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话西陵罗庄区东南隅有一处古老圣地,因年代久远,文化断层,多被人们所淡化。此地名曰西陵(ling)。西者,方位,属金。陵者,陵有三音:lengjingjdng。地面不平有坡度,称陂(po)^(chi)。由高向低处倾斜称隍(pi)陵 (leng)。凸突于地面而高高立于地平面上称陵(ling)迟 (=,chi)。ling音,表“崇也,体崇高也。”后高前低称陵丘。连绵不断的突起称=陵(long)。
氏族部落,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后,男系氏族的英明领袖一一黄帝,是有文化记载中的第一位圣人。
《史记•本纪第一•五帝》一文曰:“黄帝居轩(gan)辕之丘(qd),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1ei)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gai)有天下。”
丘者,高也。四方高中央下,曰丘。天然生成"非人为之”曰丘。前高后下曰旄丘。小陵曰丘,土之高者曰丘(qou)。丘有六音:qou、q6u、chou、qi、qi、kou。《史记》中的丘字应读qu,与今“区”字同义。
说黄帝为圣人,原因为:是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功劳显著者有:
1、利用史臣苍颉(jiejuxie)第一次统一了中国文字,并利用文字开始写文章,变《契》(伏犧造字)为《书》。(xun)耀九州的《苍颉书》二十八字,永载史册。
2、精通医药尝百草(cao),大力推广医药卫生。与歧伯对话的《黄帝内经》(简称《歧黄》),至今光芒四射。
3、让妻子嫘祖大力推广养蚕业,实行男耕女织。
4、让伯(bo)余推广裁布制衣。
5、让胡曹(cao)制造冠冕。
6、让於(wu)则(jei、zei)制做鞋袜(wa)。
7、本人亲自发明弓箭,狩猎御敌;发明舟车,实现了河有船、陆有车;发展了交通业;发明了水井,掘地取泉以供饮。
“黄帝居轩辕之丘”,说明黄帝正处在发明舟车的时期,轩(gan):即牛马人可以驾车的供推进或牵引的车前 (或车后)的构件。轩、(cheng)、(jian)所形成的空间,称辕=(wu)。驾辕的牲畜必须置于内,才能使牲畜前进时牵引车的滚动。把牲畜置于内的工序,又称“轩 (xuan)辕”。“曲朝(zhdu)= (pan)车”的举动称轩辕。轩有 gan、xuan、xuan、huan、xian五音。
“黄帝居轩(xuan)辕之丘”,说明黄帝正处在发挥才干,驾驭历史车轮滚(gun)动的非常历史时期。不能因读音局限,片面理解为黄帝居住在名叫“轩(xuan)辕”的 “丘”(qiu)上。如果这样,将导致因错误理解而偏离认识。正因如此,黄帝取名“轩(xuan)辕”,后人称他为“轩辕氏”。正处在黄帝施展才华,奋发有为的时机,黄帝婚娶西陵之女嫘祖做为妻室,并立嫘祖为正妃,“西陵之女”, 说明西陵就是嫘祖的娘家所在阺(地)。
对西陵的概况,《罗庄区文史资料第一集》已经有了陈述,不再多谈。我想谈以下几点:
一、陵南有村,名黄墩,又称凤凰墩。其中的“黄”、“凤与凰”这些字颇有来历。笔者认为,黄字与黄帝有关。同样,西陵又称凤凰陵,也与黄帝和嫘祖有关。
二、此陵封土为“高出地面十几米的沙土陵”,有异于周围的黑色粘土。此陵为方形。
从《类隽(zan)-社》一文中可知:“《左传》云:'共工氏子句(gou)龙能平水土。故祀为社'。”这说明什么叫社。“旧《汉书》云:’天子大社以五色土为坛,封诸侯者取方面土,革以白茅授之。各以其方其色,以立社於其国(gui),故谓之授茅土。方色:如东青、南赤之类'。”黄帝是少典之子,炎帝时,被封为诸侯,黄为金色,属西方。炎帝属火,赤色为南方。黄帝是诸侯,只取方面土色:黄色。
从《吕氏春秋》知:“天子称皇,其次称帝。”黄帝次于天子,称诸侯,西陵是诸侯(hou)国。
从《周礼•春官•小宗伯•注》可知:“苍帝曰灵,威仰; 赤帝曰赤,熛(biao)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叶(xie),先纪。”西陵是沙土陵,为黄色,象征含的枢纽。公孙轩辕的诸侯封土取黄色的含义明确。西陵为什么称西,原因是,黄帝属金,代表西方。
《类隽》又云:“牛弘云:'厚地=(gdn)灵,方坛崇祀。建以风(fang)露,树之松梓。勾萌(mang)既申•,芙柞伊(yi)始。恭祈粢(zi)盛,孝膺休祉(chi)'。”黄色的方坛,先为天然生成的黄色陵,设社国之后,陵上应有松梓翠柏,周转的授土应白茅丛生。另外植有橡柞。目的是:“勾萌既申,芙柞伊始。恭祈粢盛,孝膺休祉。”
三国曹植云:“於惟(sui)太社,官名后土。是(ti)曰勾龙功著。上古德配帝皇,实为灵主,克明播殖。农政曰:'柱尊以作,稷农(nong)年是(shi),与义兴社同 (tong),方(feng)神此宇'。”黄帝是灵主,陵上应有殿宇, 兴社方神,稷农年是。
三、西陵史存千古,毁于近代。统治阶级,多把神地,为已服务。从碑文可知:“天启二十九年”,为明熹宗的年号;“康熙十五年”为清圣宗的年号,这说明,明清两代时,西陵还保存完好。它牺牲于兵燹(xian)马簡的年代。
四、从挖掘出土的文物看,“陵东南处挖岀一石洞,其洞幽深。”“1973年……,第二年(1974年)在北陵腹部挖出一古井,井壁是用烧制的带蜂窝孔的窑墼套起来的,井底有几根几近炭化的柏木橛子。”
井这一事物,非常普遍,但做为井的发明人黄帝,在西陵活动,西陵有井,意义非凡。西陵的井,建筑规格较高。蜂窝式窑墼透水性能好,应用到井的建造中,相当科学。此现象说明:
1、此井就是轩辕氏年代所造,它是一口示范井,窑墼的产物不一定仅“隋唐时期”有。
2、为纪念黄帝发明井,后人又在原址之上又专门修造,可能与此处的楼台殿阁的建造和修葺同步。
井的历史和西陵的历史记载,应详阅历史资料,予以廓清。
五、从西陵周围的村庄名称看,其名称颇有来历。沟角村,此村与共工氏之子句龙是否有关。
木柞村,此村与“芙柞伊始”是否有关。
围梓村,此村与“树之松梓”是否有关。
蒋史汪村,群俗音为jiang、shi、wang,与"降史王" 三字同音,是否与黄帝史臣苍颉的出生有关。
安头村,此村是否与设社筑坛有关。
正旺村,此村是否与黄帝战败炎帝成为天子有关。正旺与“正王”同音,黄帝深受各地诸侯(hou)拥护,深受群众爱戴,拥立为王,名正言顺。
黑虎墩,是否与“(黄帝)教熊(ueng)(bei)^(pi)休区虎"有关。此村群俗音为hei、hu、dun。黄帝与"炎帝战于板泉(在莒南县西板泉镇)之野。”就是四员大将的hei、hu行动。板泉距此处仅40km(直线)。
村名的命名与历史事实有关,纪念是人们心理的主要特征。
六、西陵之女嫘祖,发明养蚕,开始丝绸生产,这儿应该是养蚕搞丝织生产的发祥地。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临沂地区的桑园比比可见。这与传统习俗有关,至今以桑园命名的村庄还有多个。
七、“陵的东西两侧(zhei)各有十几座高大坟茔,陵西侧有四座坟茔最高大。”对这些坟茔的墓主人,目前尚不清楚,应以黄帝、嫘祖为主轴去加以探讨,查阅史籍, 询访百姓传说,予以核实。
八、《史记•八书第六•封禅》:“上(指刘邦)议曰:'古者光振兵(bang)释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指长安的北方,陕西省北部),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今黄陵县北桥山南),释兵须如(ru)。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从这里可以说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是一座“衣冠冢”。是刘邦崇幸黄帝,效法封禅而为。敬请大家阅(说)读一下《史记•封禅》一文,阅后自然明白。
黄帝生活简朴,葬死的地方只知是桥山,炫耀的色彩淡薄,刘邦之为,却是大树特树,崇黄帝如神。世界之大,重名的地方太多,他选择了陕西省北部的桥山为黄帝的升天处,达到一举两得,既可推崇帝颜,又可随时参禅,这要比远到山东的苍山县车辋乡桥山要近得多。正因此举,历史上黄帝青少年时期的主要活动区域,大为减色逊彩。这是历史上的一大笔糊涂账,应归还历史一个清白。
写黄帝的文章很多,多人云亦云,人说亦说;不读书,不说史,捕风见影的去高谈阔论。言传千遍,不真也实。
黄帝的升天处,不在陕西省的桥山,而在山东省的桥山。今黄帝冢是刘邦所建的衣冠冢,真正的黄帝冢,应该在苍山县车辋乡,桥山村北的桥山之上。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南的黄帝陵是象征性的产物。建此是为刘氏江山社稷服务。
今人要想真正的纪念我们的英明始祖,就应该从罗庄区的西陵、正旺、黄墩、勾角三村之间的圣地,去点明中华民族的圣火。恢复四角飞檐,宫殿巍莪的西陵古貌,重现昔日光彩,这将是炎黄子孙生活在中华乐土上的一大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