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石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72
颗粒名称: 神兽石驼
分类号: K879.3
页数: 7
页码: 234-240
摘要: 青驼镇驻地村有两个石灰岩石料雕刻的双翅四脚兽,当地人叫做“驼”。石驼身长1.3米,形似虎豹,身生羽翼,昂首阔步,体态矫健,动感强烈。村西原有寺庙,名青驼寺,寺名即因“驼”而得,后来寺名亦成为村名。老百姓传说石驼是天上飞来的神兽,认为亲敬之得福,亵渎者有恙,历代奉若神明,倍爱有加。千百年来,石驼是青驼村的标志和灵魂,是村民心中的守护神。
关键词: 神兽石驼 青驼镇

内容

青驼镇驻地村有两个石灰岩石料雕刻的双翅四脚兽,当地人叫做“驼”。石驼身长1.3米,形似虎豹,身生羽翼,昂首阔步,体态矫健,动感强烈。村西原有寺庙,名青驼寺,寺名即因“驼”而得,后来寺名亦成为村名。老百姓传说石驼是天上飞来的神兽,认为亲敬之得福,亵渎者有恙,历代奉若神明,倍爱有加。千百年来,石驼是青驼村的标志和灵魂,是村民心中的守护神。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动物形象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写实的动物,一类是用不同种类的动物(特别是飞禽和走兽)夸张变形、混合而成,即纯属想象的动物。后者又可分为随意想象而不太著名的动物,和经过长期筛选被人视为“祥禽瑞兽”的动物。从文献记载看,中国最重要的“瑞兽”有两种:一种是麒麟。中国早期的“瑞兽”和“祥禽”是以“龙”、“凤”或“麒麟”、“凤凰”最出名。“麒麟”作为瑞兽而与“凤凰”对举,似乎只是从战国文献才出现。另一种是天禄、辟邪。它的出名要比麒麟晚,主要是汉通西域以来,并且明显是与古称西域的今中亚和西亚各国有关。这类神物出现后,也比照麒麟说成是成对的。“麒”与“麟”,据说是以有角无角而定:麒无角而麟一角。同样,“天禄”与“辟邪”也是按这样的方法来划分:天禄有角而辟邪无角。最初并无严格区分,成对的出现很可能是后起的说法。
  天禄辟邪的形象源于外来的狮子,开始称为“桃拔”、“符拔”或“拔符”,这可能是当时的外名直译的中国名。称为“天禄”、“辟邪”,其实是一种“中国化”的改造:一是形象的改造,二是词汇的改造。“天禄” 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卷十尧曰第二十》,尧曰:“咨! 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本来是指上天所赐的福禄,但因为“麒麟”也叫“天鹿”,正好谐音“天禄”,所以将这种类似麒麟的神兽名为天禄。同样,“辟邪”也是借用已有神兽之名,而用于新塑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辟邪之兽,来自海东神兽,能知人之忠佞不宜者,触而啖杀之。”辟邪之义,是驱走邪秽,破除不祥。
  史籍中对瑞兽天禄最早的记载见于《后汉书•灵帝纪):“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及天禄蟆。”《后汉书•张让传》中也有记述:“明年……缮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于仓龙、玄武阙。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县(悬)于玉堂及云殿前。又铸天禄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人宫。“这两条文献是讲同一事情,即宦者得志后,所比拟宫室而起第宅的豪华陈设。这些陈设,多是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这也从侧面提供了天禄辟邪系外来神物的例证。
  中国自秦汉始,盛行厚葬。帝王贵族生前不惜花费巨资修建陵墓,不仅在地下修筑巨大的墓室,有的还在地面上修豪华的建筑,而且在墓前设置显示地位与权威的石柱、石人、石兽等纪念性雕刻群。麒麟、天禄、辟邪这些吉祥的瑞兽、除祟的猛兽,自然派上了用场。南阳博物馆馆藏的身长2米、高约1.5米左右的天禄、辟邪就是东汉时期的代表作。这时,天禄与辟邪还是处于同等地位的雌雄一对。
  南北朝时代,天禄、辟邪仍是陵墓装饰必不可缺少的神兽,但有继承更有发展,不仅体形更庞大,形态更加勇猛,而且天禄与辟邪又分列为不同的级别。天禄与麒麟并列,或者天禄、辟邪各自雌雄成对,但辟邪比天禄低一档次。齐、梁的礼秩,就是皇帝陵前左边设“天禄(双角),右边置“麒麟”(独角)。王侯墓前设置辟邪(无角)一对,并有雌雄之分,于墓前对称放置。
  唐代陵墓前石雕在南北朝的基础上又发展。武则天母亲杨氏顺陵前的石雕,是唐代陵墓中石刻的代表作。石雕是雌雄一对相向而立的独角鲁,各高4.15米,长4.20米。独角兽,头似鹿,身似马,胸部两侧雕有卷云状的支翅,形体方整,体态强壮,气派雄强,显然是综合几种动物形象于一身并赋予神异的色彩,但明显是由汉代天禄、辟邪等演变而来。
  明清时期,天禄、辟邪的地位就不如从前了。《清史稿》中记载明代对碑碣的规定时涉及到天禄、辟邪:“五品以上用碑,龟趺螭首。六品以下用碣,方趺圆首。五年,复详定其制。功臣殁后封王,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广三尺六寸,龟趺高三尺八寸。一品螭首,二品麟凤盖,三品天禄、辟邪盖,四品至七品方趺。”天禄、辟邪在陵墓前降到了碑碣的附属装饰部分。
  天禄、辟邪作为一种祥瑞兽,在汉代不仅用于陵墓地的大型雕刻,也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装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即有用天禄、辟邪作装饰纹的。故宫收藏有带“太平元年”、“黄武二年”、“太康”纪年铭的此类镜,其中“太平元年环绕神兽镜”主纹四神像两大两小对应而置,两大神趺坐(应为东王公、西王母),两小神像作舞蹈状,神像左右用天禄、辟邪之类的四兽相间隔,主纹外围以锯齿纹一周,铭文在镜缘 上。
  史籍中记载最多最早的,当数南阳的天禄、辟邪。南阳天禄、辟邪是一对东汉代圆雕,身长2米开外,高约1.5米左右,其前腿直立,后肢弯曲,虎头凤尾,龙爪麟目,两腋生翅,昂首向天。汉代大型圆雕神兽,如南阳这对体制巨大、雕刻精美、造型生动的石兽,全国仅此一对。而且,在天禄、辟邪身上分别刻有名称的,全国也仅此一对。此物原为汉桓帝(147一169年)时南阳太守宗资墓前的镇墓之兽。唐章怀太子李贤在《后汉书》注中记载,“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据此,即天禄、辟邪并兽名也。汉有天禄阁,亦因兽以立名。”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中也记载:“欧公初赴邓州时,路经南阳宗资墓前……二兽尚在,且完全对峙,一名天禄,一名辟邪,皆在项膊镌刻。”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中记载了交趾国进贡的异兽:“至和(1054—1056年)中,交趾献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麟,首有一角。考之记传,与麟不类,当时有谓之山犀者。然犀不言有麟,莫知其的,回诏欲谓之麟,则虑夷猱见欺;不谓之麟,则未有以质之,止谓之'异兽',最为慎重有体。今以余观之,殆天禄也。”并提到了南阳的天禄与辟邪:“元丰 (1078一1085年)中,余过邓境,闻此石兽尚在,使人墨其所刻天禄、辟邪字观之,似篆似隶。其兽有角鬣,大鳞如手掌。南丰曾阜为南阳令,题宗资碑阴云:'二兽膊之所刻独在,制作精巧,高七八尺,尾鬣皆鳞甲,莫知何象而名此也。‘今详其形,甚类交趾所献异兽,知其必天禄也。”
  天禄、辟邪作为一种吉祥装饰物,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这一古文化在今天重放光彩。1995年建成的上海博物馆新馆,取型商周时代的青铜圆鼎,馆基四方,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理念,南门两侧则饰以天禄、辟邪。因此,天禄辟邪被上海人誉为上海的守护神。
  天禄、辟邪大多是以权势的象征出现,形象是那么雄壮、威严。岁月沧桑,作为主人的帝王将相已化为泥土,唯作为衬托的石雕瑞兽融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光彩依然,由可畏而可爱。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记录了黄庶一首名为《怪石》的诗,诗中将天禄、辟邪描写成一对历经沧桑偎昵于青苔的伴侣:
  “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昵莓苔。
  钩帘坐对心语口,曾见汉家池馆来。”
  近代文学巨匠老舍在《新诗》中将天禄、辟邪描写成悠闲赏景的主人:
  “一半儿香花一半儿瓜
  一座茅亭供游人闲话
  汉代的天禄辟邪卧在晴光
  静看着凌霄花儿在松枝倒挂
  青天绿树
  金黄的大
  有什么能美过这天然图画
  风静花香
  云闲寺雅
  令人颇想换上袈裟!
  青驼村处于今沂南县与兰山区和费县的交界之地,汉代属于琅琊阳都县。所属的一个自然村叫“西城子”,传说为古国遗址。村西田野地下有大量秦汉文化堆积物,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文物工作者发掘考证结论为汉代墓葬,墓系石砌,有画像石刻“三鱼同头”。称为“石驼”的一对石雕兽,即离此墓不远。根据其塑造的形体看,头上无角,似不是天禄,应是辟邪。汉代天禄与辟邪虽然还未分使用级别,但这个地方显然不会是帝王的陵墓,那么“石驼”就极有可能是王侯或大臣墓前的神兽。所谓的“城子”也应该和这位王侯或大臣有关。至于是什么人,待于有志者考证。
  (李遵刚)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疃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阳都风物》一书,主要辑录了沂南县的山川、古迹、历代英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及相关的古诗文。目的是通过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沂南、热爱沂南、宣传沂南。 本书在组稿、审稿、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育干部李庆余等一批有志于沂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为收集资料,不辞辛苦,默默劳作。退休史志工作者张建国,在审读中作了部分史料的复核工作,使作者的表述更加准确。原县政协常委、退休教师尹继林,不仅从行文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校、润色,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不少赞美山川、思吊抒怀的诗词,以作补白,使本辑文史资料更加富有文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遵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慎
相关人物
青驼镇
相关地名
石驼
相关作品
怪石
相关作品
新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