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名胜古迹一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485
颗粒名称: 苍山名胜古迹一览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9
页码: 105-123
摘要: 苍山群峰,位于临沭县城东北约5公里处,绵亘数十里,方圆近百里。苍山主峰、海拔394.7米。它平地崛起,挺拔峻秀,若砥柱触天。主峰东邻马山、草山、冠山、演武山,五峰并峙,隔壑相望,气势雄伟,蔚为壮观。苍山,以其峰高势雄,林壑优美,名闻古今;更以名胜古迹荟翠,轶闻传说动人,称誉遐迩。苍山风物,美不胜收,为当地群众所津津乐道。有关苍山的轶闻传说,美丽动人,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
关键词: 苍山 名胜古迹

内容

苍山群峰,位于临沭县城东北约5公里处,绵亘数十里,方圆近百里。苍山主峰、海拔394.7米。它平地崛起,挺拔峻秀,若砥柱触天。主峰东邻马山、草山、冠山、演武山,五峰并峙,隔壑相望,气势雄伟,蔚为壮观。自古即有“苍马草冠演,五山一线穿”之说。这里,群峰嵯峨,怪石嶙峋,沟壑纵横,峭壁如削,树木参天,涧深谷幽。旭日东升,初时雾霭升腾,继而云散烟消;晚云回山,于一片苍茫朦胧中,隐约可见主峰耸立;春和景明之日,杂花生树,鸟语莺飞;酷暑盛夏之时,雨涤松青,苍翠葱茏;风爽云淡季节,果红叶绿,相映相衬;隆冬腊月天气,山舞银蛇,千树梨花……山间朝暮四时,景色迥异,气象万千,亲临其境,宛如置身画图中。
  苍山,以其峰高势雄,林壑优美,名闻古今;更以名胜古迹荟翠,轶闻传说动人,称誉遐迩。史籍载有“苍山叠翠”之胜景;玉虚宫、红云寺、长春寺、窦相公祠、窦王坟、惠泉、交心泉等古迹遗址,可供人凭吊;更有银杏树、朝阳洞、桃花涧、栗子林等风景,可供人观赏。窦王反抗官府、揭竿而起的英雄壮举;滕=领导的马山抗金斗争,谱写了临沭人民光荣的革命斗争的历史篇章,为苍山赢得了无尚的骄傲和光荣。同时,安期生、徐则、尹喜等人不与封建统治者合作,隐居深山,修炼成仙的神话,又为苍山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现代史上,苍山同样是临沭人民的骄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就曾长期驻在苍山脚下的朱樊村,开辟了滨海革命根据地,创建了抗日民主政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罗荣桓、陈毅、肖华、黎玉等,都曾先后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少奇同志1942年来山东检查指导工作,在朱樊村住了四个多月,先后深入东盘、夏庄等村庄调查社情、民情,发动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在山东分局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少奇同志针对山东党内存在的问题,专门作了《群众运动》、《党内斗争》、《思想方法》等重要报告,指导了山东的工作。陈老总指挥的著名的讨伐郝鹏举的战役,指挥所就设在苍山脚下的北辰村。第一任临沭县县长、原国家铁道部副部长刘白涛同志,曾在这里领导临沭人民参军参战,生产支前,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苍山,阅尽人间春色。它脚下的烈士陵园,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数革命先烈和临沭人民,为革命事业所建树不朽功勋的铁证。
  历史的一页,已翻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今日之苍山,风景更加秀丽。晴明时日,登临苍山主峰,极目远天,可以东望沧海,西瞻沂蒙,北仰泰岳,南瞰淮阴,令人极觉心旷神怡,大有飘飘欲仙之既。俯首低视,沂水、沭河宛如两条银练,由北而南;密林粮田,恰似碧玉绿毯,万顷波涌;凌山头水库,犹如高峡平湖,镶嵌于苍山西麓;临沭县烈士陵园,座落在东南麓小横山上,园内亭台碑塔,松柏榆柳,互相掩映,缅怀英烈,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东南脚下,万绿丛中,隐约透露出县农技中学的灰墙红瓦;西南方向,县城在望,楼房林立,烟囱高耸,一座初具规模的小城,正以崭新的雄姿,向着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高歌,突进!
  苍山风物,美不胜收,为当地群众所津津乐道。有关苍山的轶闻传说,美丽动人,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这里,仅采记一二,以飨读者。
  1、苍山叠翠
  “苍山叠翠”,被列为古琅琊八景之冠,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即载入史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立于苍山之巅,“东望沧海,汪洋无际,因名。”据《沂卅府志》记载:巅上可瞰东海,高插天际,云霞四起,层峦五色,朝夕远观,殊为佳胜。”苍山群峰层峦叠嶂,林木葱郁,云雾缭绕。峰回路转,景色各异;换脚移步,风物有殊。尤于雨雾新晴、晚霞映照之时,更呈现层层叠叠翠绿如染之奇观,誉为“苍山叠翠”,名实相副。文人墨客多来此登览,赋诗抒怀,赞誉苍山,明朝时候,临沂诗人舒祥,曾登苍山,赋诗曰:
  好山面面削芙蓉,
  吐月摩云势更雄。
  数叠好峰青列戟,
  几层晴嶂碧连空。
  巍峨低视淮阴小,
  突兀高联泰岳崇。
  日暮卷帘看失色,
  满天佳气雨蒙蒙。
  传说在清朝某年,一日雨霁,晚霞辉映,苍山上出现了五彩缤纷,楼台亭榭之幻景,酷似“海市蜃楼”。
  二、马山滕=寨
  马山主峰,海拔333.5米,为苍山群峰之一。南北长约十二华里,由大小五个峰头组成,逶迤连绵,'犹如骏马奔腾。相传山上有一巨石,状如马,人称石马,故称马山。它西以苍山主峰为屏障,东靠草山,三峰栉比,呈鼎足之势,利于藏兵,易守难攻,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特别是隋唐和南宋时期,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凭借这山高涧深之险要地势,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史剧。
  马山之巅,地势较平坦,今尚存旧寨西、南两面墙,长约数十丈。这就是著名的滕= 寨,又名抗金寨。据《临沂县志》记载:“马山有故寨,宋滕=御金兵所建也”。《通鉴》记载:“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沂民避苍山者数十万。金兵围困,久不下。寨首滕= 告急于魏胜,胜提兵往解苍山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魏胜复海州,遣将入沂州,、降其众。既而,金人围海州。沂民避苍山者数十万,金人围之,久不下。寨首滕=告急于胜,胜击宼却之。入寨,为金人所围。胜度其必复攻海州,因间出寨趋还。金人果解苍山之围,攻海州。胜复败却之。”当时,南宋王朝腐败无能,偏安江南不图恢复,以讨好金人。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再次举兵南侵,六十万大军东至沿海,西达陕西,千里战线,全面南推,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国难当头,沂州府临沭一带爱国志士揭竿而起,组织乡民百姓抗击金兵,滕=就是其中的一个抗金民族英雄。他占据马山,筑城修寨,凭借苍、马、草三山之险,阻击金兵南下,与海州魏胜守军遥相呼应。金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黎民百姓不堪忍受,有数十万人逃到马山滕荻大寨避难,遂遭金兵包围。为解救百姓,藤首滕=向海州宋将魏胜求援,内外合击,侵略者葬身于苍马山下,滕=寨就是历史的见证。
  1977年,白旄乡出土了一颗抗金地方武装的军事印鉴——“枇子号管军万户所”大铜印;近年来,在苍山、马山一带,也时常发现一些箭头、刀片。这些都足以证明,当年,这里曾进行过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苍山、马山就是两军对垒撕杀的古战场。诗人胡遵安登游苍马山,凭吊古战场,写《苍山避寇》诗一首:
  三峰削壁峭难成,
  天造名山拯众生。
  老幼相扶丹嶂立,
  干戈环列白云封。
  一心能固千层郭,
  群石堪称十万兵。
  藏诗妖氛扫已尽,
  岗陵勾借颂升平。
  三、窦王与窦相公祠
  苍山东麓与马山之间,有一深谷,呈簸箕状,谷底平旷,人称“牛口峪”。中有窦王坟,坟前有窦相公祠,一名窦王庙。窦相公祠建于何代,窦王究竟何许人,皆不可考。《沂州府志》称窦王就是窦建德,这显然是诶记讹传。《临沂县志》称:“窦相公祠,未详何代。旧志(指《沂州府志》)作窦建德,殆因牛口峪而附会之欤”,这一说法符合历史事实。隋唐时期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在洛阳牛口谷兵败被俘,遇难于长安而不是苍山牛口峪。
  据当地民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夹谷山(今江苏干于县境内)脚下的窦洪双村,有一窦氏青年,身材魁梧,力大无比,虽然出身贫苦,却不巴结官府豪绅,耿直豪爽,行侠仗义,是一条宁折不弯的汉子,深为邻里乡亲爱戴。有一年,赤地千里,颗粒不收,天下荒乱。他率领饥民,揭竿而起,占领苏鲁交界处的夹谷山,筑城修寨,名为“义军”,自称“窦王”。窦王率领义军打官府,抢皇粮,拉大户,绑富票,杀富济贫。自此,“窦王”之名不胫而走,四里八乡的饥民们,纷纷慕名而来,踊跃参加义军,名震一时。官府豪绅视义军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之入骨,派来大批官兵围困夹谷山。窦王亲率义军与官兵血战,终因寡不敌众,又无援军,义军伤亡惨重。窦王遂率余部,突破官兵包围,向南撤退。行至一山,意欲驻扎休兵,问当地山民,知是磨山。磨山与磨眼谐音,窦与豆谐音。豆入磨眼,乃不祥之兆,窦王不乐。站在磨山顶峰向西北眺望,只见崇山峻岭,云雾缭绕。问是何山,山民答:“那是苍山。”窦王眼前一亮,大声一说道:“好!豆(窦)入粮仓(苍),万无一失。豆麦花开再举义旗! ”说完,率领义军拨回马来,又向追来的官兵冲去。窦王一马当先,冲破官兵重围,马加三鞭,飞奔苍山而来。来至一谷口,只见山谷幽深平旷,西、北、东三面悬崖峭壁,层峦叠嶂,林木茂密。窦王心中大喜,令义军下马,安营扎寨。又派人找来山民,问道:“这山可叫苍山?” “回将军,是苍山。” “这山谷可叫什么名字?”山民回答:“回将军,这山谷叫牛口峪。”窦王闻听一楞,暗道:“不好!才离磨眼,又入牛口……”仰天长叹一声,拨剑自刎。其部众亦皆自刎。
  苍山脚下周围村庄里的乡民们,仰慕窦王,爱戴义军,不忍心让他们暴尸露野,就把窦王与义军士兵的尸体合葬于牛口峪,称“窦王坟”,在坟前立一庙宇,称“窦王庙"。后来,为了防备官府掘坟毁庙,又在苍山主峰后西北三里处堆一假“窦王坟”,"窦王庙”也随之改称“窦相公祠。”此后,四乡八里的乡民们年年前来祭祀,香火不断。
  究竟窦王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还是当地另一农民起义英雄?这姑且不说,但这里建祠奉祀,却是历年久远。虽因年久失修,庙宇早已坍塌,但遗址残垣犹存,却是事实。
  四、安期生与玉虚宫
  苍山东南麓,有一块小平原,源于苍山的一条小溪将其一分两半。传说,当年溪中水流淙淙,常年不涸,水草肥美,鱼虾甚多。小溪两岸桃树千株,茂密成林。每阳春三月,桃花盛开,宛如晚霞红云,香飘十里以外,故名“桃花涧”。桃林中参差座落着红云寺、桃花庵、玉虚宫等庙宇寺院,遗址至今犹存。玉虚宫座北朝南,有三进院落,大殿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非常壮观。据老人们回忆,早年来这里朝圣拜佛、乞福消灾的人川流不息,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抗日战争时期,玉虚宫曾毁于战火,后又重修。建国初期,这里也还年年逢有庙会。1958年,玉虚宫因年久失修坍塌,栋梁被拿去大炼钢铁,砖瓦石块也随之不翼而飞。至此,名胜不见,只留遗址而已。
  民间传说,玉虚宫是为纪念安期生曾在此修炼成仙而建的。据《临沂县志》记载:“玉虚宫故址,世传为安期生修炼处”,“阜乡亭,苍山之阳,世传秦始皇为安期生立祠之处”。据《汉书•蒯通传》和《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安期生是秦时琅琊郡阜乡亭人,生卒年月和详细住址已不可考。他家境贫寒,以上山采集中草药为生。后来,安期生拜一位自称“河上丈人”的老者为师,学习医学、历史、天文、地理,通晓古今之变。他牢记师傅的谆谆教导,隐居苍山,不出来做官。他还经常到周围村子里给乡民们把脉治病,从不收一文钱,深受乡民们的爱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游琅琊,听说安期生胸怀韬略,有治国安邦之才,遂派人把安期生请来。二人引经据典,道古论今,三天三夜皆不疲倦。秦始皇大喜,许以高官厚禄,要安期生辅佐他治理天下,安期生不从,始皇无奈,只好赐给他价值数千万的金璧。安期生辞别秦始皇后,把秦始皇所赐之物,全部抛在荒地里,扬长而去。后来,秦始皇又派人来寻找安期生,安期生隐居苍山密林深涧不出。秦始皇误认为安期生已死,就在苍山之阳建立祠庙十余处纪念他。安期生有个好朋友叫蒯通,在霸王项羽帐下做幕宾,写信请安期生来项羽处谋事,帮助项羽打天下。安期生来后,见项羽同秦始皇一样,是个刚愎自用的暴君,遂不为项羽出谋划策,也不接受项羽的封爵。以后,安期生又来到苍山桃花涧隐居、修炼。后人遂在此建玉虚宫奉祀。民间还传说,汉末张辽、徐庶也曾到苍山桃花涧、冠山朝阳洞隐居,并在长春寺栽下银杏二株。据《临沂县志》、《沂州府志》和《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晋代徐则、尹喜亦曾来苍山隐居,并修炼成仙。他们真的成了仙?不会的,只是神话而已。但他们不与封建统治阶级合作,不为高官厚禄所动的精神,却久为人们传诵。诗人胡捧盈(何代人不详)的《登苍山》一诗,这样写道:
  苍峦直上异尘寰,
  九点烟痕一望间。
  云气半含蒙羽顶,
  风檣隐顾海门关。
  窦王霸业遗荒冢,
  徐尹仙迹剩苍山。
  最是无情眼底景,
  夕阳又坠绿溪湾。
  五、朝阳洞与银杏树
  临沭县城东北6公里处,有一座山叫做冠山,一名凤山,俗称石屋山,为苍山群峰之一,主峰海拔288.2米。西邻马山,北依演武山,与演武山南北对峙,呈马鞍状。主峰北侧百米外,有一巨石耸立,高约15米,犹如凤凰之冠,上有两个石窟,因窟口东北向,故名朝阳洞,俗称石屋子,也叫仙人洞。
  冠山遍布奇岩怪石,林木葱郁,奇花异草丛生。南麓东、西两侧,皆有近年修筑的盘山路。西路蜿蜒曲折,呈S形,峰回路转,经栗子林,过“交心泉”,可达主峰及朝阳洞西南近侧,仰望朝阳洞巨石,盘山而耸立,雄奇而阔大,壮观非常。东路至主峰处,有部队驻守时修筑的石阶,拾级而上,可达主峰顶端。上有一龟状磐石,其上平滑。南向眺望,苏鲁河山尽收眼底;俯视西盘水库,平明如镜。从主峰北行百余步,可瞻朝阳洞巨石雄姿。勇攀巨石,历“虎嘴”,钻“羊口”,亦惊亦喜,惊喜交融、良多情趣。
  "仙洞层阁"是冠山一大胜景。朝阳洞,上下两洞相距约三米。下洞留有古老的遗迹,《临沂县志》称它"容积不逾方丈,而中有天然之石榻石椅,滑而光泽,若人常坐卧者然。”站在洞口,仰首上望,石怪洞奇,层层叠叠,好似空中楼阁。下洞左侧有一条险径,爬过“老虎嘴”,即到上洞,《续修临沂县志》记载:"上洞有石乳,滴滴不绝。入其中,苍山诸峰奔赴眼底,攒蹙累积青翠,弥望关河,曲折如线,渺入云际,令人有出世想……”天然石榻石椅今仍存,石乳已不见。出上洞,继续向上攀登,要经过最险要的一道关口——“羊口”。羊口是由向北伸展的一巨大的石块与下面石壁形成,呈“口”形。攀登时,需先趴卧,脚登险石,两手前伸抠牢石缝蹿,蛇行而上,左转,右脚迈一小步,然后如壁虎贴墙,慢慢爬行。过了羊口,方可立起,到达洞顶。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是冠山绝胜处。
  “银杏双山寺”是冠山风景之一。冠山与演武山之间的小山梁东侧,有一小块平地,面积约一市亩,东北两面皆为悬崖,谷深丈余,世传隋唐瓦岗寨义军的将领罗成曾在此操练兵马,演习武艺,故称“演武场”。演武场南侧崖下,有一座庙宇临崖而建,名叫"长春寺”.,寺内有“三清阁”等古建筑。长春寺历史悠久,据当地老人回忆,寺内两侧原有一通石碑,碑文已记不清了,只记得落款处有“罗成二次建功”等字。传说,罗成曾监工重修长春寺,并改称"演武庙"。这里三面环山,一面敞向平原,寺旁山泉潺潺,古木参天。寺后的碧石上,有古人刻下的“回首岸”三个大字,笔锋苍劲有力,给古老的长春寺增添了良多妙趣。遗憾的是,十年动乱中,长春寺惨遭破坏,只留断壁残垣。
  “三清阁”前有两棵古老的银杏树。据《续修临沂县志》记载:“三清阁有银杏二株,大十余围,其一株有桑寄生其中,围二尺许"据老人回忆说,长春寺原有两棵银杏树,一在寺外,一在寺内三清阁前。寺外一株,八搂粗。十几人高,树冠遮荫一亩多地,主干顶端枝丫间朽烂,从中生长出一棵桑树。此树于1950年砍伐掉,后在原树根部又生长出一株幼树,现已高约20米,挺拨俊秀,枝叶繁茂。现存寺内阁前一株,高17.5米,最大周粗7.7米,须五人合搂。世传两树是三国时张辽、徐庶在修练时栽种。据《临沂县志》记载:“阁西有大晋八年(指西晋八年,即272年)碑云:'树为徐则、尹喜所植……’相传洞(指朝阳洞)为二君隐居处云”。银杏树究竟为何人栽种,姑且不论,但“大晋八年碑”有记载,可知树龄至少为1700年。它古朴苍劲,雄伟挺立,虽历尽千古风雨,却依然葱郁繁茂,树冠如盖,枝杈向四围伸展,枝叶随风摇曳,犹如手臂挥动,喜迎八方游人。历代都有不少文人到此游览,’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咏冠山》一诗写道:
  三清门对洞门东,
  银杏参天映碧空。
  万壑群山奔眼底,
  腾身若在画图中。演武山银杏树

知识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第二辑

《临沭文史资料第二辑》

《临沭县文史资料》二辑所载各文记述的临沐县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基本符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指导方针。但因所述史料多系年代久远,再加我们水平所限,很难通过一文一次将所有情节记述准确。本集末刊载了徐相谦同志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的关于《临沭县文史资料》第一辑几个问题的补充与订正。对他这种热情关怀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我们表示衷心感谢与钦佩。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均念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