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胶州城街道地名略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341
颗粒名称:
胶州城街道地名略谈
分类号:
K928.6
页数:
8
页码:
140-147
摘要:
胶州历史悠久,在唐代和宋代为板桥镇驻地和胶西县城,至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将胶西县城改置为胶州。到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胶州治所东迁至新城(即胶州内城)。明代洪武八年(1375〉始,用砖石砌胶州内城。从此,胶州的街道地名已渐建置完善。
关键词:
胶州
街道
地名
内容
胶州历史悠久,在唐代和宋代为板桥镇驻地和胶西县城,至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将胶西县城改置为胶州。到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胶州治所东迁至新城(即胶州内城)。明代洪武八年(1375〉始,用砖石砌胶州内城。从此,胶州的街道地名已渐建置完善。
胶州街名地名,太古无考。胶州城在解放以前,分城里 (即内城里)、四隅(即外城 ——外围子里)和两社(占外城里外),仍沿袭宣统三年(1911)的行政区划。1930年,行政区划改为7区制时,胶州城仍是一城四隅和两社,整个民国时期区划不变。
城里的街道有:东门里、城里南街、达子茔街、南巷、文庙南街、泮宫街、文巷、文昌阁南街、三元巷、仓廒巷、仓廒后巷、后所、将军庙、小湾崖街、考院大街、十字口街、南门里、旧协署街、文庙西街、南巷子、西门里、北巷子、衙署前街、北极台后街。
四隅的街道有:东门外、东城濠、关帝庙、八蜡庙、臭杞园、姜行街、金沟崖、摩天岭街、铁瓦殿、匡家街、麒麟街、十不全庙街、下驴桥、春场街、大石桥街、东花园街、长尾桥、大觉院、孙家街、天后宫、玉皇宫、王母宫、葫芦峪街、前河崖街、大街、进士桥头、南门外街、南城濠街、大鱼市街、大桥头、毂轮桥头、栾家桥、小十字口街、平桥、双龙口、法家街、姜家巷、邢家巷、高升街、苑家巷、双女井、大寺庙、南坛、王家捎门里、南寨沟、杨家庙、辛庄、高家场、阎王店、五步桥街、后滩子、水营庵、海庙、水寨街、南罐(观)街、阑干井、崔家牌坊、沙井、南窑头、北窑头、地瓜地、四槐岭、石门口、小井、崔家街、崔家园、小河崖、大十字口、纪家捎门里、岳庙街、小教场、朱道士庙、辛家胡同、枣树林、店子街、河头源、半间楼、连家园、方井、大井、三眼井、石头路、沿墨桥、花行街、盐猪店、九曲巷、黄家场、斜柳街(古用“流”,后用“柳”,现在为“细柳街”)、伏魔庵、务(无)名街、肖家楼、西门外、西城濠、白衣庙、火神庙、马王庙、驴尾巴巷、城隍庙街、城隍庙后街、阴阳巷、打水巷、安乐桥、粮食市前街、粮食市后街、地瓜蔓市、簸箕市、扒市、小鱼市、地瓜干市、旧驴市街、药王庙前街、药王庙后街、将军坟、皮球湾、灵神庙前街、棘子茔、土城口、北坛、钱市街、铁器市街、长安街、小货市街、旧估衣市街、小桥南头街、太平街(小桥北头街)、新钱市街、劈柴市街、无量殿街、糠市、坊子街、浮萍湾(芙蓉湾)崖街、菜市、果木市、蜚虹桥、太平桥、祠堂庙街、太平庵、花园后、莴家桥、老民院、新(辛)街、官材巷、前河崖、沙滩面市、洼草市、骆驼店、地瓜市、寺门首街、鸭绿湾崖街、三官庙街(解放后改寺门首西街)、分水岭街、工夫市、周家捎门里。
两社指王家庄社和郝伍屯社。王家庄社地名有:纪家捎门里、芙蓉街、娱蚣街(解放后叫蜈蚣西街)、大石头街、小石头街、享堂街、窑湾街、墙劈缝胡同、薛家庙街、旗杆街、梁山坡、王家庄前街、王家庄后街、郭家庄(以上在围子里);卧龙庄、南卧龙庄、东宋哥庄、西宋哥庄、姜家庄、二里河(以上在围子外);郝伍屯在围子里有的:白水泉、阜安街、北佛地、灵神庙后、破桥街;在围子外的有;杨家林、黄家屯、茶庵、东松园、西松园、小朱屯。
当你浏览了上述古胶州的街名地名后,你会察觉到胶州街道和地名中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古胶州以庙、宇、庵、殿等名字命名的街名地名很多。如八蜡庙、关帝庙、城隍庙、洪福寺、福寿寺、铁瓦殿、无量殿、大士庵、精圣庵等。为什么会岀现这个特点呢?这是当时胶州海运贸易相当发达的结果。
古胶州在唐代武德三年(620)设板桥镇,北宋元祐三年(1088)把板桥镇作为胶西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五大港口之一。金代熙宗皇统二年(1142),国家设立板桥榷场,当时我国南方(南宋)的茶叶、香料、南药、丝绸、木棉、象牙与北方(金)的毛皮、马匹、北珠、人参互市,贸易往来达50余年。板桥镇港口,东南濒临胶州湾,出唐家湾海口,便通往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板桥镇港湾船樯林立,百货辐辏,成为我国北方唯一海口要地。
南北商贾们,每逢来此,都要到各自信仰的神庙去,顶礼膜拜,祈求平安、顺利、无灾、发财,向所敬之神虔诚地许下愿,办下疏,并焚纸、烧香、燃蜡烛,供大馒头、三牲(整牛、整猪、整羊)以及四季鲜果等。当平安返回时,又不惜血本还愿,有的为神像重塑金身,有的大规模地翻修或重修庙宇,增添设施和捐赠巨额款项等等。因此,胶州在海运昌盛,换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当地的庙、寺、庵、殿带来了种类全、数量众多的社会奇特现象。在明清时代广为流传的“金胶州,银潍县,铁打的周村”也更加闻名遐迩。
第二个特点是,以古城池命名的街地名多。如顺德街(以顺德门命名)、南门外(以内城镇海门命名)、东门外(以内城迎阳门命名)、西门外(以内城用成门命名)、北门里(以外城阜安门命名),还有城里南街、西城濠崖、西巷子、后所等等。
胶州城池(内城)用砖石砌成,城墙周长2公里,城墙高8米,城墙厚4米。池(城濠沟即护城河)宽8米,深5米。城设3门,东为迎阳门,南为镇海门,西为用成门,北为镇武庙。东、南、西3门上各有门楼1座,巍峨高大,镇武庙楼同门楼,建筑王整对称。沿城四周缘边筑有楼角铺舍17所。高大城池是人造的屏障,是古代兵家易攻能守的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但在和平年景里,登上城墙头,沿3,5米宽的墙顶路面环城游览一周,胶州内外城景色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如同观看海市蜃楼。若在夏伏天,登上高大的城楼,高高的两层城楼被四根大红漆柱矗立云霄,在楼荫处避暑,真正有些凉意,如同来到仙境一般。
胶州外城的圩子(围子),始建于咸丰十一年(1861)春三月,周长14000米,墙外濠沟宽7米,深3至5米。至清同治三年(1864),外圩改用砖砌,墙顶筑有女儿垛,墙内侧培土,顶端留有一小土路供人行往来,次年王竣。外城建有7个城门:东门同德门,西门镇华门,南门永安门,北门阜安门,从北门向东南是奎光门,从西门向东南是永顺门,再向东南是顺德门。至此,胶州的街地名称才真正固定下来,演变成以后的州城区域。
第三个特点是,从地名里可领略到胶州的历史悠久和占老的文明。如三里河、城子村、庸村、土城口、大成殿、明伦堂、享堂等。
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证明胶州先人在此定居、繁衍生息。西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0)封兹舆期为莒国国君,建都于计(即计亓城,今城子村)。西汉儒生庸谭治古文《尚书》和《齐论语》,古迹有庸生墓、庸生祠、濯砚泉、庸生古道。土城口是宋代胶西县城的迹址,至明代已不存在(址在北坛西北处)。明洪武八年(1375)建文庙于内城,明伦堂是儒生的学宫,大成殿是祀孔子的殿堂,是古文化的展览馆。享堂是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匡福因抗倭寇立奇功,封其为武德将军,其子匡翼之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建享堂祀祖,后扩建成嘉树园,面积千余亩,园中奇花异树不计其数,楼台阁榭应有尽有,布局别致,景色幽雅,遐迩闻名。今花园(杨家花园,址在胶州工艺厂)便是嘉树园部分遗址。
第四个特点是,从地名里也可领略到胶州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事业发达。如,牌坊街、崔家牌坊街、旗杆街、进士桥、高升街等。
胶州明清两代登科进士高弘图、法若真、法伟堂、张谦宜、匡源、柯劭忞等109名,其中明代38名,清代71名;武进士王元浩(武状元)等23名,其中明代3名,清代20名。明清两代,胶州科举登科数字在全国各州中名列前茅。
明清两代,胶州的最高学府、教育场所——书院就有多处。到清乾隆十四年(1749),在水寨街西巷建立珠山书院(1825年并入胶西书院);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建立胶西书院(址在今市委前院处);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建立灵山书院(1835年以后“课试”并入胶西书院)。历届书院,均由知州聘请老成博学而又有声望的学者董理院事,任山长或主讲。一批批优秀的生员、童生从胶州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书院以科举内容《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训练书写八股文,依《四书集注》等书解释。主要靠自学,间有主讲解惑。每月进行两次考试称“月课”,一次“官课”(由州官出题阅卷),一次“私课”(由山长出题阅卷)。课试成绩除张榜公布之外,以“官课”成绩予以膏奖。1905年以后,改书院,设胶州师范传习所和山东省省立第十六学堂——胶州中学堂。
第五个特点是,外城内留有许多空地,街道狭窄,住户少。胶州城(指外城)东西直径5华里,南北直径4.5华里。在解放前后至建国初期,外城内留有许多空地,有些街地名足以佐证,如:高家场(在今水寨街东南,五步三座桥东南方位),春场(兰州东路与福州路交叉口的西南方位,今称阜东小区),连家园(在胶州师范、今胶州三中西北方位、方井迤南地方),凤凰庄是在1981年建的村,建村之前一片田地,杨家庙(胶州三中东南方位)迤西和窑头一带均是农田和菜园。溪新村建前一片田地。
旧城街道狭窄、短小。最宽大的路(当时称马路)要数从火车站(胶州老站)至衙门口(今法院门前处),全长1.42公里,宽仅3.5米,既不分上下道,又无人行道,除沿边两条石条外,全是土路。人们最怕老天下雨,一下雨,全城大街小巷都成了“墨盒子”,泥泞得无法行人。小巷很多,如:西巷、文巷、三元巷、仓廒后巷、姜家巷、邢家巷、苑家巷、辛家胡同、九曲巷、斜柳(流)街、驴尾巴巷、阴阳巷、打水巷、蜈蚣街、墙劈缝胡同、官材巷等等。直到建国以后,城内许多地方只有散落的几家住户,根本形不成街道,只能标注地名。如:八蜡庙(今新立街一带)、眼望店(今五步桥街一带)、快活林(炮校与师范一带)。
第六个特点是,地名的命名非常有趣。胶州街地名称的命名就是一本胶州历史和胶州地理教科书。有以湾命名的,如窑湾街,鸭绿湾街、浮萍湾崖街(今浮萍街)等。有以路基命名的,如大石头街、小石头街、石头街等。有以姓氏命名的,如崔家街、孙家街、袁(苑)家巷、匡家街、法家街、姜家巷、邢家巷、辛家胡同、宋戈庄、杨家林、黄家屯等。有以吉祥、功名命名的,如太平地街、高升街、旗杆街、平安街、进士桥等。有以牌坊命名的,如牌坊街、崔家牌坊街等。有以坛(坦)命名的,南坦街、北坦街等。有以地形命名的,如南罐街(后改为南观街),皮球湾街等。有以窑名命名的,如南北窑头街等。有以沟命名的,如金沟崖等。有以商行命名的,如粮食市、劈柴市街等。有以方位命名的,如东关大街、西松园等。有以城池命名的,如南门里、东门外等。有以桥命名的,如破桥街、五步桥街等。有以园命名的,如东花园、杨家花园等。还有以站、地势、家、河、井、坟茔、寺庙、场地命名等等。
建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由于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医院等公用驻地和民房的占用,住户的搬迁和扩建,街道的新设和扩展,庙宇寺院的拆除和城市建设的变化,原有街巷消除、合并或更名,许多地名变成了街道名,原地名随之消除废止。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城地名也随着发展变化。1988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阜安、中云、北关、南关四个街道办事处”([88]鲁政函字9号),即胶州新市区。这些新市区街名地名在原来的街名地名的基础上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将进一步发展,演变着自己的历史。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分为难忘岁月、往事回忆、人物春秋、科教文卫、板桥寻古栏目,收入“胶州中医事业发展概略”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忠先
责任者
相关机构
阜安街道办事处文史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高弘图
相关人物
法若真
相关人物
法伟堂
相关人物
张谦宜
相关人物
匡源
相关人物
柯劭忞
相关人物
王元浩
相关人物
胶西书院
相关机构
胶州师范传习所
相关机构
板桥镇
相关地名
胶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