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徐氏始祖陵一郯城豹公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308
颗粒名称: 天下徐氏始祖陵一郯城豹公墩
分类号: K878.8
页数: 12
页码: 252-263
摘要: 在山东省郯城县城北3.5公里处,二0五国道西侧的平原地块,有一座方圆百米、高近十米的圆锥体墓葬,突兀而立,巍然壮观。这就是被称为我国徐姓始祖的陵寝 ——豹公墩。豹公墩,也称豹墩、大墩、六里墩,据考证为夏朝徐国五代国君的墓地,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如今,郯城县徐姓人氏仍十分兴旺。全县总人口97万,徐氏家庭人口就有八、九万。在全县17个乡镇、867个行政村中,徐氏聚居村十分广泛。很多郯城籍徐姓人氏还在各级党委、政府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或成为各行各业的名流,功业著及海内外。
关键词: 陵墓 祖陵

内容

在山东省郯城县城北3.5公里处,二0五国道西侧的平原地块,有一座方圆百米、高近十米的圆锥体墓葬,突兀而立,巍然壮观。这就是被称为我国徐姓始祖的陵寝 ——豹公墩。
  豹公墩,也称豹墩、大墩、六里墩,据考证为夏朝徐国五代国君的墓地,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记述:“按,伯益公以前荒邈难稽,史传互异,罔所适从,而皋陶生伯益尤经书未载,出于杂记,今不敢漫宗,故谱谍自伯益公始。伯益,名大费,佐禹平水土,封赢邑候、娶姚氏生二子。长大廉,封陆氏后为赢;次若木,夏仲康封徐国君,食邑东海,生四子,分四姓,长征国、次终黄氏、三季胜马氏、四简赵氏。征国,夏袭徐国君,徐氏得姓始祖,生子房。房,一作=,夏袭徐国君,生子仁。仁,夏袭徐国君,生子豹。豹,夏袭徐国君。以上皆葬东海郯城北七里……。”从以上记述,我们可以看出,徐豹是夏朝徐国的第五代国君,由封地得姓,其以上几代因世封徐国君,“食邑东海”,故死后葬于其“食邑”之地的“东海郯城北七里”。对于以上说法,江西临川草坪《徐氏宗谱》、福建南城龙溪《徐氏宗谱》、安徽歙州《徐氏宗谱》、贵州铜仁《徐氏宗谱》等均有大致内容相同的记载,至今未有二说。
  关于郯城县为什么称“东海郯城”?我们查阅一下史料便可明了。《辞海》中关于“郯县”的解释是:“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北。唐初废入下邳县。历为东海郡、郯郡治所。秦末秦嘉、朱鸡石等起义,围东海太守于此。……”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修订的《郯城县志》载:“郯城县唐虞时为徐州之域……春秋时为郯子国……秦易封建为郡县,以是城为郯郡地。汉改为东海郡,置县十二,治郯县。……东汉分东海郡,置琅琊国,东海领县六。晋,东海郡领县三,皆治郯县……”由此可见,至少在西汉时期郯城县就属东海郡,且长期为郡、县的治所,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宋代学者在修订《徐氏宗谱》时记述郯城时冠“东海”二字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另外,在古籍中,单独出现地名“东海”二字,往往指的就是郯城。例如“东海孝妇”、“东海三何”等。由此推断,徐氏以“东海堂”为堂号,也是因为上述的道理。
  郯城和徐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史记•秦本记》载:“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辞海》关于“徐”的第三义项解释为:“古国名。亦称徐夷或徐方,东夷之一,……在东夷中最称强大……周敬王八年(前512年)为吴国所灭。”著名历史学家李白凤先生在其专著《东夷杂考》中也说:“徐夷所处一带,北邻大彭、郯、莒诸国,东南与淮夷毗邻。在商代时,一度强大到足以威胁成汤搬迁。在周穆王时,徐偃王的势力强大到几乎席卷东南,弄得穆王也只好半公开地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可见当时徐国的影响及势力之大,而关于早期徐国的地理位置和活动范围,山东省学者李常松先生曾有专文考证:“古代徐国,人们习惯认为它一直处于徐州一带。而临沂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徐子氽鼎等却以确凿的证据证明,西周早期徐国原位于今蒙山西麓的费县、平邑一带。位于今徐州一带的徐国,是西周中期徐人南迁后重建的。”(见1993年10月10日《临沂大众》报)山东泗水学者赵宗秀先生在其专著《试论商末周初徐国之所在》(载《东南文化》1995年第1期)一文里,也表达了对此说相同的观点。由此,专家们推断,从史料上分析,郯城为早期徐国的活动区域之一;从地理上看,郯城位于山东的费县、平邑与安徽的泗县之间,距离费县、邳州、徐州很近,到泗洪也不远,始终处于徐夷的活动范围之内。因而徐氏始祖发祥于郯城并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确如前引《徐氏宗谱》所述。徐氏始祖葬于“东海郯城北七里”这片开阔的平原地带应为事实。至今,“豹公墩”虽历经数千年,但名称仍为徐氏及当地人代代相沿;陵墓的封土虽经风雨沧桑,保存仍大致完好。据世居豹公墩附近的郯城镇城后村76岁的徐只法老人介绍:"徐氏族人,世居此地,代代相传。豹公墩为徐氏始祖的陵寝,安葬着豹公以上五代先祖。”他解释说,“豹公,姓徐,单名'豹',豹是龙虎豹的'豹’,'公’是对他的尊称。”清代《郯城徐氏宗谱》撰修者徐嗣爱的裔孙、郯城镇龙门村72岁的修谱专家徐只湘老人也说,他小的时候,他的爷爷就曾经带他于每年的清明节前到豹公墩祭祖扫墓,告诉他,豹公墩葬着徐氏开基始祖,应该永世纪念。
  郯城在徐氏的发祥过程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郯籍徐姓名人。如:徐宁、徐湛之、徐羡之、徐孝嗣、徐凭道、徐勉、徐摛、徐陵、徐俭、徐伯阳、徐旷、徐有功等。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郯籍徐姓人士至为发达。子孙数辈,位居高官,连绵延续,声名显赫。有千古名相,有一代重臣,有皇宫贵戚,还有被称为“一代文宗”的文学巨匠。如南朝宋著名宰相徐羡之,“起自布衣,直以志力局度,一旦居廊庙,朝野推服。”南朝宋武帝刘裕逝世后,徐羡之“与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同被顾命”,受遗诏辅政。“少帝失德”,徐羡之等计议“废而杀之”,另立新主,表现了以国家大计为重,不顾身名的大无畏风范。又如南朝梁文学家、中书令徐勉,知识渊博,仕途畅达,修身慎行,很重操守。他任吏部尚书时,一次与朋友晚间聚会,有人借机向他托情要官。他严肃地说:“今晚只可谈谈风月,不宜叙及公事。”自此以后,他的后人为了缅怀继承徐勉的高风亮节,也称自已的堂号为“风月堂”。再如梁、陈年间著名文学家徐摛、徐陵父子。他们在为官从政的同时,“通览经史”,文学功底很深。他们写的诗,华美艳丽,为世人所重,与当时著名文人庾肩吾、庾信父子齐名。其创作的宫体诗被称为“徐庾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徐陵,在文帝、宣帝时,“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被称为“一代文宗”。(以上几例均见清《郯城县志•人物志》和《二十五史•南史》)。
  如今,郯城县徐姓人氏仍十分兴旺。这里流传一句民谚叫做“郯城县,徐二半。”指的就是郯城县徐姓人口众多的意思。全县总人口97万,徐氏家庭人口就有八、九万。在全县17个乡镇、867个行政村中,徐氏聚居村十分广泛。单纯以徐姓命名的村子就有10多个。如:徐庄、徐集、徐圩子、徐出口、徐蒲坦、徐大墙、徐海子、徐林等。很多郯城籍徐姓人氏还在各级党委、政府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或成为各行各业的名流,功业著及海内外。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任郯城县人民政府县长的徐只琦同志就是郯城县归昌乡人。徐只琦后来在任临沂市水泥厂党委书记期间,因车间发生事故,在现场处理事故抢救工人过程中,不幸以身殉职,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在郯城县,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徐姓老人,他就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代传人、《中华正宗少林武术丛书》主编、全国著名的少林武僧素法大师。素法俗名徐只法,1925年生,原籍山东省郯城县郯城镇郑城后村。他自幼拜师习武,1936年到少林寺削发为僧,拜贞秋大和尚为师,继承正宗少林武法,晚年参与挖掘整理少林寺拳谱和传艺培养新人工作。他除和少林寺首座僧素喜法师、德禅方丈等几位高僧共同编写《少林武术要略》、《少林十八般兵器》等书外,还主编了 《少林看家拳》、《少林金刚拳》、《少林护身暗器秘传》等书。他的武功和专著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很有影响。
  近年来,随着古郯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和寻根热、旅游热的兴起,郯城县及国内外徐姓人士对始祖陵豹公墩寄予了十分的关注。一些历史学家和文物考古部门也纷纷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并由此逐渐带动,使濒临“偏”、“冷”的古代徐国史研究和徐氏始祖寻根活动重新“热”了起来。郯城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因势利导,认为这是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提高郯城知名度、发展郯城经济的良好切入点,明确指示有关人员要拿出精力,对豹公墩多加宣传研究,开发保护。1998年清明节前,郯城县徐氏宗亲代表400多人,在豹公墩前隆重集会,首次举行了规模较大的祭祖活动,并树立了“徐氏始祖墓”碑。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郯城县以及国内外徐氏宗亲每年都有人集会,于清明节前后到豹公墩寻根祭祖,以表自己的敦亲睦族之情。2001年4月1日,江苏省新沂市徐氏宗亲代表和涵盖苏、鲁、豫、皖4省35个县市的“鲁西南统系”徐氏宗亲代表专门刻制了两块祭祖碑,自遥远的地方运来,竖立在豹公墩始祖陵前。在这天举行的祭祖碑揭幕仪式上,郯城县政府副县长李宗涛先生专门莅临讲话,并为新树立的祭祖碑揭了彩。目前,豹公墩已被郯城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市和郯城县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也分别将“豹公墩”列为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之一。根据有关部门规划,在豹公墩附近将建造徐氏始祖纪念堂、碑林、徐氏名人塑像等,使之成为郯城县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继《临沂日报》、《郯城报》、《郯文化研究》等报刊分别刊出关于豹公墩的考证文章和有关徐国史研究的文章之后,由广东出版的大型专著《徐氏古今文化大观》和由台湾“世界徐氏宗亲总会”编辑出版的《世界徐氏宗亲总会会刊》均刊登了豹公墩的照片、碑文及介绍豹公墩和郯城徐氏历史的文章,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海内外徐姓人氏纷纷来信来电,表达要来郯城寻根祭祖的迫切愿望。有些专家、学者已分别到豹公墩进行研究考察。广东、台湾、浙江、四川等地的徐氏宗亲还表示将出资投入到豹公墩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可以预见,在郯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豹公墩将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展示其更加光辉夺目的前景。
  徐绍贵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书收入郯城县文化机构设置与沿革、郯城文艺界基本情况概述、郯城风景名胜、郯城地名考、郯城姓氏浅谈、郯城古代文化遗址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绍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徐羡之
相关人物
徐只法
相关人物
豹公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