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王少岑世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337
颗粒名称: 胶州王少岑世家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97-102
摘要: 距今70年前,胶州内城西门里右侧路南有一户人家,这家宅第从外型上看,并不富丽堂皇,但布局得体,方方正正,大门里悬挂着一块红底金字“急公好义”的大匾,两侧的大灯笼上嵌着“惜阴堂”三个大字。这就是当时胶州闻名遐迩的“王圣格”家。这户人家,虽算不上簪缨世胄,却也是书香门户。
关键词: 胶州 王少岑 世家

内容

距今70年前,胶州内城西门里右侧路南有一户人家,这家宅第从外型上看,并不富丽堂皇,但布局得体,方方正正,大门里悬挂着一块红底金字“急公好义”的大匾,两侧的大灯笼上嵌着“惜阴堂”三个大字。这就是当时胶州闻名遐迩的“王圣格”家。这户人家,虽算不上簪缨世胄,却也是书香门户。
  说起这家的祖先,应从贡生王庆颐说起。150年前,约在清朝道光末年,西门里住着一户王姓人家,户主王庆颐,家道虽不富有,但衣食无虞,也算得上是殷实之家。王庆颐是位读书的学子,为人正直善良,在家苦读经书,想一举成名,博得一个“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好前程。由于王庆颐刻苦力学,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宿儒,最后考取贡生功名,署山东兖州教授(贡生是仕途的正途出身,州县为教谕,府为教授,为正六品学官)。庆颐在兖州学官任上,对莘莘学子谆谆善诱,教诲有方,奖掖后进,造就了当地大批文苑知名人士,最后终老还乡,在家乡闭门谢客,读书课子,诗酒自娱。
  庆颐子王星五,字映奎,又号聚之,生资聪明。星五10岁时,父庆颐不幸谢世。家道遭此变故,日渐中落,一日三餐,渐有餮飨不继之势,无奈只有弃儒经商。开始时,靠肩挑贸易,做小本经营,以养家糊口,渐有盈余。后改作米粮商,南去海州、济宁等地,籴购杂粮,薄利多销,年复一年,生意越做越大。
  星五生性慷慨,为人诚笃,在商界中很有声望,如此惨淡经营,辗转20年,遂富甲一方,立下堂名“惜阴堂”,意在教育后代珍惜时光,不可懒惰,并在原有的地址上扩建一处规模相当的宅第——惜阴堂,从此列入胶州首富。
  星五经商致富,由于生性慷慨,且深明大义,不簿待同族和乡里,人有急需,从不吝啬,慨然乐助。除此之外,更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据《增修胶志》所载:同治三年(1864),胶州淫雨为灾,城圮十余丈,倒塌民房多间,星五为保一方平安,增固屏障,独资修筑,费钱万余缗。
  星五晚年,虽富甲一方,生活优裕,但唯一憾事,膝前无子,空守偌大家私,暮年冷落感油然而生,为过继嗣子,却闹了一段当年妇孺皆知的“王星五不要穷儿”的故事。
  王星五从本族中过继了一位嗣子,非常钟爱,后来发现这嗣子不喜读书,只知嬉乐,星五认为孩子还小,待稍大即会知道读书有用。其中有一件事,却使星五不胜震惊。有一年端阳节,星五命家里人带嗣子去赶庙会,顺便给了些钱,叫孩子买些喜欢的东西。到了晚上,星五把嗣子叫到跟前和颜悦色地问孩子;“今天玩的可高兴?都是买了些什么?拿出来我看看。”嗣子说:“今日玩的很高兴,别的东西我都没买,只买了这个。”说着从口袋里掏出3个骰子(一种赌具),星五一看,接着问:“为什么要买这个?”嗣子说:“这个好玩,我喜欢。”星五当时心里凉了半截。心想:“小小孩子不喜读书,却偏喜爱赌具,看来我的家业要毁在他的手里。”这一夜,星五辗转反侧,彻夜未眠,思来想去,万万不能过继这样的嗣子。
  翌日请来亲友及族中长尊,说明自己身体尚好,临时还不需要过早地把嗣子招进家门,一旦需要再招进。星五给了他2顷好地,叫其生父领回家去,就这样又回嗣了。这位不成材的嗣子,再不准其登门,这就是100年前传遍胶州城的“王星五不要穷儿”的一段故事。
  星五归嗣的事在本族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闲言碎语褒贬不已。这些议论,有的出自私心妒嫉,有的也出自气愤,有的惋惜这孩子不争气……总之飞短流长,说什么的都有,王星五只好听之任之。那些本族中关注王氏偌大家私的人,就抓紧时间活动,主动送子上门,叫星五选,有的甚至动用关系,星五看穿了他们的心计,都婉然拒绝。俗语“吃一暂,长一智”,这时的王星五对过继儿子一事,却是慎之又慎,确实动了一番脑筋,认为只要是王氏本族,不论远近,只要人品好,孝顺温和,即可入嗣。只听说不行,还要实地考察一下,不能鲁莽从事。经过筛选,有一位远房子弟王圣格较为合适。经过实地调查,见王圣格虽是十五六岁的贫家子弟,但面貌端方,衣着洁净,对人长幼有序,态度和霭,星五甚为中意。确定了人选,便邀请亲族中有威信的长者,指名过继王圣格为嗣子。为此遭到近支有子族人的强烈反对,甚至对薄公堂。后经族中有权威的尊长主持公正,力排众议,说服了反对者,才过继成功。
  王圣格以赤贫入嗣富有之家,一夜之间,便成百万富翁,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太大了。但出自寒门的王圣格,不是穷汉乍富,伸腰凸肚,而是时刻不忘本,克勤克俭,对上待下,温和宽厚,对嗣父王星五,先意承志,甚为孝顺,很得星五的欢心和钟爱。
  王圣格对自己因家境贫寒而自幼失学甚为遗憾,入嗣后年已渐长,但仍思读书,乃拜举人纪敦睦为师,刻苦力学,文思大进,但屡试不售,终身为憾。后纳粟入监,授礼部员外郎。
  圣格天生孝友,待人温和,嗣父王星五殁后,将生母高氏迎入,竭诚供养,两弟元格、平格也随同居住,衣食用物,悉为己同。对族弟方格,亦甚友爱,为之授室,并赠与好田2顷,钱若干,一时传为美谈。
  圣格为照顾本族远支,捐田40亩作为公产,以祭祀祖先。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当时诏令各省建立学堂,王圣格首先倡议捐资5000缗,将钱存人银号,年年生息作为教育基金,使寒家子弟得受教育。又广行善事,有口皆碑,成为社会知名人士,55岁时去世。
  圣格子王至勋,字尧岑,据《增修胶志》所载:王至勋,性聪敏,强记博闻,留心地方文献,与人谈论,娓娓不倦....他生平待人,和易近人,无贫富之分,无疾言遽色,当时社会上一般名流、士绅,都愿与之交游。其最大特点是热心地方的公益事业,为倡导地方办保安、教育、慈善等事业都首先捐资,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并首创王氏私立小学,深受社会好评。管理仓廒、学款,慎出纳、杜滥冒,毫厘不爽,群众交口称赞。
  为表彰王至勋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的功绩,当年的州牧(县令)亲笔书写“急公好义”的匾额,赠送王家,以资褒奖和扬誉。当年的教育部长蔡儒楷(元培),为表彰其办学功绩,多次发给奖章。王至勋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慷慨捐资,乐此不疲,深受胶州百姓好评。
  至勋子王克捷(1902—1977),字少岑,又字子先,1915年高小毕业后,于1918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20年参加同学王尽美、邓恩铭组织的“励新学会”,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学校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后去上海专修英语,准备出国深造,经王尽美、邓恩铭介绍,与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接触,于1924年去欧洲,先在巴特西职业学校学习英语一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大学专攻经济专业。1928年又赴德考入柏林大学,1930年春返国,1941年出任胶州中学校长,并任英语、修身、历史等课的教师,后去青岛任二中、十九中、三十八中等校教师。建国后,经常在校内外作“五四”运动专题报告,曾发表过《沁园春•忆往事》、《玉屏箫•忆亡友》、《再忆又铭》(又铭即邓恩铭)等多篇诗文,可谓耕耘教坛,百千桃李。
  克捷长子王维正(事迹略);次子王绥正,清华大学毕业后,分配广西大学电机系任副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委;三子王棊正,清华毕业后留校任教,现水利系副教授;侄王守正,武汉电力技术中专讲师;女儿王由正,青岛市南区妇幼保健所大夫。王氏后裔在学术方面各有成就,在祖国建设事业中兢兢业业,勤奋工作。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分为难忘岁月、往事回忆、人物春秋、科教文卫、板桥寻古栏目,收入“胶州中医事业发展概略”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宗浩
责任者
仲兆峰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王庆颐
相关人物
王星五
相关人物
王圣格
相关人物
高氏
相关人物
王至勋
相关人物
王克捷
相关人物
王尽美
相关人物
邓恩铭
相关人物
陈独秀
相关人物
瞿秋白
相关人物
王维正
相关人物
王守正
相关人物
王由正
相关人物
王绥正
相关人物
王棊正
相关人物
巴特西职业学校
相关机构
胶州中学
相关机构
柏林大学
相关机构
胶州
相关地名
山东兖州
相关地名
海州
相关地名
济宁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