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画像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38
颗粒名称: 四面画像碑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1
页码: 54
摘要: 四面画像碑位于砖埠镇孙家黄疃村诸葛亮故里纪念馆内此碑为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遗物。此类型石碑今存世不多。据记载只有曲阜、泰安等地仍存,甚是珍贵。
关键词: 四面画像碑 孙家黄瞳村

内容

四面画像碑位于砖埠镇孙家黄瞳村诸葛亮故里纪念馆内,碑高116cm,宽500cm,厚24cm,顶部呈圆弧状,中上部有一圆穿,直径16cmo背面上部为双雀鸟共衔联珠,中部为一伏虎,下部有两马前蹄并提,马上两人作杂耍状。右侧面分上下两格,分刻两人,一人执戈,一人拥簪。左侧圍双龙盘头向上相交。正面上部立一凤鸟,中部两雀衔磁相迎,下一凤鸟展翅欲飞。
  此碑为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遗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尤重“孝悌”,选拔官吏推行“举孝廉”制度。社会上出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现象,厚葬之风随之兴起。达官贵族、地主豪绅死后,其子孙往往筑成大墓,墓内放置大型棺椁。为了安葬下棺方便,人们便利用石碑穿空以背棺下葬,将棺木缓缓放入墓穴中。开始石碑只为实用,用后移开。逐渐由实用发展为立于墓前,以作装饰。进一步变铭刻文字以纪墓主生平事迹及埋葬前后的事情,即演变为墓碑。
  此类型石碑今存世不多。据记载只有曲阜、泰安等地仍存,甚是珍贵。
  (赵学波)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疃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阳都风物》一书,主要辑录了沂南县的山川、古迹、历代英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及相关的古诗文。目的是通过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沂南、热爱沂南、宣传沂南。 本书在组稿、审稿、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育干部李庆余等一批有志于沂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为收集资料,不辞辛苦,默默劳作。退休史志工作者张建国,在审读中作了部分史料的复核工作,使作者的表述更加准确。原县政协常委、退休教师尹继林,不仅从行文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校、润色,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不少赞美山川、思吊抒怀的诗词,以作补白,使本辑文史资料更加富有文采。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学波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