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39
颗粒名称: 洪观寺
分类号: K878.6
页数: 2
页码: 59-60
摘要: 洪观寺,位于张庄镇石门亭村北、辉山脚下。该寺占地5亩,为古老四合院建筑,青砖灰瓦,规模宏大。内有佛爷殿、泰山奶奶殿、老爷殿、三关殿、准提殿(内供十八只手佛)、龙王殿、子存殿等。共有房屋18间,其中正后方佛爷殿较大,内有三尊佛像。
关键词: 洪观寺 石门亭村北

内容

洪观寺,位于张庄镇石门亭村北、辉山脚下。该寺占地5亩,为古老四合院建筑,青砖灰瓦,规模宏大。内有佛爷殿、泰山奶奶殿、老爷殿、三关殿、准提殿(内供十八只手佛)、龙王殿、子存殿等。共有房屋18间,其中正后方佛爷殿较大,内有三尊佛像。
  该寺内佛像毁于上世纪40年代,房屋拆于70年代。寺庙曾作过战时纺织厂、沂南县医院、粮所和村小学。
  据现场考察,现遗址为村民承包地。尚有站立和倒地碑各两通,主要是重修时捐资村庄、姓名碑,分别为清乾隆肆年(1739)、肆十肆年、伍拾玖年立,“流芳百世”、“万世永志”等字样清晰可辨。
  村西南桥下一石碑,尚存“□□二十四年十二月中元吉日立”,“旧有洪观寺,古刹也,坐山傍水,地称名胜”等字样。《沂南县民族宗教志》曾记载:“现遗址处有一残碑,记有’唐中宗年间重修’字样。据说,洪观寺曾二次大搬迁,首建在界湖镇辉峨村,后搬迁至张庄镇辉山顶,最后迁到辉山脚下,元至正二十八年 (1368)重修时立一石碑”。
  被毁遗物现存放在石门亭村学校内。主要有庙门脸石一块,总长1.4米,高0.4米,厚0.17米。上刻“洪观寺”三个粗犷刚劲的正楷大字,每字面积0.1平方米左右;右边有“大清同治四年四月”,左为“太平阁口立”等字样。西南教室前有两个雕龙缠绕的碑帽,一块高0.9米,宽0.6米,厚0.2米;另一块高0.78米,宽0.86米,厚0.26米;前面有“重修洪观寺记”,后面有 “宗派□□”等字样。
  庙内曾有1株银杏树、3株黄莲树,树荫占地约2亩左右。寺东汶河岸边尚存一株直径1.5米、高近10米的古柏,称“将军松”。据传说,此松为大唐开国元勋秦琼亲手所植。1998年8月,石门亭村党支部、村委会集资将其垒在直径5米的八角亭内予以保护。其前立“中国蓝”石碑一块(宽1.2米,髙0.5米),碑题是:“将军松”,碑文如下:
  “将军松,相传为唐朝开国元勋秦琼所植。四十年代八路军老四团经常聚于古松下召开军事会议,一九四五年中共沂南县委办公于石门亭时,洪观寺乃县委情报总站,情报人员常在此松下传送情报。发展旅游,保护文物,利于当代,功在千秋。特立此碑,以作纪念。”
  碑文为后辉山八旬老翁丁义陶书丹。如今村东汶河上已修筑了大桥,迎宾大道从寺前通过。
  (退休干部张德提供部分资料。张建国整理)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疃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阳都风物》一书,主要辑录了沂南县的山川、古迹、历代英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及相关的古诗文。目的是通过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沂南、热爱沂南、宣传沂南。 本书在组稿、审稿、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育干部李庆余等一批有志于沂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为收集资料,不辞辛苦,默默劳作。退休史志工作者张建国,在审读中作了部分史料的复核工作,使作者的表述更加准确。原县政协常委、退休教师尹继林,不仅从行文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校、润色,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不少赞美山川、思吊抒怀的诗词,以作补白,使本辑文史资料更加富有文采。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建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庄镇石门亭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