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地名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92
颗粒名称: 郯城地名考
分类号: K901.9
页数: 12
页码: 39-50
摘要: 古郯之地历史悠久,郯城地名内涵丰富,地理位置乃鲁南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郯城县志》载:"南控淮津,北接琅琊为南来之要冲,实东州之岩邑”。现称山东的南大门。以此可知,在传说的“三皇五帝”划分天下为九州时,郯城地属古徐州之域。据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和有关史籍记载,夏、商时期,少昊后裔一支以鸟为图腾的炎族,聚居于此,称炎地属人方。因炎地不满五十,故为鲁附庸。郯国,乃大国附庸,多依附于鲁。因此史籍有关郯国的记载,多与鲁国牵连。
关键词: 历史地名 历史地理

内容

古郯之地历史悠久,郯城地名内涵丰富,地理位置乃鲁南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郯城县志》载:"南控淮津,北接琅琊为南来之要冲,实东州之岩邑”。现称山东的南大门。
  一、郯城县地名考略
  据县境内黑龙潭水库、山南头村、朱庄、安子桥等相继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时器时代之鼎、规(音“规”古代饮具)鬲、陶片一孔石铲、古凿等文物推断,早在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此劳动生息。《尚书,禹贡》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父,蒙,羽其艺”(意即东至海滨,北到泰山,南及淮河及徐州,其境内淮、沂二水已得到治理,蒙、羽二山一带皆可耕耘)。以此可知,在传说的“三皇五帝”划分天下为九州时,郯城地属古徐州之域。
  据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和有关史籍记载,夏、商时期,少昊后裔一支以鸟为图腾的炎族,聚居于此,称炎地属人方。
  西周初(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封诸侯于天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为鲁公。成王嗣位后,周公元子伯禽就封鲁,建立鲁国。在周公东征凯旋和鲁侯伯禽伐淮夷、徐后,东土以宁。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后称郯子)就封于炎地,称炎国。《汉书•地理志》载:“周爵五等,而士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五十里为附庸。盖千八百国。”因炎地不满五十,故为鲁附庸。炎古音读(Tan),春秋前后,国名多加 “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据此郯国应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以姓氏得名(至今郯姓犹存)。春秋时期(公元770—476年),周王室渐趋衰败,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侵吞。郯国,乃大国附庸,多依附于鲁。因此史籍有关郯国的记载,多与鲁国牵连。郯国,初见史籍记载是《春秋》书中云:“宣公四年(公元605年)春,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不肯,公伐莒取向”《左传分国集注》载: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秋,郯伯姬,嫁于鲁。《左传》载: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春,鄰子来朝始朝鲁也。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昊挚立也,风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师说》中“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之句,即出于此。据《郯城县志》(乾隆二十八年重修)载,孔子来郯,曾和程子“倾盖而语,赠绢伤离”;又曾登郯城东南三十里马陵山峰望海。后人为纪念孔子来郯曾在郯北十里铺村建一“倾盖亭”;称其所登马陵山为“孔望山”,峰顶石楼为“望海楼”。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郯国被越所灭,其境入越,楚灭越后,其地属楚。《春秋》、《史记》、《水经注》、《历代通鉴辑览》、《续山东考古录》、《郯城县志》等都有所载。郯国为越所灭,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郯国遂又属楚。
  至此,郯国自西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纪)始封,公元前414年,为越所灭。在长约七百年的历史时期系鲁国附庸。此后,此境归越,再入楚,直至秦统一六国,郯国之名方不复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吞并了齐、燕、楚、韩、赵、魏六国,统一了天下,实行了中央集权统治,改“封邦建国于诸侯”,确立并普遍推行郡县制。据《水经注》载:“郯县故鲁地,东海郡治,秦始皇以为郯郡”。《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均为“秦末,秦嘉、朱鸡石起兵围太守于郯”的记载,故秦时设置郯郡。
  西汉时始置郯县,隶属东海郡。《汉书列传》载:“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郡人也。”又载:“薛宣字赣君,东海郯人也。”据上述记载可知,西汉时始置郯县,隶属东海郡。
  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基本沿承旧制。《纲鉴易知录•东汉纪》载有献帝时任幽州牧,后拜太傅刘虞为东海郡郯县人。时徐州吏部辖东海、广陵二郡、彭城、下邳、琅琊三国计六十二城,其境相当于今苏北鲁南一带,郯仍为县,属郡,刺史部治所。
  魏晋南北朝时期,郡县制,没有大的变动。后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改东海为郯郡,隶属东徐州,郡、州均治郯。
  隋文帝杨坚统一后,改郡为州。开皇初,郯郡废,郯县隶属泗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州为郡,泗州改为下邳郡,郯县又隶属下邳郡。《续山东考古录》载“隋泗州、下邳郡,郯县,开皇初废郯郡,来属。”
  唐初,改郡为州。诚德四年(公元621年)郯县属泗州(前为下邳郡)。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省入下邳,称郯城乡,鄰城作为政区名,始于此时。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复置县时,遂以乡名为县名,称郯城县,而后又省入临沂县,仍称郯城,隶属河南道、沂州。
  郯城县,自唐后期省入临沂(沂州琅琊郡),历经五代十国,宋、金、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改乡,或改县,政区名一直叫郯城。
  综上所述,郯城县地名,商之前,因少昊后裔中的炎姓氏族于此聚居而得名炎地,属人方,为古徐州境域。两周初,受封为“郯国”,系鲁附庸。战国前期,郯国为越所灭,其境入越;楚灭越后,其地遂属楚。秦时废封建立郡县,设郯郡,直属中央。西汉时,置“郯县”,隶属东海郡。自东汉至隋,基本沿承旧制,仍称郯县,并多为郡、县治所,唐代元和年间始名郯城县,属沂州琅琊郡。“郯城县”作为政区名称,历经一千三百余年。一直沿用至今。"
  二、郯城县自然村地名考略
  郯城县共有736个自然村。自然村的地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物,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地名普查时,我县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材料力求准确、可靠,内容尽量翔实、充分、完整,突出重点、特点。尽量查找宗谱、碑碣、史志及文字记载。就是以传说、故事而得名的地名,也是经过多次核查、座谈、考证,力求准确、可靠、翔实。全县736个自然村地名查找着家谱、宗谱记载的占36.8%,碑碣记载的占9.3%,史志记载的占7.2%,以传统姓氏、地理、方位、传说、故事等得名的占46.7%。如前八庙,王氏宗谱记载:"始祖原籍江南淮安府海州岱山瓦屋基,元统世末(1335年)迁至沂州府郯城县春台庄”,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在春台西旁建一座八蜡庙,以方位称前八蜡庙,后演化为前八庙。城关镇龙门村有李氏宗谱记载、《郯城县志》(重修二十八年县志)、《水经注》记载。村内挖出两个石洞,青石洞壁上刻有“鲤鱼跳龙门”图案。经考证,此洞系汉代遗迹,而得名龙门。以碑碣为据的如褚墩镇桥头村碑记载:“明万历年问,桥头村立。”又如黄山镇东蔡村,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村前土地祠碑记载:“武家村土地祠,历年未曾塑像……”后武姓多迁出,蔡姓入,以方位改称为东蔡村。以传说得名的白溪汪村,清(1668年)郯城大地震后建村,因靠近白溪汪而得名。白溪汪来源据东海孝妇的传说。她以纯孝而罹不孝之名,以无辜而遭大罪之刑。孝妇临刑前立誓:“我如有罪,红血流下,如是冤杀,白血逆流”在此地行刑后,果然白血流注成汪,因名白血汪,后演化为白溪汪。又如港上镇停庙村,原名明村,后称三合村,据传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处,忽闻荷花飘香,随停车驻辇,游览采莲湖,后建停车庙一座纪念,故村改为停车庙,简化为停庙。
  三、地名的命名更名
  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30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我县的地名命名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地名是历史形成的,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以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地名的命名,更名要慎重对待,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走群众路线,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不得擅自决定。地名命名要确切,不用生僻字字音容易混淆的字,要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地名更名的原则:按照《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一个地区内乡镇、公社名称,一个县内村庄名称不得重名,避免用同音汉字命名地名。
  如我县原马站公社,与沂水县马站公社重名,在临沂地区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我县马站公社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以社境内自然地理实体庙山更名为庙山公社,后改建为庙山乡、庙山镇。
  1980年我县对七十七个本县境内重名的大队进行更名、调名,其中更名的七十五个,调名的两个。1982年郯城县人民政府又对七十四个自然村进行了更名、复名、调名,将大队全部调为村、庄名称。其中对六十七个自然村作了更名,三个自然村调名,四个自然村恢复原名。如城关镇吴庄因与本县马头镇、归昌乡的吴庄重名,所以恢复原名吴冶庄。又如城关镇的王庄,因与本县店子、大院子、新村、褚墩、泉源等乡镇的王庄重名,取水稻成熟时满湖呈现金黄之景,更名为金湖。又如胜利乡花园村与本县的花园乡花园村重名,更名为果园。原归义乡桥头村与本县褚墩镇桥头村重名,取靠马陵山以开采红石为主要副业,更名为红石村。
  郯城县地名考,主要依据《郯城县地名志》,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郯城县志》、《尚书》、《汉书•地理志》、《中国历史图集》、《春秋》、《左传》、《史记》、《水经注》、《续山东考古录》、《历代通鉴辑览》等志书及出土文物、宗谱、碑碣、民间传说等历史资料,本着去伪存真,去芜存菁,评今略古,贯通古今反映历史,服务当代的原则,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记载历史,力求资料准确翔实、内容丰富广泛,记述客观公正、突出郯城的地名特点。但因本人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又多年生疏此项工作,手中占有资料有限,文中错误再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专家予以指正,不吝赐教。
  张荣华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书收入郯城县文化机构设置与沿革、郯城文艺界基本情况概述、郯城风景名胜、郯城地名考、郯城姓氏浅谈、郯城古代文化遗址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荣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