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增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罗庄区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446
颗粒名称: 石增可
分类号: K825
页数: 9
页码: 116-124
摘要: 解放前和建国初期,民间有许多优秀的才人,他们像彗星似地一现就不见了。册山镇沟角村的石增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本文就我所了解的材料,对石增可的生平事迹简介如下。1937年,日军相继占领济南、青岛,并不断派飞机空袭临沂,临沂老五中解散,石增可被父招回。由于受到汉奸许连升的诱骗,17岁的石增可到小哨加入了维持会。日军在临沂的暴行,激起了少年石增可无比的愤恨,他决心脱离维持会。他参加了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粉碎日寇对根据地“大扫荡”的历次战斗。
关键词: 石增可 人物传记

内容

解放前和建国初期,民间有许多优秀的才人,他们像彗星似地一现就不见了。册山镇沟角村的石增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本文就我所了解的材料,对石增可的生平事迹简介如下。
  短暂的一生
  石增可,1920年岀生于册山镇沟角村一个开明地主家庭。他自幼聪颖,少年时代在家乡就读私塾,后到临沂老五中求学,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1937年,日军相继占领济南、青岛,并不断派飞机空袭临沂,临沂老五中解散,石增可被父招回。由于受到汉奸许连升的诱骗,17岁的石增可到小哨加入了维持会。日军在临沂的暴行,激起了少年石增可无比的愤恨,他决心脱离维持会。1938年9月的蒋沟涯之战,石增可主动投诚了八路军,参加了真正的抗日武装部队,并担任连队秘书,后又兼任文工团团长。他参加了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粉碎日寇对根据地“大扫荡”的历次战斗。这期间,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和战况,创作了大量的快书,并自编自演,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来鼓舞战士们的斗志,向
  当地人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主政策。1943年11月,反“扫荡”的北岱崮保卫战中,石增可所在连队与敌人鏖战达18昼夜,许多战士牺牲了,他也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于43年年底回家。
  回家后的石增可,用自家的房屋创办了一所沟角村平民小学。他自编教材,对穷苦人家的孩子免收学费, 穷人的孩子只要愿意上学读书,不论是谁,他都愿意接收。后来他又创办夜校,教农民识字,讲解道理,向他们传播新思想。1945年,八路军115师曾两次派人来接他回部队,但此时的石增可已致力于平民教育,无意再回部队。
  解放初期,石增可任沟角小学校长,于繁忙的教务之外,他仍关心社会的发展,继续创作快书向人民群众宣传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运动中起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不幸的是,在1960年的自然灾害中,石增可于贫病交加之中去世,时年40岁。
  进步的教书先生
  石增可在家乡办学期间,是一位年轻的思想进步者。他身材魁梧,黑红的长脸膛,语言机智,才思敏捷,国文课教得特别出色。他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还经常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积极地向学生宣传民主思想。他平日非常同情和关心那些贫苦出身的学生,学生们有什么事也都愿意找他谈,求他帮助解决。有一次做操,石增可的侄儿石运芳与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站在一起,石运芳见那个孩子身穿破袄头,头上长疮,便要躲开。这件事被石增可知道了,吃饭的时候,他严肃地教训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愿和穷人的孩子在一起玩?他们要是有好衣服穿也会和你一样干净,你并不比他们强,你吃的、穿的,都是他们的父兄劳动创造出来的! ”从那以后,石运芳渐渐地喜欢和穷人的孩子一起玩了。
  石增可不仅教育自己的亲人和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而且身体力行。他经常怀着深厚的同情心深人到民众之中,了解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思想感情。他家的几个长工都是他的好朋友,他对家中的女佣人非常关心,从不叫他们干重活。
  1945年,石增可按照当时册山区委的指示,在小学中组建了儿童团,年龄大些的组建青年团,并按军事编制。9月,日寇投降,临沂城解放,石增可组织学生到大街上游行,敲锣打鼓庆祝抗战的胜利。年底至46年,农村土地改革,斗争恶霸地主,石增可积极响应县委的号召,带领儿童团和青年团员,配合八路军土改工作队,首先分了自家的田地和浮财,辞退了雇工,并斗争了为富不仁的亲二叔。石增可的这一进步行为,在当时的解放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年轻的快书作家石增可自参加八路军以后,他的创作便如泉涌。在行军途中,在战斗的间隙里,他能把自己独到的观察和感受,结合当时的形势在竹板的响声中,随口说出来,他那幽默、机智诙谐的语言,对鼓舞战士们的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他创作于1939年的段子的片断:
  城南关修了一座小围子,
  砖瓦洋灰一抹平。
  四个碉堡四个爪
  外边一圈大水沟,
  好象一条蓄水龙。
  八路的武器坏坏的,
  他万年不敢来进攻。
  谁料想,水瓶不跟大水缸,
  老鳖嘴硬怕鱼网。
  鬼子就算是块铁,
  咱八路军就是老铁匠,
  他就算是块百年铸成的老铁蛋,
  咱三锤也揍得他冒火光。
  1946年初,山东省人民政府进驻册山。春节期间,册山区各村翻身农民组织的秧歌队到后村进行慰问演岀。石增可根据自己的亲身战斗经历又编出新的快书,并当场亲自表演,他那流畅的语言,滑稽幽默的表演,有节奏的竹板声和月牙板的叮咚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大崮山,蒙阴土,
  大小七十二个崮。
  个个光崖几丈高,
  满山的荒草不见路。
  那高的象个朝天锥,
  矮的象个黑趴猪。
  还有的半山腰里伸出一条腿,
  活象一把大茶壶。
  山前一块大石头,
  好象老牛带着犊。
  一条腿的锥子崮,
  两条腿的仙人崮,
  三条腿的鏊子崮,
  四条腿的板凳崮。
  安平崮,龙须崮,
  呲牙裂嘴的半边崮。
  大崮小崮咱不讲,
  且讲南北二岱崮。
  往北通到济南城,
  再往北通到胶济路。
  八路军自从创立了这块根据地,
   他爱护人民如父母。
  靠上梯子运材木,两个崮上齐建筑。安水缸,修粮库,挖地道,盖房屋。
  粮草足够一月用,养下小鸡喂上猪。十一团的第八连,张洞同志总指挥,每日习文又习武。听说鬼子要扫荡,大家伙擦枪磨刀士气鼓。这一天,
  鬼子骑兵在头前,八架飞机保着险。四五万人的大扫荡,爬上大崮安据点。这边惊动了王同志:“咱还有个好意见,这几天,小鬼子,他光走山谷怪舒坦,咱这个光崖不算大,得叫他爬爬咱看看。” 这一天,小鬼子,斜背着大枪往上爬,越爬越上越大胆。好容易爬到山尖上,
  “妈妈的,
  怎地一个人影也不见。” 同志们,下了山,一溜小跑回了连。
  南北岱崮准备好,老百姓也忙着把家搬。小鬼子下山抓了个老头子, 揪着胡子把脸搧:
  “老头子,你的实话要不讲, 我的凉水将你灌。” 老头听说心害怕,磕头作揖好哀怜:
  “太君呀,太君你的别生气, 我的实话给你谈。
  刚才八路七八百,顺着小路下了南。” 鬼子闻听好、好、好! 快马加鞭往前窜。
  直到上午十一点,跑得满身都是汗。
  鬼子骑着大洋马,围着山坡乱叫唤。
  同志们,准备好,打开枪帽压上火,看上一堆手榴弹,瞪大了眼睛往下看。
  眼看着鬼子来到光崖前,同志们一阵排子枪,小鬼子啊的一声吓愣了眼。他水葫芦饭包往下滚,叮叮当当一个蛋。
  这一来忙坏了鬼子的射击手, 忙把机枪梭子安。
  好容易找了块风水地,掩护他伙计快下山,这鬼子射击手刚趴下,咕隆隆一个地雷翻了天。也没哭,也没喊,吃了西瓜上了天。
  还有的小鬼子,朝上爬,挨石头,往下退,吃子弹,走也不敢走,站也不敢站,腿肚子吓得乱转转。刚要蹲下歇歇腿,劈缝只有一脚宽。“俺的妈妈来,
  来到这里怎么还挨罚站呢。” 他身子粗,肚子圆,掉下去摔成个粘糊蛋。
  石增可的快板书,没有空洞的说教,通过生动的事例,寓思想教育于娱乐之中,具有极大的鼓动性,经过半个世纪的考验,石增可的作品依然还闪烁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芒,今天读来,仍感人至深。
  (册山镇政协办供稿郑兴泉撰文)

知识出处

罗庄区文史资料

《罗庄区文史资料》

罗庄区基本上和1935年时的原临沂县行政区第二区的东南部相仿,只不过当时的盛庄、朱陈、湖西崖属原一区,罗西乡的西部属郯城县罢了,二区的西北部今属兰山区。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