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姓氏浅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93
颗粒名称: 郯城姓氏浅谈
分类号: K810.2
页数: 14
页码: 51-64
摘要: 郯城县古时候属东夷之地。历史上徐国、郯国、=国曾分别在这里建立。春秋战国时期,这里轮番遭受鲁国、齐国、吴国、越国、楚国等诸候国的征讨统治。秦汉时期,郯城是郯郡、东海郡及徐州刺史部驻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为鲁南苏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战略要地。由于长期战乱,人口流动频繁。多民族、多姓氏人群在这里杂居,形成了郯城县人口姓氏分布较广的特点。据郯城县统计局2001年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时统计,全县只有97万人,拥有姓氏645个,其中超过万人以上的姓氏为23个。以上各姓人数将近占全县总人口的80%。
关键词: 姓氏 姓名

内容

郯城县古时候属东夷之地。历史上徐国、郯国、=国曾分别在这里建立。春秋战国时期,这里轮番遭受鲁国、齐国、吴国、越国、楚国等诸候国的征讨统治。秦汉时期,郯城是郯郡、东海郡及徐州刺史部驻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为鲁南苏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战略要地。由于长期战乱,人口流动频繁。多民族、多姓氏人群在这里杂居,形成了郯城县人口姓氏分布较广的特点。据郯城县统计局2001年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时统计,全县只有97万人,拥有姓氏645个,其中超过万人以上的姓氏为23个。分别是(1)王姓87950人,(2)张姓75768人,(3)李姓74918人,(4)刘姓64644人,(5)徐姓56642人,(6)杨姓36794人,(7)孙姓34833人,(8)陈姓27920人,(9)赵姓21013人,(10)杜姓20134人,(11)朱姓19563人,(12)马姓16707人,(13)周姓16018人,(14)宋姓15142人,(15)高姓14444人,(16)田姓14291人,(17)吴姓14162人,(18)郑姓13766人,(19)颜姓13675人,(20)于姓11720人,(21)黄姓11475人,(22)胡姓11152人,(23)谢姓10323人。以上各姓人数将近占全县总人口的80%。
  郯城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曾为徐国国君的徐豹和郯国国君的郯子自不必说,仅担任丞相、宰相之职的就有于定国、薛宣和徐羡之、徐湛之、徐孝嗣等。另外,三国时魏国司徒王朗和著名经学家王肃,南朝杰出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著名文学家徐搞、徐陵父子和鲍照、鲍令晖兄妹,著名诗人何逊,杰出文人王僧儒,明代清官张景华等,至今仍是郯城人民乐于称道引为自豪的楷模。
  就拥有人口之众来说,王姓在郯城堪为第一。据《通志•氏族略》所现,王姓,系出姬姓。周灵王的儿子姬晋因敢于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瑯琊。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家族为王家。其后世子孙便以王为姓。在郯城县,有“无王不成庄”的俗语,说的是每个村子必定有姓王的人家居住。由此也可看出王姓在郯城人口中分布之广。
  历史上,郯城王姓多有建树。三国时,魏国司徒王朗曾名噪一时。他熟读经书,博学多识,青年时即任菑丘长,后被徐州剌史陶谦察举,先后被任命为会稽太守、魏国御史大夫、司空、司徒等职。他精通法律刑理,以治狱见称。同时,他对儒家学说有精深研究,著有《易经》、《孝经》、《周官》等书。死后谥号:“成侯”。葬今港上镇朗里村旁。
  王朗的儿子王肃是三国魏著名经学家,历任广平太守、侍中、太常、中领军等职。他博览多学,遍注群经,不分今文古文,对各家经文加以综合,形成了“王学”。他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和《左氏》作注,并撰定其父王朗所作的《易传》,他的著作被朝廷“皆列于学官”,其影响是很大的。
  王肃的女儿王元姬史称文明皇后,是晋朝国君武帝司马炎的母亲。《清•郯城县志》载“文明皇后,讳元姬,东海王肃女,少聪慧。祖朗甚爱异之曰:'兴吾家者必此女也'。既笄,归于文帝,生武帝。事舅姑有礼,待宾卿有序……武帝受禅,尊为皇太后,虽居尊位,躬执纺织,服饰朴素,言必典礼,浸润不行。” 对王文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奉诏改定《百家谱》的南朝著名文人王僧儒也是郯城人。史书记载,僧儒幼聪慧,五岁即读《孝经》,六岁能作文章。由于家道中落,他便受雇为人家抄书,一方面可挣钱,供养母亲,同时也可以借机读书求知,每日王僧儒“且写且诵,写毕亦熟。”其“佣书养母”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王僧儒仕齐起家,曾任左长侍和太学博士,后转任大司马。他还曾出任南海郡太守,任内为官清廉,受人爱戴。回朝后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尚书吏部郎等职。不过,后人对他的推崇当属著述方面的成就。《南史》本传谓“其文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现有明人辑的 《王左丞集》传世。
  张姓在郯城属第二大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黄帝的孙子姬挥任弓正(官名),又称弓长。其后遂以弓长二字合一。以张为姓。在郯城县,张姓人家引为自豪的是自已家族中有个俗称张都堂的明代清官张景华。
  《清•郯城县志》记述:“张景华,字时美,高册社人。”他自幼敏而好学,性格沉稳,以孝顺父母闻名乡里。他学习刻苦努力,通过科举考试的阶梯,从一个平民百姓踏入宦途。初任江西吉水县令,就以为官清廉,处事公正,颇具政声。针对吉水县城连年遭受洪涝灾害的情况,上任不久,他就发动民工,及时加固县城壕埝,受到当地官员和百姓的交口称赞。由于政绩卓著,张景华由外任调回朝廷,历任大理寺右寺丞、通政司滕黄右通政、整饰冀州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由于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其凛然正气,饮誉朝野。张景华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处地方,担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凡国家大计,诸如水利边防、选举吏治、税课漕运、民生疾苦等项,都仗义执言。对于朝政弊端更是骨骾在喉,宁可掉脑袋,也不同奸臣同流合污。当时,他同奸相严嵩同立朝堂,许多正义之举为严嵩所不容。严嵩便指使爪牙对张景华百般污陷诽谤,使其难以在朝廷谋政,遂以“我谋在德而不在爵”退步挫身,告归故里。归家十余年,他仍严守节操,广行善举,深受乡民爱戴。他的许多轶事传说至今在郯城县民间仍广为流传。
  李姓在郯城居第三位。据《百家姓考略》所记,尧帝时代的人理(官名)皋陶,其后人有的以理为姓。其后裔孙理利贞为逃避纣王迫害,避居于李子树下,食李子果腹。其后人为感念李子树之功,遂改理为李姓。在郯城县,曾任新乡知县、河南知府、朝廷御史等职的明代良吏李骥,曾被《清•郯城县志》列为名贤载入史籍。
  史料记述,李子冀,字尚德,郯城人,通过考选,明建文帝时任新乡知县,永乐初年任东安知县。洪熙时,被朝廷荐任御史。任内,他体恤百性,将流亡在外的农民召回发给农具,让他们安心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他任东安知县时,向朝廷“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任御史时,所陈“经国利民十事”,受到仁宗的称赞。李骥为官,“以政绩著”,他任河南知府时,为防匪盗,实行联防制度,并亲自撰写《劝教文》,宣传抑恶扬善,使社会风气得到好转。李骥为人正直,《明史》说他“持身端恪”。他病故时,“士民赴吊,感哭失声”。可见其威望之高。李骥的事迹,《清•郯城县志》亦有记载。
  刘姓人口在郯城县居第4位,《百家姓•姓氏寻根》记述:“刘,宫音,彭城郡,系出陶唐氏。”《通志•氏族略》解释说,帝尧陶唐氏的后人,有的被封为刘地,其后人遂以刘为姓。
  在郯城县,鲁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刘之言就是郯城县马头镇人。刘之言原名刘照巽,之言是他的字。他于1923年考入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一师支部委员。在学校里,他即担任学生领袖,积极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刘之言回乡在马头镇县立第三小学校创建了中共支部,并任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临、郯、费、峄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后转中共鲁南第一支部。1932年在中共徐海蚌特委的帮助下,组建了中共郯城县委,刘之言任书记。之后郯城县委改为临郯县委,并根据上级部署,创建了武装组织——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部队,领导组织了著名的“苍山暴动”,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暴动中,刘之言不幸被俘就义。他的光辉业绩,不光是刘姓人民的骄傲,同时也是郯城人民的骄傲。
  在郯城历史上,南朝梁文学家女词人刘令娴,也是一位值得书写的人物。刘令娴世称刘三娘,她是南明梁吏部尚书、中书令徐勉的次子媳、著名诗人徐悱夫人。史书记载,徐悱年30卒,刘作《祭夫文》以悼。刘令娴诗作原有集3卷,另有《答外》、杂诗等10余首。其诗作,明清之际著名学者王夫之评价说:“景中有人,人中有景,巧思遽于诸刘之上。”能得到船山先生如此评价,可见刘令娴诗作的艺术魅力的确不同凡响。
  郯城县有句民谚叫做“郯城县,徐一半。”说的是徐姓人口在郯城县分布众多的意思。有关资料显示,就全国而言,徐姓人口数量在姓氏中,排列第十一位。而在郯城则排在前五位。这应与郯城是天下徐氏的发祥地有关。据《百家姓考略》等书记述,夏时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禹封其子若木于徐地,其后世遂以所封之地“徐”为姓。《中华古典诗文珍品•百家姓》载:"徐,商音,东海郡……”其中东海郡指的是以郯城为中心及周边大片地方。而郯城为东海郡的治所,古人言称“东海”即指郯城。如“东海孝妇”“东海三何”等。徐姓人氏堂号“东海堂”亦源于此。至今,在郯城城北有一方园百米的高大墓冢,当地人称之为“豹公墩”。据《徐氏宗谱》记载,墓中葬的为徐国豹及以上五代君王。因此,郯城豹公墩为天下徐氏始祖陵之说已为海内外徐氏所共识。郯城县政府已将此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郯城徐姓人氏成名者较多,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徐姓更是人才辈出,《中国宰相传》一书收录的徐羡之、徐湛之、徐孝嗣等三人均是那个时代的人。读《郯城县志》人物志•名贤篇中共收录郯城名人46位,其中徐姓11位,几占四分之一。
  在郯城县历史上,何姓人氏的突出贡献是令许多文人学者称道的。据《文和姓纂》所记,何姓,庐江郡,系出韩姓。战国时,韩王安为秦所灭,其子孙为避难逃往江淮一带居住。当地韩与何发音相近,故改姓何。
  何姓人氏在郯城位居第61位,仅2583人。但在清《郯城县志》人物志中,却明确列有何无忌、何承天、何远、何逊、何敬叔、何思澄、何子朗等七人。
  何承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和无神论思想家。他曾任参军及济阳令,后为国子学博士、御史中丞。然而,何承天最主要的成就是天文学方面的贡献。他创定的历法《元嘉历》将每年的天文数据精确到365,2467105天,与今值356,2422仅差0.0045105天,这在1500多年前是个惊人的奇迹。
  在南北朝时,以“东海三何”享誉文坛的是何逊、何思澄、何子朗。
  何逊,京仲言。清《郯城县志》载,他"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当时朝庭大臣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结忘年交,自是一词一咏,云辄嗟赏。”“沈约亦爱其文”这位齐梁文坛大家曾亲自对比自己小50多岁的何逊夸赞道:“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何逊创作诗讲求声韵,时称“承明体”, 亦称齐梁体,对后世诗作影响很大。
  何恩澄,字元静。他曾任治书侍御史、秣陵令、录事参军等职,但使他得以成名于世的当属他的诗作,与族人何逊、何子朗一起,同被文人称为“东海三何"。何恩澄的诗作以拟乐府《班婕妤》等为上佳,被徐陵收入《玉台新咏》。《南史•何恩澄传》说他“少正文,沈约大相称赏,自谓弗逮,傅昭请制释奠诗,辞文典丽”。
  何子朗,字世明。清《郯城县志》人物志叙述他“与家人逊及思澄俱擅文名,时人语曰东海三何,子朗最多。”意思是说何子朗的诗在三人中数量最多,是位高产诗人。何子朗在南朝曾任员外散骑常侍朗、固山县令。
  但他留下的文集和“东海三何”之名声现在仍享有美誉。除上述几姓,郯城县的杨、孙、陈、赵、杜、朱、马、周、宋、高、田、吴、郑、颜、于、黄、胡、谢等姓也都在万人以上,超过五千人的有孟、侯、梁、邵、郭、吕、魏、许、付、倪、丁、曹;超过四千人的有管、葛、韩、冯、姜、禚、乔、廖等姓。此外,郯城还有复姓10个,分别是:诸葛、上官、皇甫、欧阳、官炳、人户、才妞、艾里、公叔、独孤。其中诸葛1644人,上官318人,其他则人数较少。在以上这些姓氏中,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许多名人贤士,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总之,郯城是个多民族、多姓氏聚居的地方。郯城人民自古就崇尚团结友善,精忠报国。这种优良传统必将激励着郯城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建设美丽富饶的新郯城作出新的贡献。
  徐绍贵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书收入郯城县文化机构设置与沿革、郯城文艺界基本情况概述、郯城风景名胜、郯城地名考、郯城姓氏浅谈、郯城古代文化遗址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绍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朗
相关人物
王肃
相关人物
王元姬
相关人物
王僧儒
相关人物
张景华
相关人物
李骥
相关人物
李子冀
相关人物
刘之言
相关人物
刘令娴
相关人物
何承天
相关人物
何逊
相关人物
何恩澄
相关人物
何子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