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寨汉墓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35
颗粒名称: 北寨汉墓群
分类号: K878.8
页数: 5
页码: 45-49
摘要: 北寨汉墓群位于沂南县城西三公里的北寨村,为东汉时建造的墓葬。现已探明古墓六座,科学发掘三座。该墓群1977年12月被山东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北寨汉墓群 北寨村

内容

北寨汉墓群位于沂南县城西三公里的北寨村,为东汉时建造的墓葬。现已探明古墓六座,科学发掘三座。该墓群1977年12月被山东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号墓是大型汉画像石墓,1947年因群众取土发现,1954年3月由华东文物工作队和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共同科学发掘。此墓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画像雕刻精美,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现已发现的、保存较为完美的、为中外学者高度关注的一座汉画像石墓。
  此墓坐北向南,用280块预制石材筑成,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墓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由前、中、后三个主室及东三个侧室、西两个侧室组成,各室间有门相通。整个墓室的构筑是由地面、台子、支柱、墙壁、横额、中柱、过梁、横杭、抹角石、盖顶石等按先后顺序垒筑起来的,建筑技术相当进步。
  墓门高2.74米,由门楣、横额和东、西、中三个立柱组成。门的横额和立柱上均刻有画像。三根门柱上分别刻有伏羲、女蝎、东王公、西王母以及羽人、玉兔捣药等祥瑞图像。门楣横额部分则表现出一战争场面:画面中心一桥,桥上和桥右有大批手执刀、盾、矛、斧的汉朝步、骑兵和一辆辂车由右向左行进;左边有执刀、盾、弩箭的胡骑、胡卒翻越重叠山峦右向而来。双方正在桥头展开激战。桥下有划船者和捕鱼者,表示桥下有水流。
  前室面阔两间,进深两间,从地面到墓顶高2.8米,室中有八角形擎天石柱。顶部是用石条构成几个方形重叠而上的抹角结构藻井,既美观又大方。前室画像内容不少,但主题是祭祀,主要表现了墓主人死后的哀荣,分布于东、南、西三壁横额上。肃穆虔诚的致祭者或躬立、或跪伏于地”足见墓主人的官位之高。前室四壁、北壁上横额及八角擎天柱上,则刻有大傩驱鬼、伐鼓、拥彗和神灵祥瑞图像。
  中室高3.12米,面阔两间,进深两间,亦有八角形擎天柱。柱上散斗距离较短,没有蜀柱,拱的两旁则有了两个倒卸的半身龙。过梁、散斗、拱和双龙由整块石料雕成。顶部为叠涩而成的藻井,形如方椎,由梯级构成。所用石块楣互用镖樺结合,结构谨严。中室画像内容更为丰富,有车马出行、丰收宴享、乐舞百戏等,主要表现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富足逸乐的生活。刻画于中室东壁上横额上的乐舞百戏图,具体反映了汉代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囊括音乐、舞蹈、杂技等。从左至右,依次刻画有飞剑跳丸、七盘舞、戴竿之戏、伐鼓、撞钟、击磬、吹奏、龙戏、豹戏、鱼戏、雀戏、绳技、马戏等。南壁上横额东段画像,描述的则是一丰收景象,有装粮、杀猪、椎牛、剥羊、滤酒、烧灶、洗菜等场景,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富足生活。北壁、西壁及南壁西段上横额画像是车兵出行图。车马队伍浩浩荡荡,前呼后应,显示出主人的高贵身份。中室的四壁,刻有苍颉造字、卫姬请罪、尧舜禅让、荆轲刺秦王、孔子见老子等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并有榜题“苍颉、齐桓公、卫姬、苏武”等12处28个汉字,这些画像生动细腻,令人惊叹。
  后室由一个斗拱分隔成两间,仅有一个侧室,很显然是一带便池的厕所。后室斗拱的式样同中室一样,梁拱也是由整石雕成。拱以下没有柱和础,只是一个反转的榜斗,兼斗、柱、础三者的功用。藻井盖上雕刻有施以彩绘的八瓣花纹和菱形格纹图案。分布于后室隔墙上的图像,主要描写了墓主人的闺房内生活,有侍女持奁图、仆人洗涤图等。
  此墓早年被盗,仅存有少量残破的陶器和铜離。墓主何人,有论者无定论。
  二号墓是1994年挖掘的东汉晚期较大的砖石墓。位置在一号墓的南面偏东方向,两墓相距20米。墓葬布局与一号墓基本相同,也是由墓道、墓门和前、中、后主室及东三侧室、西两侧室组成。除墓门和前、中室的四壁、西两侧室的隔墙使用石材外,均为青砖作材料。各室有门相通,室顶起券。室外南北长9.1米,东西宽8.52米。此墓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陶器、石器、铜器等80余件,另有铁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迹。陶器有鼎、盘、壶、盆、盒、盘、碗、案、耳杯、井、勺、猪厩、狗、鸡、鸭等;石器有五龙戏珠三足砚、滑石猪、黛板等;铜器有女俑、泡钉、“五铢”钱、“大泉五十”钱、“贷泉”钱以及银环、铁刀等。
  此墓早期多次被盗,墓主何人无考。
  三号墓,位于一号墓西南,相距12米,1970年群众修建房屋时发现未动,保护至今。
  四号墓为小型砖石墓,位于一号墓西南100米处。1994年10月村民挖地窖时发现,由沂南县文物管理所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出土铁刀、金环、陶仓、陶盆、陶案等各类文物50余件。清理后封土保护。
  五号墓和六号墓分别分布于二号墓正南和东南方向,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1994年勘探发现,未发掘。
  综合地形、地貌和钻探,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专家分析,除以上六座墓外,北寨村地下还分布有其他墓葬。
  北寨汉墓群岀土文物虽然不是很多,但不乏文物珍品,特别是二号墓出土的五龙戏珠三足砚和铜女俑,弥足珍贵。砚为石灰石质,圆形,子母口,由砚身和盖组成。砚身圜底,饰三熊足。砚首线刻莲瓣纹和旋涡纹,其中部凿刻一椭圆形墨池。砚堂平滑,子口平宜沿。砚外缘及子口上缘线刻莲瓣纹。砚盖呈圆弧形,中心突起成圆柱状,其上刻“五铢”钱,组成一幅五龙戏铢的图案。盖周边及外缘刻勾连云纹。直径19.7厘米,通高7.4厘米。铜女俑裸体,发后梳,似围巾帻。高大鼻,阔嘴,身细长,扁胸,凸腹露脐,宽臀,双臂微曲下垂,手指并拢,手心外向,略屈膝,跣足。高8.4厘米,肩宽3.7厘米。
  为加强北寨汉墓群这一重要历史遗迹的保护管理,1994年,沂南县报经上级批准,专门修建了沂南汉墓博物馆。1996年开馆以来,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万人次。这里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展现祖国优秀史迹的重要窗口。
  (呂宜乐)
  人文奧妙沸今天
  仙姑西侧汶水畔,
  尘封墓历一亮点。
  建筑宏伟世鲜有,
  梁柱角甬皆领先。
  画像刻石比典籍,
  凹凸动静工熟娴。
  墓家夙愿作长慰,
  人文奧妙沸今天。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疃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阳都风物》一书,主要辑录了沂南县的山川、古迹、历代英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及相关的古诗文。目的是通过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沂南、热爱沂南、宣传沂南。 本书在组稿、审稿、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育干部李庆余等一批有志于沂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为收集资料,不辞辛苦,默默劳作。退休史志工作者张建国,在审读中作了部分史料的复核工作,使作者的表述更加准确。原县政协常委、退休教师尹继林,不仅从行文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校、润色,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不少赞美山川、思吊抒怀的诗词,以作补白,使本辑文史资料更加富有文采。

阅读

相关人物

吕宜乐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