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民间生产生活交际称谓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98
颗粒名称: 郯城民间生产生活交际称谓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21
页码: 103-123
摘要: 郯城人民长期以农为本。俗谚云“玩龙玩虎不如玩二亩土","七十二行,农为上行”。一般男耕作、女理家,尚勤俭、恶懒逸。解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农村妇女从繁琐的家务中解放出来,成了“半边天”。特别对内改革搞活、对外开放、实行责任制以来,除参加农业生产外,务工从商者逐年增多。把土地种一半麦,另一半留春地,下年麦茬种夏季作物,之后留春地;春田起茬种麦,谓之大茬。农民对作物的种植,重适时、深浅适度。这样既能锄净草,又能让根部吸收阳光,达到苗旺。
关键词: 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

内容

郯城人民长期以农为本。俗谚云“玩龙玩虎不如玩二亩土","七十二行,农为上行”。一般男耕作、女理家,尚勤俭、恶懒逸。解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农村妇女从繁琐的家务中解放出来,成了“半边天”。特别对内改革搞活、对外开放、实行责任制以来,除参加农业生产外,务工从商者逐年增多。
  解放前农民因为畜力和肥料(土杂肥)不足,多种三季田(即两年种三季)。把土地种一半麦,另一半留春地,下年麦茬种夏季作物,之后留春地;春田起茬种麦,谓之大茬。如果忙夏季作物再种麦者,谓之下茬,多不予种。有些洼涝地晒老麦茬,即一年种一季麦。认为歇地如歇马,不这样种,庄稼就长不好。
  农民对作物的种植,重适时、深浅适度。清明前后种高粱玉米,谷雨种谷子黍稷,夏季作物起麦茬就抢种,秋分种小麦。蔬菜也是同样。春菜过了三月三就要种,秋菜过了处暑就要种,并根据种植经验,编成谚语,如:“三月三方瓜葫芦往下安”、“榆钱子落地耩谷子黍稷”、“六月田,早一宿高一拳”、“头伏种、二伏薅、三伏就长胡萝卜羔”、“去暑来寒种菜田”、“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早稻早麦十年九得”,“春天多旱,春种稍深;夏季多雨,夏种要浅。”、“六月豆,半边露”。
  一般作物,只要锄透不漏地达松土灭草之目的即可。锄头遍高梁要掌握漫头擦,一边一“耳瓜”的锄法。即是把应间的苗锄去,在留苗的头上擦过来,两侧各锄一下,能把留苗的根部锄成坑,露着根上部为好。这样既能锄净草,又能让根部吸收阳光,达到苗旺。谚云:“间苗如上粪”。间苗掌握三留,即:留巧、留好、留壮。即留株距恰当的好苗壮苗。高粱晒透苗变黑要锄二遍,把苗坑填上,让苗行根生长,同时把根部要去的小草挖死。接着掌握横三竖四,即第三横锄,把垄眼锄透,把丢下的草锄净,第四遍再竖锄。
  1958年前境内没有水稻,只有少量旱稻,锄旱稻苗时要用粪勺刮稻根,谚云“要吃大米饭,得把稻根看”,就是为了及时把稻根部的草除净,晒透达到苗旺。
  锄头遍谷子用粪勺“锄”,把地面“锄”碎,把不用的苗锄掉,留苗要掌握一、二、三,即是留一棵至三棵一堆,谚云:“稀谷秀大穗、来年打好麦。”同时稀谷能抗风,因为稻谷的秸可以长得粗壮坚实。谚云“稀倒高粱密倒谷”,意为高粱稀了不抗风容易歪,稍留密一点。谷子密了不抗风,容易倒伏,苗应留稀。
  锄麦茬豆是又累又紧的活,气候不正常,正值雨季,要抢时间争分秒,突击完成,遇上连阴大雨,得不到锄,就会形成草荒,造成减产或绝产。故有"五六月里偷锄地"之说。天热地硬,农民全力以赴,战胜草荒即获丰收。
  20世纪60年代前,春田因荒田涝瞎了,农民有立秋种荞麦的习惯,虽粮质不好,但可弥补当年口粮不足。
  农民对作物成熟都抓紧收获,谚云:“蚕老一时,麦熟一晌”,风雹、雨等自然灾害不时即将降临,威胁很大。谚云:“青割麦出好面,青砍高梁出好饭,青割谷子是憨蛋。”除了谷子以外,都要掌握宁青勿过,尤以小麦青收七分得。小麦上场,要抢打,“忙不忙,先打场”。收地瓜除留足一冬天吃的外,其余全部切晒,以便收藏。
  境内农民有早起拾粪背汪泥之习。农民把牲畜人粪积攒起来掺拌垃圾青灰放在坑里沤制。开春化冻,先从坑里挖出肥来,捣细、翻晒,使其发酵,再运到春地里施肥。春夏至初秋所积之肥,至种麦前从坑里挖出来,晒干捣碎,运往麦地施用。
  解放前,农民迷信,一遇旱天,就盼雨求雨,认为农历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是下雨的日子。谚云:"大旱不过五月二十八,七月七牛郎织女会天河,见面流泪就成雨。”又说:“重阳无雨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这些节如不下雨,就向天求雨。水灾求神,雹灾求神,虫灾也求神,总之,靠天等雨求神的思想严重,解放后,才逐步废除。
  农民生产,默守旧俗,日出而作,日暮而息,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生产老一套。一天干三“绊”,早上一“绊”,上下午各一“绊”,上下午两“绊”活中各有间歇。一年四季以夏秋雨季最忙,麦收期间天长活重。每到大忙季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时,早饭和午饭都在地头吃,晚餐收工回家吃。在下地、间歇或换地作业时,有地头一袋烟之习。
  生活习俗
  帽巾清末民初,平民百姓,春秋季节戴瓜壳帽,冬季戴土耳其帽或毡帽头。民国中后期,有戴黑布缝制的“三片瓦帽”。未婚女青年多戴绣花女勒帽,已婚女子头顶青首巾(长方黑布做的)。夏天男女戴斗蓬,富人冬春戴礼帽、裘帽;女戴丝绸绣花勒帽、还有绒、裘帽,夏天戴草帽。
  建国后,20世纪50年代戴“八角帽”,冬戴“栽绒三片瓦帽”;60〜70年代,男多戴 “军式帽”、“单帽”;女多以方巾或长方形围巾包头。80—90年代戴各式各样美观大方的前进帽(鸭舌帽)、太阳帽等,女多戴各式针织帽,冬季人造毛、人造皮以及羽绒服上的风帽也应运而生。
  服装清至建国前,衣着多是传统中装,肥大舒适、穿脱方便。男穿对襟上衣,钉纽扣3、5、7、9个不等,时有四六不成人之说,故而不用双数。前襟下方各缀一布袋。下穿直裆大腰裤,束自制棉线束腰带。冬天男穿偏大襟小袄,布带扎腰,不扣纽扣。女穿单、棉偏襟上衣,在大襟里小襟上钉口袋,下穿直裆大腰裤,扎脚带扎裤脚。不论男女都是自织的粗布,多为黑、白、蓝三色,俗云:“要想俏,得穿皂”,可见时人喜爱黑色。蓝底白花粗布是小孩的衣料,富人穿丝绸,男穿长袍马褂、宽脚裤,亦有穿制服的;女穿绣花宽袖上衣、着宽腿裤,或穿绣花裙和旗袍,衣料艳丽。
  建国初期,绝大多数仍着旧式中装,部分时髦男子穿中山装,女穿列宁装。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防服时兴;70年代热衷军衣、棉猴;80年代国防服、西装逐渐多起来;90年代喇叭裤、牛仔裤、健美裤流行开来。年轻女子穿连衣裙、百褶裙、筒裙、西装裙等。针织毛绒衣成为男女老少喜爱的服装,面包服、羽绒服、呢子外套、呢子大衣为上品,儿童服装款式新颖,花样繁多而且衣料更是争奇斗妍。
  鞋袜建国前,男女都穿圆口鞋,女鞋前头绣花或割花。手工缝制鞋袜,部分女子缠足,冬穿棉鞋、草蓊、蒲鞋等。富者夏天穿草鞋、木鞋,少数穿胶鞋、球鞋。建国后,尼龙袜代替了线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塑料鞋、皮革鞋、胶鞋、棉鞋日益增多,花样新颖、款式美观大方。女青年穿高跟鞋、深浅皮靴、长筒袜子多不胜数。
  发式男,清代剃发梳辫,民国后剪辫剃光头,部分青年留分头。建国后,留一边侧、分头。20世纪60年代男喜留平头、大背头;70年代留满发。妇女由留独辫改留双辫、“二道毛”,已婚妇女窝纂。80年代双辫渐少,留披肩发、马尾式。90年代女青年烫发渐多,发式新奇,染黄发、红发者出现,烫发比较流行。
  首饰鄰城妇女旧时喜戴发网、花簪、发卡、耳坠、手镯、戒指等;幼儿多戴“长命锁”、“银手镯”,但首饰质地不同。富裕人家为金、银、宝石等;清贫之家多为合金、铜、镀银等。建国后,佩戴首饰之风一度绝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乡妇女尤其青年妇女佩戴首饰日渐增多,除传统首饰外,90年代女青年订婚流行彩电、摩托车、"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戴各色眼镜者日渐流行。
  胡须解放前,男在子女婚后留须,上有老父只留上唇须,否则被视为不礼不孝。解放后,农民老年男子留须仍然很多。20世纪80年代城镇少部分青年人留胡子,自认为“帅”气。90年代农村老年人仍有留胡须的,自认是“传统美德”。
  饮食郯城为杂粮产区,煎饼、糊涂(稀饭)是传统主食。解放前生产落后,产量很低,年均亩产量不过百斤,多数农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困生活。沂武河流域,土地肥沃,粮食产量较高,人们生活较好,多吃高粱煎饼,喝谷米糊涂。但河水经常泛滥成灾,一遇灾年,生活难度,只有大水过后种养麦弥补,人们以养麦煎饼充饥。山区岭地,土质瘠薄,多栽地瓜,食瓜干煎饼,喝瓜干糊涂。涝洼湖十年九涝,人食掺合野菜、树皮、糠秕蒸窝窝头糊口。马站、泉源头一带,有70%以上的农户,年年秋忙后到外地逃荒要饭。“高梁煎饼上把捧,糊涂汤子照人影”是穷苦人们的生活写照。小麦煎饼、大米糊涂,只有少数富户才能吃上。
  解放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在粮食上小麦增多,杂粮次之。1958年稻改后,涝洼湖成了米粮仓,群众以大米饭、大米汤调剂生活。马站一带,兴修水利,治理涝洼,生产生活改善。此处农民虽有外出的,却是干工的经商的,不再是要饭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承包,稻麦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高。小麦、大米成为群众主食,麦煎饼、大米饭、以麦面做成的水饺、油饼、面条、馍馍、卷子、烤牌、锅饼、烧饼、包子、油条等已成为农家的家常便饭。
  豆芽、豆腐是郯城人民的主要副食,大头菜(辣疙瘩)、勺头菜用盐浸淹加火煮成的黑咸菜,长年吃用。冬春季节将大豆煮熟使其发酵后成臭豆,再加上切好的萝卜片、盐、红辣椒而拌成的酱豆,是郯城县群众的主要小菜。另外咸萝卜干、咸韭菜花也是当地人爱吃的小菜。蔬菜以白菜、韭菜、萝卜食用最广,既可做菜,又可制成水饺、包子馅。辣椒也是人们喜爱的蔬菜。谚云:“要拉馋,椒子盐”、“椒子炒鸡蛋,辣死也情愿”。郯城人特别喜吃椒子炒小虾,大葱或萝卜蘸酱。还有地豆(马铃薯)、芸豆、豆角、方瓜、茄子、芹菜、菠菜、黄瓜等。解放后,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蔬菜的品种越来越丰富。甘蓝菜、西红柿、蒜黄、蘑菇、油菜、大蒜、姜等也是人们喜吃的调味蔬菜。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利用塑料温室或冷藏,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各式各样的鲜菜。肉类:汉族以猪肉为主,牛羊肉次之,还有兔肉、狗肉、驴肉等。至90年代,人民经济富裕,多食牛、羊肉,鲜鱼、海虾、鸡、鸭、鹅肉、蛋,牛奶也成了人们爱好的食品。鱼类:以鲤鱼、草鱼、家鱼繁殖多,长得快,价格便宜进入家庭餐桌。海鱼以带鱼、白鲶、巴鱼、黄花鱼等。此外粉皮、粉丝、豆腐、豆腐皮、豆腐干等一直是郯城人民食用量较大的副食品。
  郯城人民习惯于一日三餐,早餐副食、点心、小菜。中餐、晚餐有干有稀,做菜相辅。冬季农闲一日二餐,饭菜并重。
  待客餐饮郯城人民好客,客来殷勤招待,一般人家备烟、酒、茶、饭菜待客。建国前,吸旱烟、喝散白酒、喝白开水。富者吸水烟、喝茶水、吃面食。贵客至,酒后吃面条,取意“常(长)来常(长)往”、“亲戚关系扯不断”,后再给干的吃,如馍馍、油饼等。不吃水饺,认为吃水饺会把亲友关系“捏死”了。菜用八碗四盘,条件好的多至十碗、十二碗不等,但不用单数。鸡、鱼、肉、蛋必有。主人经济条件差的也有用四盘两碗至六碗。20世纪70—80年代以大汤盘代替碗,烟卷代替旱烟,瓶酒代替散酒。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档次越来越高。90年代客来饭馆请,山珍海味亦是常见。
  回民聚居的地方,如马头、沙墩的沟上,饮食禁忌较多,禁食猪肉等不反刍的动物肉和自死的畜、禽及动物血、凶禽猛兽等。正式礼仪场所,禁烟酒,好喝浓茶。买肉时禁用绳拴、提,要用纸包。
  住宅郯城县居民喜面向南的房屋,冬暖夏凉,故主房多为向南的堂屋。可在堂屋两侧建东西屋。南边建南屋,东、西、南、北屋都有,称“四合院”。旧时“四合院”多是堂屋三间或五间,长辈居住;东西屋各为两至三间,低于堂屋,晚辈居住或作仓库,南屋一至三间,东首作灶房;牲畜栏、厕所设在西南隅。房屋之间以院墙连接,大门开在正南或东南,有的以南屋作过道屋,也有建门楼的,迎门设影壁。这在解放前是最理想的住房,或开其它方向的大门。房屋历史相沿为起脊式。房顶苫麦草,土夯墙,亦有用泥垛、土坯垒的墙,木板门、木窗棂。富裕人家,用砖垒墙,用瓦苫房顶,为防匪盗建炮楼,砖瓦都是灰色。穷苦人家,只盖堂屋两至三间,另加一间灶房。
  建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建房标准逐渐升级,20世纪60—70年代块石基、砖石垛、半草半瓦的屋为特点。80年代,城乡普建瓦房,并添走廊,屋宽由3米多发展到7米多,五檩檀发展到七、九、十一、十三檩檀。房高由2米多发展到3.5-4米。玻璃门窗代替木门窗,小窗门改为大窗门,直到能出入汽车、拖拉机。1990年以后,人们又学习外地经验建起砖瓦、水泥、钢筋结构的平顶房外加走廊;楼房一般建2—5层,高大、宽敞、通风、明亮、保暖、取光、新颖、豪华、实用。门可东西南北开,根据主人喜爱而定。现仅余少量草房已成为历史的残迹。
  家庭用品木器为县内家庭必备用品。建国前,一般人家有二抽桌、木柜、木箱、矮桌、坐几、长凳、小凳、小床等。富贵人家还有高八仙、地八仙、太师椅、条几、大站橱等。解放后至20世纪70年代,逐步发展为方桌等;80-90年代,钢丝床、席梦思床、沙发、高方桌、高低柜、写字台、大衣橱、菜橱、壁橱、高低床等也进入农家。有些富户改置了组合橱、圆桌、折叠椅、组合沙发、茶几、玻璃茶几等。旧式家具已被淘汰,多数人家讲排场阔气,以家具配套、式样新颖、做工精细、雕刻文雅为荣。
  清朝,郯城县群众没有什么电器。民国年间,始有手电筒,称为“电灯”。照明用铁灯,点豆油、花生油。建国后渐以煤油灯、罩灯照明。20世纪60年代机关单位用上电灯,70年代电到农村,80年代普及。有些农家安上了电扇,铺电褥子以取暖。电视机进入农家,村镇用上自来水,或“压水井”。90年代,高档电器成为时尚,新婚男女购置电唱机、录音机、大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
  郯城传统炊、餐用具是铁鏊、铁锅、铁壶、柴灶、葫芦水瓢、木勺、铁勺、秫秸莛盖顶、黑碗、沙壶、陶罐、盆、黑瓷碗、碟。建国后始有烧煤灶、煤油炉。20世纪60〜70年代,煤球炉、搪瓷碗、盆、铝制锅等逐渐多起来。80年代至90年代,白铁桶取代了土陶水罐,铝制水舀取代葫芦瓢,白瓷碗碟取代了黑瓷碗碟、铝制盖顶逐步代替了秫秸莛盖顶,塑料笊篱代替了秫秸莛竹笊篱。铝壶代替了砂壶,唯有烙煎饼鏊沿用至今。
  清至建国初,木轮车为郯城传统运输工具,一般人家用独轮车和毛驴,较好的户才用双轮大车,骡马轿车,自行车很少见。进入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主要代步和运输工具。木轮车被淘汰,代之以胶车、胶轮车。80年代至90年代拖拉机、摩托车进入农家,少数富裕户购置大小汽车,成了重要运输、代步工具。
  称谓习俗
  家长与晚辈之间的称谓称曾祖为“老太太”、“太太”;称曾祖母为“女老太太”、“太太”。沂、武河两岸对曾祖父称“老爷爷”,曾祖母称“老奶奶”;称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称父亲为“爹”或“大(da)”;殡丧礼上哭“爷”,俗云:“叫大轻,叫爹重,哭个爷送了命”;称母亲叫“娘”。建国后,称父亲为“爸爸”,母亲为“妈妈”者居多。称父之亲兄、族兄为“大爷”、“二大爷”……;父之亲弟、族弟为“叔”、“二叔”……。称父之嫂为 “大娘”、“二大娘”……;称父之弟媳为“婶子”、“二婶子”……。长辈对未婚晚辈直呼其乳名。对婚后生子者称某某(乳名)的爹,如小华的爹等。对已婚的女儿以婆家姓代替,如老刘家或小王家。夫妻向以你、我、他代称,生育子女后即以孩子某某的爹、某某的娘称之。解放后,互相之间直呼姓名者居多。兄弟之称哥弟,哥嫂对弟媳称弟妹,但多称孩子某某的婶子,对兄妻称嫂子。
  亲戚之间的称谓对曾外祖父、祖母称“老姥爷”、“老姥娘”;舅父、母称“舅”、“妗子”;母之姊妹称姨,姨的丈夫称姨夫,姑的丈夫称姑夫。小时长辈对晚辈呼乳名,大后曾外祖父母称“重外孙子”、“重外孙女”;外祖父母称男的为“外孙子”,女的为“外孙女”;舅、妗子、姨对男的称外甥,女的称外甥女;姑及姑夫对男的称侄子,女的为侄女;对姑舅的儿女称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夫妻间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在公婆家妻随夫称,在岳父母家夫随妻称,但多数对岳父母称大爷、大娘或叔、婶,现多数已随妻称爹、娘或爸、妈。
  社会称谓旧时,对士兵及长官称老总,对社会上一般长者称大爷,年龄相近者称哥、兄弟,对女的长者称大娘,年轻已婚的称大嫂,未婚者称小姑娘。农民之间多称伙计。解放后,官兵和群众之间称同志,对工人称师傅,官兵之间也有呼官衔的或老张老王等。
  交际习俗
  旧时的跪拜礼已废止,只有年节和婚丧礼仪中仍在使用。作揖打躬也被淘汰。交往之间点头致意,挥手打招呼、告别、再见,握手最为普遍。如骑车行走时,见了亲友长者,下车问候,以示敬意。
  郯城民众交际往来,重礼仪,以礼相待。客人来,热情欢迎,请客人先行,进屋要让坐、献茶、敬烟,客人要双手相接。重要客人要留饭,以酒菜盛情招待。就餐时,客人坐上首,堂屋以北东为上,自坐下首,以南西为下。先给客人斟酒,后自己斟,自己先喝,旧俗有“先喝为敬”之说。吃菜用饭以客为先,席间言谈举动要热情文雅,等客酒足饭饱,主人再放碗筷,客人告辞,主人出门相送,如骑车,要推车相送,握手告别。与亲友交往礼尚,亲朋携物来访,必择物回敬,谚云:“来而不往非礼也”。与亲朋邻里相处,要讲信用、见义勇为,否则会被人指责“不够朋友”、“不够味”,断了往来。
  现在社会交往中,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已被公认。托人办事,热情称呼,并用“请问”、“请您”等语言以示尊敬;办完事要以“谢谢”之类语言以示感谢,而对方则以“不客气”以回敬。这些交往礼仪,使人们之间的关系达到团结、融洽。
  县志办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书收入郯城县文化机构设置与沿革、郯城文艺界基本情况概述、郯城风景名胜、郯城地名考、郯城姓氏浅谈、郯城古代文化遗址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