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学校名称的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391
颗粒名称: 我国历代学校名称的沿革
分类号: G529
页数: 4
页码: 270-273
摘要: 我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据古籍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间的五帝时代,已有名叫“成均”的大学。当然,这里所说的 “大学”是一种学习机构的通称,和后世 “大学”的概念是不同的。西周时学校初具规模,分“国学”与“乡学”两种。由中央直接管理的所谓“国学”,是专为贵族子弟所设,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又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大学主要学礼、乐、射、御,小学学书、数。“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命令全国书院改为小学,开始有了近代的学校和学制。由上简述,从古代庠、序、国子学、太学发展到近代的学校,其间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
关键词: 学校名称 教育史

内容

我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据古籍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间的五帝时代,已有名叫“成均”的大学。《礼记》上说:“以其序,谓之郯人,远之于成均。”郯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近是也。”当然,这里所说的 “大学”是一种学习机构的通称,和后世 “大学”的概念是不同的。到夏、商、周时,据古籍记载:“有虞氏始设上庠为大学,下庠为小学。” “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庠、序后来是学校的通称,但在当时虽有“大学”、“小学”之名,仍和“成均”一样,只能说是学校的萌芽。西周时学校初具规模,分“国学”与“乡学”两种。由中央直接管理的所谓“国学”,是专为贵族子弟所设,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又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大学主要学礼、乐、射、御,小学学书、数。“大学”中又分五学,即:一、辟雍,亦名“太学”,是承师问道之所,五学中地位最高。二、成均,教学乐舞之所。三、上庠,学典书之所。四、东胶,亦称东庠,学干戈之所。五、西雍,也叫瞽宗,学礼之所。西周时代各诸侯国也设学校,称頖宫,亦称泮宫。当时的“乡学”,是与“国学”相对而言的,后者是国立学校,前者即为地方学校。乡学主要是为统治阶级下层的子弟所设,下面又分塾(设在闾)、庠(设于党)、序(设于州)、校(设于乡)。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因而兴起,当时私学以儒、墨两家为最兴盛。例如,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即所谓七十二贤人;墨子有弟子271三百人。
  汉代中央政府所在地设国立的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由“博士”执教,主要教学课目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汉代太学生最多时达到三万余人,匈奴也派留学生来读书。汉代在地方设立“学”(郡国设置,相当专科)、“校”(县道邑设置,相当中学)、“庠序”(乡设置,相当小学)。与此同时,汉代的私学亦很兴盛,称“书馆”。著名哲学家王充,少年时即就学于书馆。唐代文化发达,学校设置更完备,中央设置而隶属于礼部国子监的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律学、书学、算学,还有隶属于太医署的医学等。地方政府的府、州、县、镇均设置学校。唐代的中央学校还接纳了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日本等国的留学生。同时还开始出现了私人教学的书院。宋承唐制,学校制度大致相同,但新创设了武学、算学、书学、画学等六种专科学校。此外,宋代书院制度兴起,有著名的白鹿洞、石鼓、应天、岳麓等四大书院。以后学校名称、规模等虽有改变,但一直到清代,总的变化不大。清末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出现了外国语学校如北京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等,还有军事学校,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命令全国书院改为小学,开始有了近代的学校和学制。由上简述,从古代庠、序、国子学、太学发展到近代的学校,其间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辑详细记述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各类教育(如学校教育、业余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共收录《郯城教育发展概述》、《略谈百年来教师的经济待遇》、《我县扫盲工作纪实》和《三起三落的郯城师范学校》等32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