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到胶州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346
颗粒名称: 孔子到胶州的故事
分类号: B222.2
页数: 5
页码: 172-176
摘要: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聚众讲学,传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一生言行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计20篇。在鲁国期间,曾删定史书《春秋》,整理了诗、书、礼、乐等古文化典籍。
关键词: 胶州 孔子

内容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聚众讲学,传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一生言行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计20篇。在鲁国期间,曾删定史书《春秋》,整理了诗、书、礼、乐等古文化典籍。
  史学家司马迁极其重视孔子的历史地位,称孔子为“圣人”。司马迁在《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一篇中,以较长的篇幅详细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孔子的名声很高,各诸侯国的国君争相向孔子问政,或重用孔子。如鲁昭公二十年(前522),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受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再如:“鲁定公八年(前502)后,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司寇。”
  正因为孔子声望高,名气大,周游列国时到过的地方,后人总是以种种方式予以纪念,或以某一典故命名地名,或留下某一故事或传说。胶州就有回车(音ju)岭、撇车沟、讲堂沟等地名和不少故事和传说。现整理成文,供人们研究做参考。
  《增修胶志》载:“辛置村北岭到黄埠岭在胶西七里,上有赴京省大道,旧以此为回车岭,谓孔子观海至此。”明代人立“回车岭碑”以此纪念。砚里庄苟连水同志讲:“回车岭碑在辛置北岭小冢子附近,文革期间被弄到岭东池塘里,修西环路时被埋在路下。”据辛置的老人说:“以前辛置有大小二冢子,大冢子在西偏北,小冢子在东偏南,两个冢子相距约300米,都很高大,有“大冢子不大、小冢子不小”之说。大冢子并非坟墓,是古烽火台,人们称为'烟墩小冢子为明朝成化年间的武略将军刘公墓,墓前立有许多座墓碑,还有牌坊、石马、石羊等。”南辛置杨学忠同志说:“我小时候,家住城里。我家的祖坟在小冢子附近,每年跟父亲到祖坟上坟。有一次父亲指着小冢子东的一座龙头碑说:'这是回车岭碑,记着当年孔子望到大海回车的故事'。因我小,识字也不多,碑文又是篆字,上面的字一个也不认得。”杨学忠的弟弟杨学恕还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文人墨客于清明节踏青游玩,清代胶城怪才崔吾卢与几位好友在小冢子前研读碑文,观赏牌坊。兴趣正浓时,知州袁大老爷带领同僚来了。崔吾卢等不但不迎接问好,还有冲撞之意。袁大老爷很生气,想治一治崔吾卢,便对崔吾卢说;“人们都说你有才,东边那通龟趺龙头碑是回车岭碑,碑上记写着孔子观海回车的故事,你能用四句话,不提龙、龟、碑等,便能说出是龟趺龙头碑,就不治你冲撞大老爷的罪,不然你得受罚。”崔吾卢听后不慌不忙地说:“三国时的曹植能七步为诗,我就来现的。大老爷你听着:“远看一条直刹刹,头盘两条大白煞。上面写着古人语,这下面吗……““下面怎样?”袁大老爷问。“小人不敢说”。“但说无妨”。“鼋(袁)大老爷地上趴”,崔五卢脱口而岀。袁大老爷仔细琢磨了崔吾卢的四句话,觉得形容形象,比喻贴切,虽被戏弄,也只好作罢。查《增修胶志》,清代在胶的袁姓知州有两位:一位是雍正年间的袁述,另一位是道光年间的袁启熊。到底是哪位袁大老爷被戏弄?因崔吾卢无正史记载,不好考证。但这则故事可以说明,当时在辛置北岭确实立有一座回车岭碑。
  孔子在胶州的故事和传说很多,但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
  其一,据传周敬王三年(前517),孔子任鲁国司寇,季氏把持朝政搞叛乱,孔子跑到齐国。齐国大夫怕得罪鲁国,欲害孔子。孔子闻听大惊,齐景公为他准备好的酒饭没顾得吃,便带领众弟子仓皇逃出齐国都城临淄,往东跑,想从海上去朝鲜寻祖。到黄埠岭顶,望到大海,又回车往南,跨过南西云河,转向东南,到了现在的营房镇地界。当地百姓听说孔子来了,纷纷围拢上来,一些老者恳请孔子讲学传道。孔子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就讲了一课。人们为了纪念孔子来此讲课,把讲课时所在的村改为“讲堂沟”,也就是现在的“讲堂沟村”。在此,孔子发现当地百姓朴实,懂礼,也很尊重自己,打消了去朝鲜的念头,想到海边看看就返回”第二天,孔子带领众弟子离开讲堂沟,继续向东南走去。走出2里多路,遇到一道岭,很陡,车不能过。孔子叫弟子把车撇了(即把车扔掉),徒步去海边。后来人们把孔子撇车的地方叫“撇车沟”,也就是现在的“撇车沟村”。
  其二,据传孔子带领众弟子到东夷各国讲经传道,来到现在的胶州地界。一天行走间,忽听到有人在歌唱。孔子掀起车帘,见一老丈身穿重孝,一边耕地,一边唱歌。孔子很不高兴,命弟子子路去问老丈什么事使他这么高兴。子路走到老丈面前问;“请问老丈,什么喜事把你高兴成这样,身穿重孝,还要唱歌?”老丈停下犁说:“我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双亲古稀之年后也已金顶入丧,我上无牵,下无挂,为什么不高兴?”子路把老丈的话向孔子如实相告。孔子说:“东夷之人颇有教养,一个农夫竟能懂诸多道理,上尊老,下爱小,我们还去讲什么?”于是命弟子调转车头向南走去。后人把孔子回车的地方叫“回车岭”。
  孔子与弟子来到南西云河边,看到流水潺潺,树木茂密,阡陌纵横,男耕女桑,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谓弟子曰;“我等既来此,不可空手而归,赶快选个地方为百姓讲课。”周围的百姓听说孔子要来讲课,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聚集了男女老少几百人。孔子甚是高兴,亲自登台讲课,孔子讲罢带领弟子驱车向东南海边赶去。后来,人们把孔子讲课的那块高地叫“讲课台”,洗砚的泉子叫“洗砚泉”,也就是清光绪年间王葆崇树碑立传的“西云泉”。
  上述两种传说,孰是孰非,无据可考。“讲堂沟”、“撇车沟”、胶州志书均无提及。对回车岭《增修胶志》第十六册《讹疑》篇提岀质疑,曰:“又回车岭,府志孔子适齐东到海至此回车故名。按此事《家语》、《史记》皆不载,即《阙里志文献考》、《祖庭广记》亦不及,而以府志一语遂成故事,实为无据。按回车岭见明成化间《武略将军刘公墓表》亦不知何据?”
  笔者认为,孔子来胶州到黄埠岭看海回车,故名回车岭,应有此事,有以下3个根据:
  1、《增修胶志》虽提出质疑,但只说无据,并没说绝无此事。同时它又说明武略将军墓表不知何据?史书无记,查无据,不等于无此事。《阙里志文献考》、《祖庭广记》等,笔者无研究,我读过多遍《史记》、《孔子世家》,从孔子曾祖写到孔子玄玄孙,重点写了孔子的政治活动,而且很略,多用“适卫”、“过蒲”、“适郑”、“至陈”、“去陈”、“奔齐”等语,孔子传道讲学等活动几乎没写。所以孔子到胶州讲学的事《史记》不写,不足为怪。
  2、莱州府志载:“孔子适齐到海至此回车故名”。明代《武略将军墓志表》载:“武略将军刘公墓在回车岭”。《府志》、《墓表》和传说,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一定有其根据。
  3、传说中的事件,与《史记》中记述的有关时间、事件相符。
  总之,有关孔子来胶的地名、故事、传说颇多,真假难辨。笔者的意见仅是一孔之见,要弄清事情的真伪,还需史学界的同志做进一步的探讨。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分为难忘岁月、往事回忆、人物春秋、科教文卫、板桥寻古栏目,收入“胶州中医事业发展概略”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高祀祖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孔子
相关人物
齐景公
相关人物
晏婴
相关人物
司马迁
相关人物
武略
相关人物
杨学忠
相关人物
杨学恕
相关人物
崔吾卢
相关人物
袁述
相关人物
周敬王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鲁国陬邑
相关地名
黄埠岭
相关地名
回车岭
相关地名
胶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