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盲艺人侯洪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312
颗粒名称: 革命盲艺人侯洪康
分类号: J03
页数: 12
页码: 289-300
摘要: 侯洪康,郯城县高峰头镇爱国村人,1905年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盲人家庭。出生时患有先天性眼疾,幼时跟随父亲侯大德学坠琴、唱书、子平算命。1939年在郯城县第一次解放时参加了动委会,1947年参加我滨海文工团,1967年退休,1976年病故,享年71岁。此次侯洪康住在谢家,以说书算命为名,侦察敌情。再如,侯洪康去红花埠侦察敌据点情况,被敌人怀疑逮捕,把他吊起来毒打拷问,又灌凉水,又放狼狗撕咬。文代会后,侯洪康被留在临沂县文化馆工作。
关键词: 文艺工作者 侯洪康

内容

侯洪康,郯城县高峰头镇爱国村(原小侯庄)人,1905年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盲人家庭。出生时患有先天性眼疾,幼时跟随父亲侯大德学坠琴、唱书、子平算命。1939年在郯城县第一次解放时参加了动委会,1947年参加我滨海文工团,1967年退休,1976年病故,享年71岁。
  侯洪康虽然是盲人,但他利用职业特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革命盲艺人,享誉鲁南苏北,1986年被列为山东省著名人物,载入《山东各地概况》,他的传略被载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
  侯洪康幼时眼虽失明,但影影绰绰还能看见东西,跟随父亲学艺时,由于智慧聪敏,很快学会了一套盲人混饭吃的技艺,为了单独出门串乡敲“云牌”不被“拿盘”,15岁时拜沭河西岸重兴村女盲人黄XX为师。有了老师,四乡卖艺就“合法”了。平时以学坠琴、三弦为主,大鼓为辅,还爱学带有爱国思想的节目,如《精忠报国》、《杨家将》等,受其熏陶,痛恨秦桧、潘仁美一类的奸臣卖国贼,心灵深处埋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以后毅然决然投入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39年郯城第一次解放,年至而立的侯洪康,满腔热情地参加了东进支队组建的动委会,积极地投入革命工作,在我党的领导下以盲人职业为掩护,深入敌占区做侦察工作。平时他身穿白大褂、肩背马褡、三弦;一手拿着马竿指路,一手敲着“云牌”,以说书、算命为名,走村串巷,有意识地深入到敌伪据点的周围,根据不同情况,机智勇敢,沉着巧妙地搜集敌情,传递给我党我军。同时,遇到受苦受难、走投无路的青壮年,就以占卜的方法为他们指明躲灾避难的方向,暗示其投奔解放区,参军参战,使之成为英勇杀敌的战士。
  侯洪康在敌人据点周围说唱时,能吸引来不少伪兵,他就专意说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广大贫民受苦受难的书段,使那些被胁迫干伪军的听了,联想到自己家中的妻子、儿女、父母,就心酸掉泪,厌恶伪军生活,甚至开小差逃跑,起到了瓦解敌人的作用。有时专意唱一些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书段,使敌伪军中的头目,一心想着云情雨意的淫荡生活,麻木不仁,放松戒备,掩护我武工队安全地通过封锁线。
  (二)
  1943年末,郯城县城东南马陵山西麓谢圩子有个伪据点,伪军头子是谢印梅、张炳昌,这二人顽固不化,死心塌地为日本鬼子卖命,无恶不作,危害群众,我武工队欲除掉这个据点,命侯洪康去侦察敌情,摸清炮楼周围的围墙和炮楼高度及敌人的数目等。侯洪康接到命令后,深入谢圩子,住在地主谢大振家里。谢大振是当地的大户,对日伪十分不满,平时爱听侯洪康说书,侯也给他算过命,时间长了,相互成了朋友,侯就成了他家的常客。此次侯洪康住在谢家,以说书算命为名,侦察敌情。为搞清围墙高度,一天,侯在街上找儿童做“打赌”游戏,对孩子们说:“别看我看不见,我能知道围墙有多高。”孩子们不信,互相争执不休,侯说:“不信,你们去量量。”于是孩子们就跑到围墙根,用竿子测,胳臂量,就这样得到了围墙的准确高度,也没有引起敌人注意。晚上他有意到敌人炮楼旁设场说唱,弹着三弦,放开喉咙,说唱风花雪月、才子佳人一类的书段,由于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拖腔优美,吸引了很多听众,连敌人也听上了瘾。有一次,伪军中队长干脆把侯洪康领到炮楼上去,专门为他们说唱,侯洪康心里暗喜,这正是了解敌情的好机会。他一进大门就揉揉眼睛,模模糊糊地看看大院敌人工事的设施、岗哨位置和敌人的情况,在上楼时,就暗记着楼梯的级数,听着敌人的动静。到炮楼上边,他将事先准备好的弦线拴上一块小石头,从楼窗口扔下去,小石头落地后,在上头弦线上系一个结,便迅速向上缠,量准了炮楼的高度。就在向上缠线时被伪军队长发现了,问他是干什么的,侯坦然地回答:“我是倒弦的,弦线太长,楼内倒不开,把弦线垂到楼下边,不扭股,不缠弦”。伪军队长信以为真,催他快缠,开场说唱。唱完书,天快黑了,正好敌人集合站队,点名报数,侯洪康故意磨蹭,仔细听着报数的末尾数,知道敌人有200多。正巧,伪队长张炳昌有个小老婆叫小金,是个能说会唱的女艺人,听完后,非常钦佩侯洪康的演唱技艺,就要求他常来说唱,侯满口答应。从此,侯在炮楼附近拉场说书,小金都去听。有时把他带到炮楼上,叙谈曲艺演唱的事,谈得很投机。侯从侦察敌情的目的出发,有意引导,使小金无意中谈出据点内部的情况。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敌人的编制、武器弹药及内部各种情况全部掌握。及时通过侯大翠、解廷石两名地下党员,转送给我八路军。我军得到可靠的情报后,很快消灭了这股敌人。
  侯洪康还先后侦察了郯南大尚庄、重兴以及新安镇等敌伪据点情况,我军根据他提供的准确情报,狠狠地打击了这些据点的敌人。1943年前后,侯洪康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南到陇海铁路,东到东海县的山左口、桃林,西到武河一带,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他不畏寒暑、不辞辛劳,顶风险,过难关,积 极从事侦察工作,受到我党的赞扬。
  侯洪康在侦察敌情时几经风险。一次,侯洪康在完成任务返回时,路经边沿区,碰上一伙敌人,其中有个小头目,冲着他说:“你是八路的探子。”侯洪康神情镇定,坦然地说:“八路里没人啦,单要我这个瞎子当探子?”小头目又说:“城南有个侯瞎子,就是八路的探子,你知道吗?”他笑着说:“啊!你说那个侯瞎子,我知道这个人,听说他是八路的探子,一大早,他就奔东乡去了。这一带谁不知道俺姓谢(他姥娘姓谢),俺是有名的谢瞎子,要是再碰上侯瞎子,我就给掠掠着别叫他跑掉了。大长官,我算卦很灵,我给您算算是不是能捉着侯瞎子。”小头目不耐烦了,骂骂咧咧地说:“谁有功夫听你瞎说。” 边说边招呼其他几个扛枪的向前跑去,侯洪康听着敌人远去的脚步声,脸上露出胜利的笑容,手拿“马竿”不慌不忙地走开了。再如,侯洪康去红花埠侦察敌据点情况,被敌人怀疑逮捕,把他吊起来毒打拷问,又灌凉水,又放狼狗撕咬。他至死也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和我军的机密,咬定自己是说书算命混饭吃的瞎子,敌人找不到证据,无可奈何,只好把他放了。
  (三)
  1947年初,国民党反动派侵占郯城时,侯洪康和郯城县人民政府一起北撤,跟随县政府领导傅伯达、杜子俞、杨景然、毛升平等同志转战莒南、莒县、五莲一带。不久,参加了滨海军区文工团,以他的曲艺专长积极做宣传工作。有时行军要日夜兼程,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一个健康的人都有些受不了,但侯洪康从不叫苦叫累,不要特殊照顾,每到一地落脚后立即拉场说唱,当时被誉为文工团不可缺少的 “半台戏”。他经常日日夜连续演出,为部队、群众演出不下千余场,既鼓舞了士气又教育了群众,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出了力、流了汗。如在五莲县,他以真人真事为素材,白编自唱的《冯福吉翻身》,演遍了滨海各地,效果显著,反响很大。
  (四)
  1949年郯城解放后,侯洪康在本县文化馆工作,积极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和党的中心工作,经常为三级干部、教师、劳模等全县性的大会说新书,自编自唱,对土改、镇反、农业合作化等运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得到了干群的一致好评。
  1951年,侯洪康代表临沂地区出席了山东省第一届“文代会”,在会上当场把领导讲话精神编唱出来,受到省领导和全体代表的赞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大众日报》专题报导了他的事迹,题为《民间盲艺人侯洪康》,同时刊登他怀抱三弦为大会演唱的照片。文代会后,侯洪康被留在临沂县文化馆工作。到文化馆后,第一件工作就是改造盲艺人。解放初期,旧社会过来的盲艺人地位低下,生活无着,全靠说书卖艺、算命打卦度日,过着乞讨流浪的生活,有的是巫婆神汉,散布封建迷信,无知邪说,毒害群众。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团结改造盲艺人,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在这方面侯洪康做出了出色的成绩。1953年,临沂县文化馆举办了第一期盲艺人训练班,侯洪康现身说法,讲解党的文化政策,提倡说唱新书,亲自传授了《晴天传》、《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书段,会上制定了共同遵守的制度。训练合格者发给证书,如有违犯者,第二年开会时处理,轻者批评教育,重者吊销证书,训练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刹住了占卜算命风,取缔了巫婆神汉,在用新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中,盲艺人成为一支强大的宣传力量。随后把这一经验推广到全区各县,都采取办训练班的办法,改造盲艺人,效果很好。
  侯洪康对组建临沂曲艺队、曲艺场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亲自组建十余人的曲艺队,从收徒、招聘演员到传授技艺,都由他操办。当时收的徒弟有李秀美、张春霞、赵艳秋等,传授的书目有《红嫂》、《林海雪原》、《王二英思夫》、《四屏传》、《汗衫记》等。第一曲艺场初建时,他天天亲自登台演唱,使这个曲艺场越办越红火。随后,他带领一个曲艺演唱小组,深入到沂蒙山区,跑遍了鲁南平原,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配合中心工作,听取干部介绍当地的好人好事后,随即编出演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57年,为迎接省第一届曲艺会演,侯洪康向临沂“三弦平调”艺人王省三学习该曲种的演奏。由于他三弦、坠琴基本功扎实,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在全省会演中,将发源于郯城、临沂的这一稀有曲种首次公之于众,受到曲艺界的重视。他演奏的《古城会》,获得纪念奖。大会记者以《学习他的革命精神》为题作了报导,此文收入《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汇编》。他本人当选为山东省曲艺协会会员。
  1967年退休回家后,他还积极为当地党的中心工作做义务宣传。
  侯洪康是一位多才多艺、爱憎分明、立场坚定的老艺人,他以娴熟的演唱技艺,出众的才华,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思想,以及对敌斗争中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与尊敬,被曲艺界誉为“山东的韩起祥”。他是三弦平调稀有曲种的继承发掘人,是沂蒙山区最早成名的曲艺家,是值得我们永远歌颂的爱国革命盲艺人。
  曹景艺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书收入郯城县文化机构设置与沿革、郯城文艺界基本情况概述、郯城风景名胜、郯城地名考、郯城姓氏浅谈、郯城古代文化遗址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曹景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侯洪康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