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采石时,曾经在村西发现一古墓,后经临沂市考古专家考证,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平民墓。这就证明在东汉时期,我村附近就有人居住,距现在约有一千八百多年了。村民在采石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北宋时期的墓室,说明宋元时期,这里也有人居住。自此以后,出现了断代现象,没再发现明朝的文物,这也和临沂市的历史相吻合。到清朝时期,我村附近又有人居住,这有村西的道士墓为证,墓前立一石碑,碑上注有立碑日期:“清皇,乾隆四十二年六月”字样,距今也有二百多年了 。在这时期与这时期之前,只有一些人散居此处,且不固定,所以并没有形成事实的村落。后经查找档案,直到清宣统年间,在临沂县地图上才见到“五户井”的名字,这才是真正的建村开始。下面,分段叙述我村的历史沿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本时期可分为有建制时期和无建制时期。
1、无建制时期。清朝末期,我村现址附近逐渐有人定居,慢慢形成自然村落。由于我村处在山区,人畜用水较为困难,为此,在此处落户的几户山民,便自行组织,挖了一眼井。因其中五户投资较多,便取名为“五户井”。这五户分别是:毛家、杜家、吴家、贾家、赵家,具体姓名无法考证。村庄也以井命名,即为“五户井”。此时,村上并无建制。村民自劳其食,旱涝灾害兼之,匪患严重,经济文化非常落后。
2、有建制时期。大约在二十世纪二十或三十年代, 北洋军阀割据时期,我村有了建制。当时,仍以五户井为名,马守廷任保长,张凤修任文书。此二人只是为乡公所催粮催丁,并无其他行政事务。
这一时期的经济也非常落后,绝大多数人过着乞讨生活。有租种房庄或老沂庄的地而成为佃户的,也有沦为地主家长工的。这时,我村出现了一所私塾。由于我村较为偏僻,消息闭塞,不知道外面已有西学,仍以读 《四书》《五经》、讲“孔孟之道”为教学内容。私塾先生是潘绍同(1974年冬去世,终年83岁),学堂就设在他家中,学生有10个左右,办学时间仅为两年。虽然学校的规模小,时间短,但为我村以后的文化教育开辟了先河。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中共册山区党委建立,我村也建立了村级行政组织,由齐兴华任村长,杜文林任文书,曾召德任民兵队长(此三人皆非中共党员),侯建文任儿童团长。解放战争开始,我村村民在他们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支前运动。淮海战役时,我村派岀10多辆独轮车,为前线运送枪枝弹药,直至淮海战役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合作社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村也同全国一样进入崭新的时代。当时,我村属灯塔高级社管辖(社址在今西高都镇常旺村),村级领导人仍是齐兴华、杜文林、曾召德等。我村分属灯塔高级社第17、18生产队。1950年下半年至1953年我村在全国“镇压反革命运动”中,由曾召德等人逮捕并枪决了土匪分子何登亮,为民除了一大害。
这一时期,我村已有了中共党员,最早的有官秀恒、张善起等。之后,我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基本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有的家庭还有了余粮,少年儿童还可到山下的老沂庄去上学,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大发展,总人口也达到600多人。
三、三村分治时期
1958年大跃进时期,我村同全国一样,也开展了大跃进运动。男子大多外出大炼钢铁,村里只留下了妇女及老弱病残人员,成立了三个集体食堂。后期,为了便于管理,根据自然形成的村落,把五户井分为三个村庄,从此,不再以五户井为名,以各村的村民姓氏为名,三村分别叫做潘家庄、东何庄、南陆庄,并沿用至今,五户井的名字便成为历史。
分治后,各村都建立了党支部。我潘家庄村也成立了党支部,官秀恒任支部书记。以后又发展了潘善结、官宗顺等人为党员。全村分为两个生产队。“大跃进” 时,我村也岀现了“浮夸风”等问题,接着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又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现象。1963年后,随着全国国民经济的好转,村民基本摆脱了贫困现象。64年三村合办了一所工农兵小学,校址在今何庄村。从此,村民的孩子上学不必再到外村了。在这之后,各村又设立了初级小学。同时,又举办了夜校扫盲识字班,为扫除青壮年文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四、“文化大革命”十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村也出现了较严重的派性斗争。这期间,潘善结曾任过支部书记。1970年后,官宗顺任革委会主任。至此,我村村级组织更名为“潘庄村革命委员会。”这时期,派性斗争从没有停止过,直至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由于闹派性生产没搞好,大部分村民又处于半饥饿状态。学校也因为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经常停课参加各种批斗会。当时,我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得较好。在村东修了一条排水渠,上可接沂河水,下可排进陷泥河,从此我村有了水浇田,栽上了水稻。
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978年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我村的经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这时,村革委会撤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先后由官秀恒、曾现如、侯建国、潘庆锋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响应党的号召,先后实行了联产计酬责任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获得了大丰收,完全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村民还利用农闲时间,到山上采石出售,增加了收入,盖起了新房。
最近几年,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石材价格的提高,村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1997年底, 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2000多元,在全镇名列前茅。许多家庭盖起了大平房,置办了彩电、摩托车等现代生活用品,村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6年我村的学校通过了六配套省级验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我村村民信心坚定,团结一致,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将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