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嵩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52
颗粒名称: 曹嵩冢
分类号: K878.8
页数: 2
页码: 103-104
摘要: 在阳都故城西一里许,有一地名叫“乱墩子”。其中,有一大型古墓,这便是千百年世传中的曹操父亲曹嵩的墓地“曹嵩冢”。
关键词: 曹嵩冢 陵墓

内容

在阳都故城西一里许,有一地名叫“乱墩子”。其中,有一大型古墓,这便是千百年世传中的曹操父亲曹嵩的墓地“曹嵩冢”。
  曹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他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其父曹嵩是东汉朝廷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先为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中平五年(188),货贿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位至太尉。次年罢。曹操起兵时,不肯相随,避难琅琊。曹操任过顿兵县令后升朝廷议郎。黄巾起义时他任骑督尉,大肆镇压农民起义军,后升为济南相及东郡太守等职。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据兖州。初平四年(193),操命泰山郡守应劭带兵到琅琊去接父亲曹嵩来兖州居住,并请徐州刺史陶谦帮忙。陶谦派督尉张闿(此人曾干过绿林军)护送。因曹嵩富有万贯家财,车辆甚多,招摇过市,这时引起了张闿半道杀人劫财的念头。当护送到泰山郡境华县(在今沂南青驼)、费县之间,将曹嵩、曹德及其家人全部杀掉,押财物车辆到淮南投奔袁术部下。应劭率人前来迎接曹嵩时,已是全家被杀,财物一空。应劭自知不好向曹操交待,便弃官逃命,投奔袁绍去了。曹操得知父亲及全家被杀的消息,赶赴现场,匆匆忙忙收拾全家尸体就地举办了丧事。《太平寰宇记》23卷《沂州•沂水条》云:“曹嵩冢墓在县南一百二十五里。”《三国志•魏书》曰:“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琊,为陶谦所害。” 遂葬于此。此地正和志书记载与群言相符,即费县的东北,沂水县西南一百二十五里处,再南不远即临沂县境,今为沂南县制。据传:当时阳都县较安定,又是古城公坟地,且离华、费不远,曹嵩葬于此地是可信的。
  今曹嵩冢合作化时已被平掉种地。当地群众介绍:“听老人说曹嵩冢百多年前扒过,被临沂官府制止,旗杆石运到大汪家庄观音堂做了香炉,民国十七年被孙家黄瞳农民协会破除迷信,砸庙拉神时一砸两半,还有一大半在九道弯胡同碾底下当做稳石用了。曹嵩冢墓门朝西北,内有一块大影背,上面刻些古人,花面朝里,曾做过桥板。全墓三间都是用整石板加工修筑的,坟顶也刻有花纹,坟地下还有数块巨石未扒出来。”
  可喜的是,这块画像石墓碑现在重又找到。这是一块大型长方画像石刻,长1.5米,宽1米。上雕三层楼:一楼是一个精采的杂技场,正在表演杂技艺术;二楼上坐有一男一女,左边是男性,看穿着是一官员模样,右边是一位官娘,他们跟前有侍女在推背按摩和茶水伺候;三楼一群仕女在看杂技,左边有一通向二层的楼梯,活像现代楼梯,栏杆刻得非常精细,梯上一群小子在鱼贯而上。这块画像石的刀功、技艺和规模是不多见的。现在村里已保护起来,以备修复曹嵩冢时重新立在墓前供游人参观欣赏。
  (李彦修孙元吉)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疃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阳都风物》一书,主要辑录了沂南县的山川、古迹、历代英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及相关的古诗文。目的是通过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沂南、热爱沂南、宣传沂南。 本书在组稿、审稿、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育干部李庆余等一批有志于沂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为收集资料,不辞辛苦,默默劳作。退休史志工作者张建国,在审读中作了部分史料的复核工作,使作者的表述更加准确。原县政协常委、退休教师尹继林,不仅从行文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校、润色,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不少赞美山川、思吊抒怀的诗词,以作补白,使本辑文史资料更加富有文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彦修
责任者
孙元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曹嵩
相关人物
张闿
相关人物
应劭
相关人物
曹操
相关人物
阳都故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