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开始起步时,谁能站稳脚跟、健步拼搏、以至坚持到底,谁就是一个时代的强人,谁就是一个生命赛场上的佼佼者。进而言之,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孰胜孰负、孰存孰汰,更是摆在每个搏击者面前的严峻考验。金口镇“青岛汽车配件八厂”的发展史就是鲜明的一例。
三盘洪炉创业
即墨市金口镇莱(阳)青(岛)公路南侧的鸠山,名曰为山,实则为一小丘陵。昔日此处荒无人迹,草木丛生,因成群的斑鸠在此繁衍栖息而得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金口公社在此办起了养猪场,建有饲料室6间。1960年因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紧张时,养猪场倒闭。继而又在猪场后面建起20间平房,作为全公社浮肿病人的疗养院。生活好转后,疗养院停办,此地便闲置荒废。
1967年,金口公社决定,利用鸠山原闲置荒废的20多间旧房创建“金口公社修配厂”。原从青岛派下来“保粮”的公社干部李东风,系青岛某工厂的一名管理干部,对企业管理有一套经验,创办修配厂的重任便指令性的落在了他的肩上。于是,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李东风走马上任了。没有工人,他就走村串户搜罗了全社的能工巧匠不足30人,放下锄头,拿起锤头,上山建厂。缺乏技术,他说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懂技术的,不懂可以在干中学。没有设备,他说可以先上马后备鞍,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就这样,他于冬春之交的3月18日帶领二三十条庄户汉子上山了。根据农村的需求和当时的技术条件,他们开始设立了三盘小洪炉,锻打一些简单的零部件,并同时设置了黑条加工、木工、车铺等民用小项目,整个固定资产不足3000元。李东风,这个工人出身的乡村干部,则不畏艰难,不计得失,不负众望,一心铺在鸠山上,起早贪黑,身体力行,手把手地传帮带。他时刻教育工人:要立足小家底,放眼大事业,只要心齐志坚,就一定能够干出个大名堂来。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拼搏六年后的修配厂规模不断扩大,家底也不断丰厚。1973年,该厂建造了长36米、宽10米的12间铸造车间,开始生产可锻铸铁,于是改“金口公社修配厂”为“金口玛钢厂”。主要生产汽车配件和农机件,年产量近50吨。1975年年产值达到37.4万元,实现利润&71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政策给农村乡镇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金口玛钢厂”的翅膀也在乘风跃跃欲试。1984年,该厂被命名为“青岛汽车配件八厂”,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厂正式跨入了更高档次的企业序列。.同年,该厂又投资70万元建造了1600平方米的铸造车间,配有3吨/小时的冲天炼铁炉一座。是年,完成产值147.01万元,实现利润38.59万元。“青岛汽车配件八厂”已经展翅了。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青岛汽车配件八厂”的发展步子也迈得越来越大。现在,该厂的占地面积为37,12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8,225平方米。拥有8个生产车间,9个科室,在厂职工近600人,固定资产达800万元,各种机械设备200余台,玛铁、球铁、灰铁等年生产能力3000吨以上,成为一个具有铸造、锻造、冲压、钾焊、机械加工等综合生产能力的中级规模机械加工厂。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40万元,销售收入1260万元,实现利税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26%和25%。而今,当年的荒芜鸠山已旧貌换新颜,鳞次栉比的高大楼房已代替了当年的简易平房;宏伟的冲天炼铁炉已代替了当年的三盘小淤炉;绿树成荫的厂区已覆盖了当年草木丛生的山丘荒野;一个颇具规模的乡镇工业园区牢固地屹立在店集河畔、鸠山脚下。
四本“真经”起家
青岛汽车配件八厂在几十年的企业经营由,有挫折,有成功,有教训,有经验。他们在这些挫折和教训、成功和经验中,得出了一个结论:要想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始终念好四本“真经”。多年来,他们也就是靠这四本“真经”起家的。
一是丰富人才岸,念好智力投入经。他们认识到,办厂要靠科学知识,而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只靠这帮庄稼汉纯朴的热情是不行的。要想使企业有前途、有后劲,必须首先加大智力投入,不惜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花本钱。在智力投入中,他们始终坚持“全面普及、鼓励自学、专业培养、重用人才”的原则,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及时地选拔重点对象分期分批地送往省、市专业技术单位培训;几年来,有20多名青年职工在即墨电视大学、青岛机械工业学院、昆明工学院等高等学校学习深造,现已毕业回厂,充当了技术骨干。再是请专家来厂任教,自1992年,该厂从青岛聘请了四名工程师莅厂任教,全厂职工每周轮流授课两课时,学习铸造、机械等八门课程,职工培训率达100%,平均每年向智力投资达6万余元。从而使全厂职工技术素质普遍提高,科技力量日臻雄厚。现在岗职工平均技术水平达到四级工标准,已培养出工程师18名,助理工程师22名,技术员30余名。同时,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职工也相继提拔到了领导岗位上。智力的投入,人才的造就,为该厂的经济腾飞增添了充足的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严把质量关,念好以质取胜经。“以质量求生存”是青岛汽车配件八厂的一贯宗旨。“次品不出门,出门是丢人”,既是八厂人整天念叨的口头禅,也是八厂人牢牢遵循的生意经。
“材料入厂关”是该厂的第一道关卡。凡是进入该厂的原材料、辅助财料及外协配件,一律经验收室严格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结算,否则一律退货,有效地控制了劣质材料入厂。“生产加工关”是该厂的第二道关卡。从毛坯浇铸到产品加工,每道工序都由车间班组层层把关,责任分明一丝不苟。“产品出厂关”是该厂第三道关卡。凡是产品入库、出厂,一律由质检科发放“通行证",如不合格,立即返退生产车间追究责任。由此三关过后,产品亠等品率达到96.8%以上,出厂合格率均达100%。
质量赢得了信誉,赢得了客户,该厂生产的汽车配件畅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向青岛汽车制造厂提供的配件几年来一直免验;青岛散热器公司、柳州特种汽车厂、中国一汽集团总公司等一直是该厂长年供货的厂家。该厂生产的火车玛钢配件均达部优标准,销往全国十多个铁路局、段。1994年,该厂生产的代号为QJC的产品,被铁道部车辆局物资总公司定为机车车辆二项配件定点厂。自1991年始,20余种玛钢产品销往美国,1995年又与美国罗利郡诺卡公司签订合同,为其提供铁路用软管器产品。三是扩大品种,念好以全求利经。该厂原来只有一座化铁炉和一个铸造车间,规模小,产量低,品种单一,致使长期摆脱不了低谷困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随时都有被挤垮的可能。面对这种境况,厂内“一班人" 决心下大气力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抓住机遇,扩大品种,将产品品种尽快地由单一化向系列化转变,进而由低档向中、高档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自1987年以来,该厂先后与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青岛水箱厂、热工仪表厂“联姻",在缺乏设备、厂房、资金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356万元,新上了火车配件、水箱件、热工仪表件生产1992年,又投资240万元,新上了汽车传动轴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支,年增产值620余万元。1993年,在瞄准国际市场,奔大目标,上大规模,创大效益的思想指导下,该厂生产的玛铁手轮、防护罩产品亦打入了国际市场。第一批15万美元的产品经国家机械总公司转销到美国,赢得用户好评,仅此一项新产品,即可为国家创汇30万美元。目前,该厂生产的产品已由原来的两大系列123个品种,发展到八大系列870多个品种,其经济效益亦随之大幅度提高。
四是优化管理,念好深化改革经。青岛汽车配件八厂真正的振兴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这期间,厂内一班人紧紧抓住深化改革这一有利契机,针对该厂存在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和大锅饭大家吃的制约企业发展的种种弊端,深刻反思,积极探索。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改革是治厂之道兴厂之策,只有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管理,才是推动企业振兴的根本岀路。
1988年,该厂在企业整顿中,首先从人事管理入手,大胆地出台了人员优化组合的方案。根据实际需要,从科室到班组本着需者增多者裁、能者留劣者汰的原则“消肿”''输血"、任贤选能,并采取将点兵、兵择将的方法,自由结合,使原有的462人精减到342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厂长、车间主任、班组长层层责任制、目标奖惩责任制和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了人事竞争聘任上岗和用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及分配上的岗位效益机制,从而克服了人浮于事和吃大锅饭的不合理现象,使企业焕发了内在的生机和活力。
在财务管理方面,本着从实际出发、精打细算和科学理财的原则,改革了过去各种不合理的收支制度,从而大大降低了非生产性开支,并加快了资金周转率,使其由改革前的192天缩短到改革后的118天,对整个企业的生产运转注入了更大活力。同时,在生产、销售、车辆管理诸方面,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全面改革,为企业的出路带来了生机,增加了效益。
五任厂长治厂
一个企业的兴衰,在于是否有一班好的当家人。青岛汽车配件八厂只所以能够风风雨雨30年,从艰苦创业到发展腾飞,以致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前后有一班敢打能拼、运筹帷幄的帶头人。该厂自建厂创业至今,共历任了五任厂长。他们尽管有性格各异,专长有别,时代不同之分,但其共同特点都是满腔热血、全身投入、一心扑在创业兴厂上。
首任厂长李东风,受任于1967年,离职于1979年,历时达13年之久。在这风风雨雨的13个春秋中,他讲求效益,更着眼于发展, 致力创业,更注重育人,后几任的厂长中,大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优秀人才。万事开头难,李东风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青岛汽车配件八厂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任厂长初永林,受任于1980年,离职于1981年。此时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改革开放之际、新老政策交替之初,厂里的各项工作百废待兴,面临择路兴业阶段。
第三任厂长房令安,受任于1982年,离职于1985年。这阶段他面对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趋势,结合本厂的现实状况,解放思想,敢想敢干,以较大的气魄和决心广开门路,聚集财源,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增添了生产设备,经济效益随之上升。
第四任厂长李志永,受任于1985年,离职于1987年。该同志是1972年入厂的老工人,历任工人、生产副厂长等职,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管理经验。他积极支持和推行联产承包制,在任期间,经济效益不断上升。现任厂长于宗胜,于1975年入厂当工人,先后担任过车间主任、厂长助理,1987年任厂长兼党支部书记。他虚心好学,刻苦上进。自担任领导工作后,他深知领导在企业中的地位,更懂得知识对领导的重要。他在繁忙的企业领导岗位上,攻读了北京经济函授大学现代经济管理专业,并先后自学了《政治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概况》、《经济法规》、《市场经济学》及《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等十几门企业管理专业知识。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带领全厂职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发展、搏潮头,使企业年年都有新起色。
于宗胜始终坚守一个信条:即治厂先治人,治人先律己。他廉洁奉公,一派正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感。他始终坚持以“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治厂原则来教育职工,使全厂上下具有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于宗胜治厂有方,政绩突出,先后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青年企业家"、“优秀乡镇企业家”、“青岛市劳动模范",并荣获山东省总工会授予的“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该厂曾被青岛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标兵单位”,1990年被评为省系统级先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