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解放后恢复教育工作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361
颗粒名称: 略谈解放后恢复教育工作情况
分类号: G527.52
页数: 8
页码: 23-30
摘要: 1948年11月,郯城解放,学校教育亟待恢复发展,以安定社会、稳定民心。当时,淮海战役尚未结束,党和人民政府就把恢复教育视为当务之急,郯城县党政领导人傅伯达同志要求抓紧恢复学校,发展教育。1950年至1953年,先后从徐州师范、海州师范分配来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看不起一些老教师,而老教师也认为新教师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样,新老教师中产生了隔阂。学校领导分析了他们的思想现状,通过开展教研活动,诸如观摩老教师的教学,召开了老教师班主任工作经验座谈会等,使新教师逐渐感觉到自身的不足,初步意识到互相学习的重要性,促进了团结。
关键词: 郯城县 工作情况 教育事业

内容

1948年11月,郯城解放,学校教育亟待恢复发展,以安定社会、稳定民心。当时,淮海战役尚未结束,党和人民政府就把恢复教育视为当务之急,郯城县党政领导人傅伯达同志要求抓紧恢复学校,发展教育。经人民政府教育科长孔筱松等同志努力工作,首先恢复了城关完小和马头完小。由于历经战乱,学校屡遭破坏,面目全非,教学设施除遗留下来的几间缺门少窗的房子外,几乎一无所有。人民政府在党中央确立的“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政策指导下,首先着手抓了师资问题,对原国统区教员和部分社会知识青年进行广泛动员,吸引他们积极参加新中国的教育工作。1948年底,共动员教师120余人,基本保证了恢复教育初期所需的师资。对他们主要采取寒假集训的方式,通过听取县委领导的形势报告,学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开展教研活动等,使他们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愉快地投入了教学工作。其次是生源问题,当时淮海战役正激烈进行,社会秩序不稳,群众对党兴办教育普遍存有不同程度的怀疑和顾虑,对子女入学持保留、观望态度。针对这一状况,党政领导、学校负责人以及部分教师作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说服动员工作,采取“教师动员学生,学生动员学生”的层层说服的办法,逐步使群众消除了顾虑,学生陆续到校报名。1949年1月,郯城城关完小招2个高级班,5个初级班;马头完小招2个高级班,7个初级班。两校在校生达577人,其中女生162人。继而,港上完小、杨集完小、红花完小开学上课,郯城各小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至1949年6月,全县总计恢复小学校达65所,其中完小5处,初小60处,共136个班,在校学生1950人。另有民办小学5处,5个班,学生156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3.1%;教师149人, 男134人,女15人。到1950年7月,在校学生较1949年增加了4.7倍。
  除积极恢复和办好小学教育外,郯城县人民政府在办学条件尚不具备、困难重重的条件下,积极筹办中等学校。1950年4月,在郯城城关完小附设了1个初中班,学生34人。到1952年9月统计,郯城中学(马头)已发展到9个初中班的规模,在校学生489人,教职员工32人。
  1951年至1952年,郯城县小学教育在恢复、整顿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实现了在较大的村庄都设立完全小学,一般农村都设有初级小学。截至1952年,全县有小学276处,其中完小12处,初小264处,506个班。其中高级班34个,初级班472个,在校学生近17884人,高小生1304人,初小生1658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为29%;全县教师574人,男504人,女70人。与1949年解放初期相比,增加了8.9倍。
  解放初期,在极短的时期内,郯城教育有如此迅速的发展,是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为全面恢复整顿教育所作的思想、组织上的准备密不可分的。
  在恢复教育过程中,各级领导始终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作为突出的政治任务来抓。在师生中明确了当前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即我们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教育。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识字明理,发挥智慧,增进健康,使之成为新中国的新儿童”。并向教师指出:我们的学校要向新型、正规化发展。
  在教师中,党根据当时知识分子现状和我国国情,确立了“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政策。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组织教师学习。解放初期,除假期到县参加集中学习外,平日每周安排15小时的政治业务学习。(二)组织教师参加土改运动。1950年冬,土改工作在我县全面展开。教师参加土改工作,晚间在村民大会上宣读《土改法》以及有关材料,和群众一起讨论划成份问题,并参与各村逐户定成份工作,使教师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三)针对教师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解放初期,教师思想分为两种类型,一部分是北撤回来的,这部分人坚决跟党走, 精神振奋,工作主动,另一部分是接收过来的,他们教学水平、文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但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怀有顾虑,工作不主动,不大胆,教学不敢联系政治。针对这种现状,学校组织他们认真学习《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战争形势与前途》等文章。通过学习,绝大部分教师政治思想觉悟有了明显提高,基本消除了国民党的反动影响和流毒。(四)加强新老教师的团结。1950年至1953年,先后从徐州师范、海州师范分配来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看不起一些老教师,而老教师也认为新教师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样,新老教师中产生了隔阂。学校领导分析了他们的思想现状,通过开展教研活动,诸如观摩老教师的教学,召开了老教师班主任工作经验座谈会等,使新教师逐渐感觉到自身的不足,初步意识到互相学习的重要性,促进了团结。
  在学生中,突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一)反蒋反美;(二)热爱祖国;(三)加强纪律性。召开诉苦大会,会上让个别学生现身说法,控诉旧社会的罪恶,激起了广大师生对旧社会的仇恨, 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共产党要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国人民,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救星。同时,开展“中心周”活动。“中心周”是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教育的一种形式,其内容为“秩序周、团结周、礼节周、诚实周、爱护公物周”等。
  解放初期,郯城教育恢复速度之快,办学成绩之显著,它告诉我们:一是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德育为首,以人为本,学校教育才能越办越好。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句说破题目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0“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下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文中心。在这四股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叫“八股文”,也称“八比”。其题目主要摘自“四书”,所议内容也要根据宋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阐述,不许作者自由发挥。这种形式死板的文体,是束缚人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辑详细记述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各类教育(如学校教育、业余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共收录《郯城教育发展概述》、《略谈百年来教师的经济待遇》、《我县扫盲工作纪实》和《三起三落的郯城师范学校》等32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傅伯达
相关人物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