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都封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67
颗粒名称: 阳都封爵
分类号: K928.6
页数: 6
页码: 204-209
摘要: 阳都不仅是县一级的行政治所,还曾成为州的治所之地,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据《十六国春秋》记载,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段龛据青州,置徐州于阳都。十二年,徐州刺史荀羡攻阳都,克之。”《资治通鉴》还记载,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二月,“龛所署徐州剌史阳都公王腾举众降,恪(注:即慕容恪)命腾以故职还屯阳都。”段龛是鲜卑族人,东晋永和六年 (350年)秋七月,段龛据广固(今青州一带),自称齐王,次年二月,段龛以青州降东晋,晋以段为镇北将军,封齐公。段龛署阳都公王腾为徐州剌史,并将州治移于阳都,大约就在这个时候。
关键词: 古阳都城 阳都封爵 历史考证

内容

古阳都城,东临沂河,北去五里是汶河与沂河的交汇处,往南十余里则是蒙河入沂的河口。汉代,处于莒鲁通道上,交通便捷,土肥水美,物产丰富,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城邑。《沂水县志•舆地篇》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二月东巡狩,三月耕于下邳,进幸阳都。” 《后汉书》对此记载比较详细:显宗孝明皇帝刘庄“十五年(公元72年)春二月庚子,东巡狩。辛丑,幸偃师……癸亥,帝耕于下邳。三月,征琅琊王京会良成,征东平王苍会阳都,又征广陵侯及其三弟会鲁……夏四月庚子,车驾还宫。”刘庄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公元57年即位,在位19年,死于公元75年,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东平王苍,即东平王刘苍,是汉光武帝的儿子。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封皇子刘苍为东平公,不久进爵为王,东平置为王国,建都无盐。
  汉实行分封制。汉初刘邦封文武功臣一百四十三人为侯,将部分郡作诸王的封国(即王国),将一些县作为侯的封地(即侯国)。侯国民事由朝廷派官员管理,侯只是征用租税。曹魏建国后,定诸侯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及省侯、乡侯(都乡侯)、亭侯(都亭侯)、关内侯共九等,乡、亭以下的封爵大都是没有食邑的虚爵。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阳都既是县又是侯国。爵位封在阳严的有:
  丁复。西汉禹年人,随高祖刘邦举兵于薛,后助高祖平定三秦,就项羽将龙且于彭城。汉朝建立伊始,丁复因无显赫的战功不在封侯之列。但他曾有俘虏塞王之功,而且日后章邯也是由其部下朱轸所擒获。所以,汉高祖刘邦即位第六年,丁复以大司马之职封阳都侯,受封七千八百户。(见《汉旳》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丁安城。丁复之子,文帝刘恒十年(前170年)时,嗣封阳都侯。
  张贺、张彭祖。张贺,西汉大臣,曾任掖廷令。刘询眼有疾时,张贺曾辅导他研修文学经术。刘询即位史称汉宣帝,这时张贺以及他的儿子都已死了,宣帝刘询念及此,诏书曰:“朕微眇时,故掖庭令张贺辅导朕躬,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厥功茂焉。诗云:'无言不讎,无德不报'。其封贺弟子侍中关内侯彭祖为阳都侯,赐贺谥曰阳都哀侯。”张彭祖是张贺的养子,受封七千六百户。(见《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第二十九)
  伏湛。字惠公,西汉琅琊东武(今沂水县)人。西汉成帝时为博士弟子,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东汉初立时被征为尚书,为安定东汉初年的社会秩序作过贡献。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年(27年)以大司徒之职封阳都侯。(见《后汉书》卷二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刘番。东汉明帝刘庄的孙子、陈王刘羡的儿子。章和二年(88年),刘羡受遗诏改封为陈王。史称刘羡博通经书,为人庄重有威严,为汉章帝敬重。刘羡在位37年去世,谥为陈敬王。他生有8个儿子,皆封爵。其中刘番封阳都乡侯。
  刘邈。刘邈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六代孙,第六代琅琊王刘容的弟弟。汉光武帝刘秀最小的儿子刘京于建武十五(39年)年受封为琅琊公,二年后进爵为琅琊王,先期留居京城,直至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方正式到琅琊就国,初都莒(今山东莒县),后迁都开阳(今山东临沂县北)。刘京传位儿子刘宇,刘宇传子刘寿,刘寿传子刘尊,刘尊传子刘据,刘据传子刘容。刘邈即刘容的弟弟。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邈以九江太守之职封阳都侯。(见《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之子,三国东吴大臣。任丹阳太守时,以政绩显著,升任威北将军,封都乡侯。252年,因在东兴湖大败曹军,进封为阳都侯(见《三国志》)。
  曹操的岳母周氏。曹操王后卞氏,琅琊开阳人,东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十二月生于齐郡白亭,本倡家。二十岁时,被曹操在家乡谯城纳为妾,181年生子曹丕,汉献帝刘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为王后。太和四年(230年)春,曹丕的儿子明帝曹叡追谥:卞氏的祖父卞广为开阳恭侯,卞氏的父亲卞远为敬侯,卞氏的母亲周氏为阳都君,皆赠印绶。(见《三国志•后妃传》)
  曹竦。曹操的孙子,曹铄的继子。曹铄早薨,正元二年(255年)以乐陵王曹茂之子阳都乡公曹竦继铄后。
  王腾。东晋穆帝司马聃(345一356)时,曾被东晋镇北将军段龛署为徐州刺史,封阳都公。永和十一年 (355年),燕王慕容俊自称为帝,段龛致书慕容俊指责其称帝之非,慕容俊遂发兵攻伐据广固称齐王的段龛(今青州益都镇)。永和十二年(356年),王腾举众投降慕容俊的部将慕容恪,慕容恪命腾以故职还屯阳都。段龛派人向东晋求援,东晋派徐州刺史荀羡前往解围。荀羡行至琅琊,畏惧燕军不进。恰逢王腾带军攻打鄄城(今山东鄄城东北旧城集),荀羡遂进攻阳都,斩王腾。(见《资治通鉴》卷第一百晋纪二十二)
  贾秀。北朝魏时人,历任中书博士,迁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扬烈将军,文成帝拓跋濬时(452一465年)赐爵阳都男。献文帝拓跋弘(466一471年)即位,以秀东宫旧臣,进爵阳都子,加振威将军。(见《魏书》列传第二十一)
  另有一些史料,从中也可看到阳都的地位和影响。
  永嘉年间,琅琊国人随琅琊王司马睿过江千余户,为稳定人心。在江南设立了侨郡和侨县。乔县中有阳都县,与即丘、临沂、费县等乔县并列。既然设阳都县,肯定南迁的百族中有阳都县的望族,其中,诸葛氏家族207应该是设立阳都县的决定性因素。临沂县是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分江乘地立”,此后,阳都、费、即丘“三县,并割临沂及建康为土”。南朝元嘉八年(431年),省即丘并入阳都,孝武大明五年(461年),省阳都并入临沂。若从咸康元年稍后算起,至孝武大明五年,乔县阳都大约存在了130年左右。(见《宋书》志第二十五州郡一)
  阳都不仅是县一级的行政治所,还曾成为州的治所之地,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据《十六国春秋》记载,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段龛据青州,置徐州于阳都。十二年,徐州刺史荀羡攻阳都,克之。”《资治通鉴》还记载,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二月,“龛所署徐州剌史阳都公王腾举众降,恪(注:即慕容恪)命腾以故职还屯阳都。”段龛是鲜卑族人,东晋永和六年 (350年)秋七月,段龛据广固(今青州一带),自称齐王,次年二月,段龛以青州降东晋,晋以段为镇北将军,封齐公。段龛署阳都公王腾为徐州剌史,并将州治移于阳都,大约就在这个时候。
  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东吴析雩都县东北陂阳乡新置阳都县,这便是江西省宁都县的初始名称。至西晋太康元年,以安宁之意,改名宁都县(见《宁都直隶州志》)。嘉禾年间(232一238年)正是孙权称帝后,诸葛瑾被任命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期间。这时,诸葛瑾已成为深受孙权信赖、吴国屈指可数的重要将领了。诸葛瑾是琅琊阳都人,曹魏所辖的阳都县还存在,这一点孙权不会不知道。既然知道,又将新析置县名以阳都县,就不能仅是巧合了。
  另外,上世纪二十年代,近代著名革命家张太雷将新生的儿子取名阳都,是否也寓有“望子成龙”之意?
  (李遵刚)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疃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阳都风物》一书,主要辑录了沂南县的山川、古迹、历代英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及相关的古诗文。目的是通过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沂南、热爱沂南、宣传沂南。 本书在组稿、审稿、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育干部李庆余等一批有志于沂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为收集资料,不辞辛苦,默默劳作。退休史志工作者张建国,在审读中作了部分史料的复核工作,使作者的表述更加准确。原县政协常委、退休教师尹继林,不仅从行文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校、润色,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不少赞美山川、思吊抒怀的诗词,以作补白,使本辑文史资料更加富有文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遵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庄
相关人物
刘苍
相关人物
丁复
相关人物
丁安城
相关人物
张贺
相关人物
张彭祖
相关人物
伏湛
相关人物
刘番
相关人物
刘羡
相关人物
刘邈
相关人物
刘京
相关人物
曹竦
相关人物
王腾
相关人物
贾秀
相关人物
段龛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