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鸿焘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053
人物姓名: 谢鸿焘
人物异名: 本名:丰焘;字:一尘;又作:翊臣;道号:〓尘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39/001
起始页: 0231.pdf
出生年: 1873年
卒年: 1954年
籍贯: 栖霞县佔疃乡杏家庄
亲属: 马肃贞
非亲属: 徐子鉴;丁惟汾

传略

谢鸿焘,本名丰焘,字一尘,又作翊臣,道号〓尘。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出生在栖霞县佔疃乡杏家庄的一个殷实家庭,其先人多有文誉。就因为这些缘故,他自幼闭门读书,致力科考。年方23岁补廪生。 1904年,在清政府鼓励生员去日本留学的风潮中,谢鸿焘偕夫人马肃贞(秋仪)双双东渡,从而结识了来自祖国各地的许多有志之士。其中,经常相聚而算得上亲密朋友的,有黄县人徐子鉴(镜心)和日照人丁惟汾(鼎臣)。他们都是山东旅日同乡会的中坚分子。翌年8月,当孙中山先生赴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时,三人又都成为首批盟员,随后共同主持该会山东支部的事务。经谢鸿焘发展的会员,仅潍县一地即有14名之多。 1907年回国后,谢鸿焘会同徐子鉴、邹秉绶等人在烟台创办东牟公学,并主持校务。其经费则由谢先生独力承担。所聘教员几乎全是革命党人,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宗旨,也秘密地在学生中传授。因此,“东牟”对外界是学校;对内则是同盟会员南来北往的联络点。它问世三载,烟台商埠及邻近各县的革命风潮得到蓬勃发展,以致引起清政府两江总督端方的警觉,为了扼杀革命于摇篮之中,他下令“缉查乱党”。侥幸,谢鸿焘的才学和人品早为烟台道台徐世光所敬重,经道台私下关照,谢鸿焘才得以出走潍县。人身虽然无恙,东牟公学和同时创办的端本女校(主持人谢马秋仪),都未免随之解体。

知识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辛亥革命在山东》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从初期同盟会员的酝酿活动到促成山东独立及各市县的起义和光复,短短几年中,接连不断,此伏彼起,声震北方大地。它是全国辛亥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示了山东革命的特有风貌与在全国革命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山东革命者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中华振兴、社会进步而创造的光辉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