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图书馆发展简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301
颗粒名称: 郯城县图书馆发展简况
分类号: G250.1
页数: 7
页码: 144-150
摘要: 郯城县图书馆自民国十四年建立,后因战乱,曾一度中断。1951年文化馆成立,馆址设在马头镇东胜街,馆内设有三间阅览室,文化馆初建时只有三人,阅览室无固定专人负责,三人中轮流兼管,这就是图书馆的雏形。1953年文化馆迁徙到县城驻地郯城,馆址先设在南门里几间陈旧破房里,图书由原来的2000余册增加到近万册,次年,开始使用《中小型图书分类法》进行图书分类,在外借方面分集体和个人借阅两种。图书馆现面积小,远远不够评估定级和文化先进县的标准要求,在局领导的协调下,使用县新华书店的三楼9间屋,,准备开辟少儿读书俱乐部,老年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三个服务窗口,社区图书流动服务车,来丰富郯城人民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 图书馆发展 郯城县图书馆

内容

郯城县图书馆自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建立,后因战乱,曾一度中断。
  1951年文化馆成立,馆址设在马头镇东胜街(现马头镇医院所在地),馆内设有三间阅览室,文化馆初建时只有三人,阅览室无固定专人负责,三人中轮流兼管,这就是图书馆的雏形。
  1952年文化馆正式成立了图书室,购置书约2000余册,开始实行图书外借,借阅书手续简单,只凭单位介绍信,填写图书登记簿即可借阅,并增添了部分报纸、刊物,有一人专门负责图书馆工作。
  1953年文化馆迁徙到县城驻地郯城,馆址先设在南门里(现工商银行南侧)几间陈旧破房里,图书由原来的2000余册增加到近万册,次年,开始使用《中小型图书分类法》进行图书分类,在外借方面分集体和个人借阅两种。实行凭证借阅,每天到馆借阅和阅览的人数,平均40-50人次,集体借阅是组织了若干个借阅小组,馆内设置了若干个图书馆借阅袋,由各单位团支部或俱乐部图书室责成一人担任图书借阅小组组长,负责定期或不定期来馆交换图书,以不断更新图书内容,方便读者,阅览室订有十几种报纸、刊物供群众阅览,借阅室工作人员2人。
  1957年文化馆迁至县委前街(即团结路)路南,县委礼堂东侧(现工人文化宫大楼的西部楼基处)建造十一间瓦房,约192平方米,其中成人阅览室52平方米,借阅室20平方米,新辟儿童阅览室,1959年10月郯城县文化馆图书室,正式更名为图书馆,悬挂“郯城县图书馆”的名牌,启用“郯城县图书馆”的印章,有专人任图书馆馆长兼管文化馆,但仍与文化馆合署办公,设施如旧,名分实合。
  1960年,图书馆与文化馆搬迁到老南门口,郯中路西,团结路南的十字街口处(即现在的新华书店大楼处),房屋总面积为315平方米,仅图书馆的借阅室和阅览室就占有140平方米,阅览室一次能容纳读者60多人,成人和儿童阅览室合二为一,外借图书的流通量增加到每天200多册次,办理集体借书证100多个,个人借书证800多个,为照顾距县城较远的读者,方便集体借阅,馆内添置图书流动箱18个,全县18个公社,每社一箱,每箱容装图书300多册,经常来馆调换新书,借阅室工作人员增至三人。
  1969年图书馆和文化馆一起迁到现图书馆以西(当时未建图书馆),现文化馆驻地,时值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处于高潮,图书工作受到冲击,又因管理不善,图书到馆后,几乎不分类、编目和登记、借阅、阅览制度松驰,手续极不严格,图书严重流失。1976年,图书馆与文化馆正式分开,馆址设在县委礼堂南,搭盖草棚12间,总面积有140平方米。其中借阅室和阅览室占60平方米,办公室、保管室、宿舍、文物室等占80平方米,至此,郯城县图书馆名符其实的正式建立,独立办公,每个科室配一名工作人员,又派人到临沂、日照、徐州等图书馆参观学习,1979年摒弃了使用多年的《中小型图书分类法》,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并建立了卡片目录和图书总括,个别登记、图书划到卡、目录分类、查看和借阅以及资料文献的保存制度,根据徐州市图书馆的经验,实行个人借书证,收取了适当的押金,开创了郯城县图书馆,用经济手段管理图书的新事例,使图书文献资料流失率大幅度的减少,将多年积压的图书,整理5000余册上架外借,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由于年久失修,草棚柱烂墙倾,地潮屋漏,破烂不堪,图书的拥挤,实难继续使用。1984年在上级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开始奠基图书馆楼,地址设在团结路南,新华书店以西,文化馆以东。1985年12月1日,图书馆楼竣工,举行落成开馆典礼正式启用,图书馆楼共三层,总建筑面积为857.54平方米,这是郯城县图书馆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分布为:一楼门厅、借阅室、传达室、二楼书库、儿童阅览室、采编辅导室,三楼会议室、办公室、文物室、仓库,楼内增添新的办公设备,其后,根据上级指示,郯城县成立了文物管理所,至此,文物与图书馆分开,现全馆共13人,大专12人,初中1人,中级职称4人,高级技术职称2人,初级职称7人。
  由于木制书架使用年代比较长,负重量大,承受不住图书长年积压,我们更换了新的钢制书架,我们深感原来管理图书方法已陈旧,新增设4台计算机,进行分类编辑、检索,建立了数据库,实行了计算机管理。成立了地方文献专集,搜集了本地区的各行各业史志,各种文献资料及郯城籍的作者所著的图书,并与他们进行了联系,由原来的被动上门求,改成了主动上门送书,办公条件又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增加了新的办公用品,增设了取暖设备,馆内重新粉刷装修。
  由于财政紧张,馆内藏书很难满足社会各界广大读者的需求,在县委、县政府关心支持下,在文化局党组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县范围内举行了捐书助馆活动,2003年8月7日全县宣传文化工作会议在县政府招待所会议室召开,全县副科级以上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上县委宣传部杨增花部长对捐书活动作了动员讲话,拉开了全县捐书活动的序幕,此次捐书活动历时20余天。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参与捐书的单位达139个,直接参与捐书的干部职工达6万余人,接收各类图书128178册,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放弃个人休息时间,不怕热,不怕累,不怕脏,胜利的完成了这项任务。
  图书馆现面积小,远远不够评估定级和文化先进县的标准要求,在局领导的协调下,使用县新华书店的三楼9间屋,,准备开辟少儿读书俱乐部,老年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三个服务窗口,社区图书流动服务车,来丰富郯城人民的文化生活。
  刘伟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书收入郯城县文化机构设置与沿革、郯城文艺界基本情况概述、郯城风景名胜、郯城地名考、郯城姓氏浅谈、郯城古代文化遗址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