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溥霖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0521
人物姓名: 刘溥霖
人物异名: 字:季瞻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23/001
起始页: 0051.pdf
出生年: 1888年
籍贯: 山东省沂水县埠前庄
亲属: 刘次哲;孙建平
非亲属: 刘冠三

传略

刘溥霖,字季瞻,一八八八年生于山东省沂水县埠前庄一破落地主家中。其父刘次哲思想开明,支持晚辈追求新知,后来包括刘溥霖在内的四个儿子均成为同盟会会员。 刘溥霖自幼酷爱读书,成绩突出,十七岁中秀才。一九〇六年到省城济南求学时,他结识了山东同盟会负责人刘冠三。当时刘冠三正致力网罗人材,积极筹办山左公学。刘溥霖十分高兴地投身这所学校,不久便由刘冠三介绍,参加了同盟会,由此走上反清的革命道路。 革命力量与日俱增,使惊恐万状的清政府加剧了对革命势力的镇压破坏。山左公学的革命活动不久便为山东官府侦悉,提学使方燕年为破坏这一学校,加以恫赫威胁,并准备捉拿学校领导人,迫使刘冠三为保全学校而离校他往。 对清廷官吏的凶恶卑鄙,刘溥霖痛恨至极。他置即将结束的学业于不顾,领导全校学生抵制清政府的破坏阴谋,愤将当局委任的新校长驱逐出校。 一九〇八年春,刘溥霖由济南至青岛,加入了刘冠三、陈干等山东同盟会员创办的另一所学校——震旦公学。因这所学校处于德国租界内,清政府不便干预,学校办得十分红火,陶成章、商震等一批革命党人先后莅校任教。除文化课外,学校还开设了军事课,经常组织师生到郊外进行实习训练,为推翻清政府统治而积极培养能文善武的青年志士。为接济办学经费,刘溥霖毁家纾难,罄其所有募捐资助。这年秋天,同盟会员为收回德人侵占的利权,组织保矿会开展保矿活动,使德人十分忌恨,同清廷勾结,封闭了这一以学校名义为掩护的秘密的革命机关。 刘溥霖与思想激进的孙建平成婚,并介绍她加入同盟会。婚后的第二年,夫妻二人同赴济南继续求学,刘入了农林学堂,孙进了女子师范。这年秋天,孙建平分娩前突患急症,不幸病故。悲痛万分的刘溥霖含悲写了挽联一幅:“剩山残水,荆棘满目,死矣诚得死所,恨无净土三尺,掩尔躯壳;新愁旧恨,忆绪填胸,生也有何生趣,聊借闲云一片,唁我灵魂。”这幅挽联表达了他斯时斯地的愁思伤感,使他献身革命的意志更加坚定。从此,他有家不归,妻亡不续,专以奔走国事为务,全神贯注地投入反清斗争,成为一职业革命家。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收录莒县抗击日军战斗回忆、抗日将领刘震东、刘震东在組织第二路抗日游击队时表示抗日决心的家信、忆空军驱逐队副队长梁鸿云烈士、张自忠将军琐忆、张自忠将军治军、辛亥革命光复烟台亲历记、辛亥革命在黄县、辛亥革命志士刘溥霖、曹州辛亥革命回忆、王鸿一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后、北洋新军山东第六混成旅的建立与消灭、北洋军阀时期的何宗莲何丰林、何锋钰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