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公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75
颗粒名称: 徐公砚
分类号: K875.4
页数: 2
页码: 249-250
摘要: 徐公砚是鲁砚中的重要品种,因其砚石产于沂南县青驼镇徐公店村而得名。徐公砚贵在天然,其雕刻技法也是因材使艺。围绕砚堂,可衬以汉画,可饰以铭文,可雕以松梅、云龙或古钱。松梅或云龙多以浮雕为主,参以少量的透雕、圆雕。雕琢不论多少,所雕图形与砚边花纹过渡自然浑然一体者为上品。
关键词: 徐公砚 徐公店村

内容

徐公砚是鲁砚中的重要品种,因其砚石产于沂南县青驼镇徐公店村而得名。旧《临沂县志•物产》记载: “砚石,徐公店产。”《临沂县志•矿业》还记载:“徐公店,县治西北七十五里,产砚石。其形方圆不等,边生细碎石乳,不假人工,天然雅观。”
  相传,以此石制砚的第一人是唐代举子徐生。他赴京应试路经沂地时,偶尔发现沟土中有奇型石片,因爱其形色,试磨成砚,携带入京用于考场。徐生得心爱之砚,心旷神怡,临场文思如涌,又加砚墨随心应手,顺利中榜得官。休官后,因缅怀奇砚,遂迁居得砚之地,以治砚为乐,怡养天年。人们敬仰徐公,称村为徐公店,砚为徐公砚,后世以此地产徐公砚而闻名。
  徐公砚的制作材料徐公石属玄武岩层,是徐公店村独有的矿产资源。其他地方虽有类似砚材,但其外形略显平淡,其内质则更显干硬。评价砚石最基本的标准,苏东坡云:“砚之发墨必费笔,不费笔则退墨,二得难兼。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古代四大名砚中的端、歙、洸河皆产于河床中,砚石富含水分,因此其砚能喻气温润即湿。徐公石存于玄武岩风化层中,由于风化层中含有大量的水分,经亿万年的浸泡,因此石材温润,其质与可洸河媲美,可与端歙比肩。徐公石又是玄武岩风化夹层中独立成块的砚材,经亿万年的风化,形成了参差凹凸状的自然块体。砚材边生细碎石乳和纵横交叉垂直石纹,色泽有茶叶末、蟹盖青、鱼黄、沉绿、生褐、青、桔红等颜色。砚石小者如掌,大者如桌,大小不一,其型各异,绝无雷同,徐公砚以其形态天然当之无愧的被誉为中华第一自然砚。书法耆老萧劳曾题诗赞曰:“割取赭黄辨石砚,嘉名不属斧柯山。携将沂水徐公砚,俯视端歙伯仲间。严寒砚水不凝冰,紫石红缘皆上乘。唐宋时闻珍此物,吾今磨墨伴青灯。”
  徐公砚贵在天然,其雕刻技法也是因材使艺。围绕砚堂,可衬以汉画,可饰以铭文,可雕以松梅、云龙或古钱。松梅或云龙多以浮雕为主,参以少量的透雕、圆雕。雕琢不论多少,所雕图形与砚边花纹过渡自然浑然一体者为上品。
  (李遵刚)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疃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阳都风物》一书,主要辑录了沂南县的山川、古迹、历代英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及相关的古诗文。目的是通过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沂南、热爱沂南、宣传沂南。 本书在组稿、审稿、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育干部李庆余等一批有志于沂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为收集资料,不辞辛苦,默默劳作。退休史志工作者张建国,在审读中作了部分史料的复核工作,使作者的表述更加准确。原县政协常委、退休教师尹继林,不仅从行文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校、润色,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不少赞美山川、思吊抒怀的诗词,以作补白,使本辑文史资料更加富有文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遵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徐生
相关人物
沂南县
相关地名
青驼镇
相关地名
徐公店村
相关地名
徐公砚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