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东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0520
人物姓名: 刘震东
人物异名: 字:曦洲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23/001
起始页: 0014.pdf
出生年: 1893年
卒年: 1938年2月22日
籍贯: 山东省沂南县
非亲属: 郭松龄;冯玉祥;张学良;潘汉年;车向忱;同邓文;李忠义;李宗仁

传略

刘震东,字曦洲,山东省沂南县人,生于一八九三年。刘家世代务农,唯其父精于木匠手艺,在家乡远近知名。震东受其父薰陶,自幼喜欢书法、绘画和雕刻,并下过一番功夫。这对培养他热爱美好事物、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刘在少年时代曾读过几年私塾,学习成绩优异,得到老师的赞赏。后因生活所迫辍学,随父做木工,十九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只身逃荒去东北。开始在辽宁省的大连、沈阳一带,以卖字和为人代写书信糊口,后经人介绍入奉军为上士文书。由于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办事机灵,先后升任排、连、营、团长等职,并在保定军官学校受过专门训练。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间,奉军第十军军长郭松龄,不满张作霖、杨宇霆的专横统治和同日本勾结,秘密与冯玉祥结合,组织了东北国民军司令部,刘震东为郭松龄军第五旅旅长(少将)。 郭松龄倒戈失败后,由于张学良的说项,刘又被任命为保定警备司令。一九二七年,刘震东入北平陆军大学,为第八期学员,任班长。因他办事有方,学识较广,学员中曾流传这样的赞语:医卜星相高仁绂,上下古今刘震东。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李宗仁、卫立煌等人。一九三〇年于陆大毕业,又回东北军供职。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奉军撤入关内。但也有一部分官兵,出于民族义愤,自动留在东北坚持抗日,刘震东就在其中。开始,他任东北民众救国会(闫宝航组建的爱国抗日群众团体)第四军团总指挥。随后他将零星部队和愿意拿起武器坚持抗日的群众团体组成为抗日义勇军第五军团,张学良任他为该军团总指挥,转战于辽宁、热河、察哈尔一带,在开鲁、喜峰口等地与日军顽强作战,他的战迹和照片曾分别刊登在当时的《时事报》、《东方杂志》和《时代》美术半月刊等杂志上。在开鲁战斗中他头部负伤,但仍带伤坚持军务和战斗。 一九三三年五月,以冯玉祥、吉鸿昌为首,在察哈尔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刘同邓文、李忠义等人当即给冯玉祥发出了贺电,率部参加了该同盟军,并立刻听命投入战斗。 同盟军被蒋介石强行解散后,刘震东到北平军分会任参议。 一九三五年冬,刘震东随张学良去西安供职,任西北“剿总”中将总务处长。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些进步人士,如潘汉年、车向忱等人。 西安事变时,刘震东是调人之一,他奔走和平成了当时报纸的大标题。事变后,张学良被扣,他情绪消沉、常在家中写字、作画、学俄语。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刘震东心情沉重、坐卧不安,致电何应钦请战,何不作答,遂挂冠径直到南京当局请缨抗日。在刘的多次坚决请求下,终被派到第五战区(驻徐州)李宗仁将军麾下听调。李对刘的到来是欢迎的,但当时兵员不足,武器缺乏,李宗仁虽然任命他为第二路抗日游击队司令,并未拨给他兵员、武器和弹药。为了抗日,他毅然地担起了这一重任,立即在徐州张榜招募兵员,并迅速派人到沂南老家招兵和筹集军饷。为此,他还给许多亲友写信求助,其中一封家信中写到:“没有国,就没有家。国难当头,先国后家。”为了抗日要“毁家缒国难。”同时致函给其三弟震亚(当时在西安),令他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请求派政工千部到第二路游击队工作。他写给董老(必武)要求派政工干部的信,在“文革”之前还展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故址中。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收录莒县抗击日军战斗回忆、抗日将领刘震东、刘震东在組织第二路抗日游击队时表示抗日决心的家信、忆空军驱逐队副队长梁鸿云烈士、张自忠将军琐忆、张自忠将军治军、辛亥革命光复烟台亲历记、辛亥革命在黄县、辛亥革命志士刘溥霖、曹州辛亥革命回忆、王鸿一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后、北洋新军山东第六混成旅的建立与消灭、北洋军阀时期的何宗莲何丰林、何锋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专题

上士文书
职位
排长
职位
连长
职位
营长
职位
团长
职位
旅长
职位
警备司令
职位
班长
职位
总指挥
职位
总指挥
职位
参议
职位
处长
职位
司令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