动作均守秘密。立棣州公学(后改岱北公学)以此为传达信息之枢纽,亦为会员秘密集会之所。”在省城济南旅省同乡会中,深入宣传酝酿,统一筹办“棣州公学”,并公推高等学堂毕业生王炳燇来武定府筹办公学事宜。据岱北公学史载:“清末……当列强竞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其瓜分声嚣尘上,山东省同盟会员分赴各地运动革命,尤有自办公学以作掩护之必要。武定閤府在省学生成立旅省同乡会,发起募捐。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年春,白雪楼一会捐齐京钱一千四百千文,公推高等学堂正斋毕业生沾化县王炳燇来郡负责筹办。”阎容德、王炳燇等发起人同心协力,经过几番周折,初步取得清地方政府的同意和地方开明人士的支持,棣州公学终于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诞生了。办学初,第一期招收60余人,教师皆义务尽职。王炳燇初为公学监督,后为堂长(校长)。以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将棣州公学作为同盟会之秘密基地。 阎容德按同盟会的宗旨和教育会的新的教育思想,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在利津县创办了师范讲习所,他为办学捐资白银二十两,并担任教习,兼任高等小学教师,借以扩大工作面,宣传新的教育思想,抨击封建旧学制。在山东偏远地区播下了新型教育思想的种子。 同年底,奉调到棣州公学任教师兼事务。因学校经费全部自筹,发展受限,阎又将其家中仅存京钱七十千文捐助公学。堂长王炳燇调走后阎容德继任校长。他治学严谨、勤于公务,虽义务任教,但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对兴办教育,领导教学尤为热心。在棣州公学初建时,遇到乡绅、官府幕僚的百般挑剔和阻挠,资金奇缺。这时阎当即赴山东省请谒提学,办理了立案手续,并详细陈述武定府学务情况,取得提学的支持。经多方努力,学校逐渐扩大。二年后,已初具规模,拥有六个班近300人,教职工20余人。由于阎任校长,治校有方,校风端正,培养的学生学业成绩卓著,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赞誉,使原来保守派也不得不心悦诚服。 清宣统二年(1910年),阎容德主动联络进步势力向地方政府上书和面陈发展教育的益处。因势利导地敦促太守朱明,于当年冬出面成立了武定府、县合办教育会,阎容德被任命为教育会长、惠民劝学所所长。这一时期,他利用合法手段,宣传以蔡元培为首制定的中国教育会章程:“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其智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同时发展全校学生(近300人)秘密加入了同盟会。还联络各部分进步教职工参加。当时,棣州公学已名副其实的成为鲁北民主革命潮流中的中坚力量。岱北公学史载:“阎容德办学为造就维新人才一齐加入革命奋斗……自甲到戊班无一不入党者。宣统二年胶东陈明候为反对德人把持山东五矿,赴鲁北运动。寓校多日,以后党人往来无不尽力招待。”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已席卷全国,满清政府面临崩溃。据岱北公学史载:“辛亥十月后山东革命军起烟台,鲁北以公学为总枢,阎容德等留校,团结学生,联络军政机关伺隙响应。”正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前夕,依照同盟会上层领导的部署,指示他在鲁北以棣州公学为枢纽,传送情报,进行周密组织和多方联络工作,他在武定府和惠民县军政机关、学校、工商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地下串连,宣传发动,还主动组织了惠民县团防队和武定府团巡教练所,准备武装,为全民动员作多方准备。不久,武昌起义革命浪潮迅速遍及全国,各省先后响应。在阎容德直接操办下,惠民城飘扬起国民革命军大旗,高奏凯歌庆贺辛亥革命起义的胜利。 1912年初,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棣州公学更名为“岱北公学”,阎容德在更名大会上精神焕发,慷慨陈词:“……民国之前中国之大局如沉闷阴霾之中,今日又如忽睹光明,学校命名‘岱北’是象征本校永远象岱岳一样巍然屹立。热血青年们应沿孙中山先生指出之革命道路,勇往直前,不懈地努力读书。培养其建国本领。让我校师生名列学者之林。待他日行非凡之举……”讲话博得全校师生的多次鼓掌喝彩。这充分表现一个成熟教育家的政治视野。 风云突变,时局莫测。《惠民县志》1932年(民国21年)载:“阎容德序中文:辛亥革命,满清逊位,建立共和民国。四、五年间袁氏称帝,改元洪宪。袁死又复共和民国。六年段氏迫走总统,解散国会,张勋叛国,清帝复辟,不一星期,民国又亡而复存。” 1912年秋,孙中山将同盟会正式改组为国民党。阎容德被选为山东省临时参议院议员,并被推任武定十专署财政。在县设立了办事处,宣传民主共和和收发贯彻孙中山所发表的文告及指示等。他在继续执教的岗位上,思想极不平静,认为革命进程很不尽人意。他追求的是一个独立、富强、文明的中国。虽事实与愿望差距甚大,但他并不徬徨和退却。到职不久,针对时政写出了《鲁政计划意见书》一册,受到省参议院重视,后被择其部分付诸实施。 袁倒行逆施封闭各县党部,他预感形势将继续逆转。1916年周村讨袁兵起,他委派学校教员李景五、学生周毓、王守清等数十人前往参加声援。翌年惠民县知事黄盛元为献功取宠,捏词告发,说阎有反袁行为。阎得知后愤然迅即南下赴广东,参加了孙中山、程壁光等发起的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运动。同时阎容德被递补为众议院议员,从此步入了革命戎马生涯。为护法奔走于安南(越南),在国内出入闽越五岭,泛舟赤水,轮渡三峡,骑跨雪山。按孙中山的意旨,历经六省,八方奔波达七年之久。1922年6月15日深夜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时,阎容德随孙中山一同去“宝壁”号军舰避难。安全脱险转移后,孙中山组织北伐,任阎容德为国民革命军中央混成旅党代表。其后,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阎容德旋归山东,为响应孙中山先生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山东省国民会议代表王尽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阎容德、王哲、王乐平4人赴北京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议总会”召开的会议。在北京大学聆听了李大钊、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的报告。同时,到天津国民饭店谒见了孙中山,4人分别聆听了总理的谆谆教诲,均被授予了盖有孙文印章的委任状,委派为山东国民议会宣传员、特派员。他与王尽美、王哲等分别去青岛、烟台、德州等地宣传、组织国民议会促成会,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对推动当时山东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一生习于写作。据《惠民县志》载:著有《东西洋侵略中国史》上下集(自鸦片战争至1925年)、《鲁政计划书》、《护法纪事本末》、《护法旅行记》及《护法余啸》(合三种共为一部,由国民党中央委员丁惟汾为之序)、《政余遗怀》、《吟咏以记事》、《倦游墨沈录》、《吟咏旅游北平及抱病归里》、《抱病遗怀集》、《古七绝五百首》等。 他还重视购书存书。据《惠民县志》1932年(民国21年)载,关于中外文学部90余种,社会经济学部43种,政治党义部29种,实用科学部59种。以及史类图书集成前四史全部和中外史、小说部70种,其他20余种,部分存于海外,大部存于家中,可借由于历史变迁和自然损失及兵燹之乱,多数已荡然无存了。 他勤政廉洁,教子很严。他身居要职几十年,从未大兴土木,治家立业,而是以平民自居,一生与原配结发夫妻和睦相处。常与人讲“我没有什么了不起,可借为社会作的事业太少了。”他有三子,长子早亡;二子阎金华(字实甫),黄埔军校四期毕业,曾在山东参加抗日,奉调后曾为国大代表,现居台湾,任国民党立法委员;幼子阎金锷(字力夫)山东大学毕业后一生任教,已故。 阎容德一生历经迂回曲折,为了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国,忠贞不渝地执行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路线,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耗尽毕生精力。晚年还不时念念教育事业。临终前几个月还写完一部《岱北公学史》。在30年校庆大会闭幕时,阎容德先生因劳累过度而病发,当晚随即离世,享年63岁。

知识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辛亥革命在山东》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从初期同盟会员的酝酿活动到促成山东独立及各市县的起义和光复,短短几年中,接连不断,此伏彼起,声震北方大地。它是全国辛亥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示了山东革命的特有风貌与在全国革命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山东革命者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中华振兴、社会进步而创造的光辉历史。

阅读

相关专题

教习
职位
会长
职位
校长
职位
校长
职位
委员
职位
厅长
职位
代理主席
职位
议员
职位
宣传员
职位
特派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