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举人陈德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罗庄区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447
颗粒名称: 清末举人陈德树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125-126
摘要: 陈德树,字滋原,号立夫,罗庄区盛庄办事处陈家白庄人。光绪二十六年中举,为科举制度时代最后一科举人。1903年在举人会试中又被列为一等举人。在外辗转数十年,终于在大约1936年到济南河务局任职,此时已年满61岁。另据陈龙田先生回忆:陈德树中举后,在其老宅大门两旁竖起两根旗杆,大门上方有一横匾,匾上有“文魁”二字。解放后,陈家后人曾保存有陈德树先生为官时的顶子和袍子,文革中均被收缴,现已不知去向。
关键词: 清末举人 陈德树

内容

陈德树(1875—约1948),字滋原,号立夫,罗庄区盛庄办事处陈家白庄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举,为科举制度时代最后一科举人。
  陈德树先生的父亲为私塾先生,陈德树跟随父亲在私塾中长大,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学有所成。1903年在举人会试中又被列为一等举人。皇帝派他到财政部门任“行走”一职,1908年,又改为分管粮饷的科员,以后又到外地做官。在外辗转数十年,终于在大约1936年到济南河务局任职,此时已年满61岁。陈德树在济南追忆“祖父去世不能扶其柩,父亲眼疾不能孝其前”等往事,感慨万千。在为《陈氏族谱》所作的序中,充分表现了他对家人的愧疚和对为官的无奈。《族谱》序中有这样一段:“幼秉庭训,随馆舍授课近十年,及初博一第而科场罢,授一职而陵台移,忽忽数十年间。长育顾复面命耳提之深恩未报万一,徒尔风尘仆仆,奔走衣食,抱痛风木。今且行年逾六十,尚折腰斗米,羁縻他方,不克守先人庐墓,悠游桑榆,俯仰身世亦足伤已。”
  据陈德树先生的侄子陈龙田先生回忆,陈德树先生最后一次回陈白庄村大约在1935年底。随后抗战爆发,陈德树先生是否仍留在济南,由于当时音信间断,现在不得而知。抗战结束后,1947年陈龙田先生曾到过陈德树先生在济南历山顶街9号的居所,此时陈德树先生已显老态,言语不多,居所陈设也极为简单。陈龙田先生印象较深的事有二件:一是听说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王耀武曾拜访过陈德树先生;二是陈德树先生的书房摆设极为讲究,书架藏书很多,有《论语》、二十四史及孔庙全套碑帖等。再根据临沂文献委委员长李宗仁先生在1937年1月为《陈氏族谱》所作的序中的句子:“如玉先生之丹青,诏堂先生之文艺,启堂先生之医,滋原先生之诗,皆卓尔不群,传闻远近,其他耳目所未接者。”从以上情况我们不难断定:陈德树先生的诗及书法均有较高的造诣。只可惜其诗作及书法作品家人没有留一二。
  另据陈龙田先生回忆:陈德树中举后,在其老宅大门两旁竖起两根旗杆,大门上方有一横匾,匾上有“文魁”二字。解放后,陈家后人曾保存有陈德树先生为官时的顶子和袍子,文革中均被收缴,现已不知去向。陈德树先生有二男四女。二男及小女建国初即过世,其他女儿又不与之生活在一起,对其情况了解不多。但他科举成名,对陈氏家族和陈白庄村村民的影响却极为深远。陈白庄村盛名远扬,至今有“秀才”村之名,家风淳朴,村风端正,读书上进之风代代相传。陈白庄村30多年无一例刑事案件便佐证了这一点。

知识出处

罗庄区文史资料

《罗庄区文史资料》

罗庄区基本上和1935年时的原临沂县行政区第二区的东南部相仿,只不过当时的盛庄、朱陈、湖西崖属原一区,罗西乡的西部属郯城县罢了,二区的西北部今属兰山区。

阅读

相关地名

陈德树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