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士之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176
颗粒名称: 刘道士之死
分类号: K825.2
页数: 7
页码: 165-171
摘要: 即墨市温泉镇西皋虞村北三里处的汉墓群中,曾有一座占地约七市亩的庙宇。该庙宇因供奉的是西汉名臣王吉、王骏、王崇祖孙三人,故称“王公祠”。当年,祠内住有师徒二道士,道长姓于,徒弟姓刘。刘道士,名瀛洲,道号玉寰,俗家是文登县院西村人。他生母早亡,由祖母抚养成人,自幼读塾书多年,颇有文才。后因其父续弦,继母对其不能相容,他便离家出走到烟台学做生意,自立字号“万兴栈”。刘道士在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下修行度日,倒也算得上悠闲自在。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刘道士

内容

即墨市温泉镇西皋虞村北三里处的汉墓群中,曾有一座占地约七市亩的庙宇。该庙宇因供奉的是西汉名臣王吉、王骏、王崇祖孙三人,故称“王公祠”。当年,祠内住有师徒二道士,道长姓于,徒弟姓刘。
  刘道士,名瀛洲,道号玉寰,俗家是文登县院西村人。他生母早亡,由祖母抚养成人,自幼读塾书多年,颇有文才。后因其父续弦,继母对其不能相容,他便离家出走到烟台学做生意,自立字号“万兴栈”。谁知经营不几年,便生意萧条,继而倒闭,继母更是趁机刁难咎其责任。在这万般无奈之际,瀛洲突然想起幼年时祖母曾给他算过命,算命先生说他是“和尚道士命”。于是,刘瀛洲便横下一条心干脆“认命",遂于民国四年(1915年)弃妻舍子只身来到崂山凝真观,一心想出家当道士。当时,鳌山卫有个冯老道,他早知皋虞“王公祠"的于道士急于收个徒弟,以继承其衣钵,便将刘瀛洲介绍到“王公祠”,拜于道长为师。于是,这个已有三个儿子的刘瀛洲便脱离了红尘,遁入了空门,出家当了道士。这于道长名太举,俗家系崂山泉岭村。几年后,他将“诵经”、“修道”等道家规章传授给了徒弟,便回到了崂山太清宫修身养性。从此,刘道士就成了 “王公祠"的主持。
  “王公祠”,东临钱崮山,西靠笔架山,北依庙崮山,东南面紫金山,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宜人,景色秀丽。且祠内原有田产160多亩土地,均有佃户、雇工耕种。刘道士在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下修行度日,倒也算得上悠闲自在。正如他在祠内庙门上撰写的一副对联:䨺=云中神仙府,䨺屾山里道士家。
  刘道士其人,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善于结交,且不拘泥于清规戒律。他的寝室内贴有许多自勉、自嘲的词句,如“ー个木鱼,ー部经书ー人诵;半路出家,半个道士半瓶醋”、“英雄好汉难免无常二字;荣华富贵犹如春梦一场过去的“清居道”都是吃斋戒的,刘道士却不讲究。他常风趣地说:“出家人,有的修口不修心,我是修心不修口。有气的我不吃风匣,有腿的我不吃板凳,天上飞的我不吃风筝,水里游的我不吃轮船”。他始终遵循着“朋友千个少,仇家ー个多”和“怨家宜解不宜结"的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广交社会人士,尊卑ー视同仁。上至国民党的历任县长,下到邻村的平民百姓,他都能以诚相交以礼相待,就是对祠内的雇工、佣人也从不苛刻。他在“王公祠”主持三十年,为乡邻做了不少好事:国民党抓了人去,他出面保释;邻里打架斗殴,他出面和解;村与村之间为庙产发生纠纷,他出面调停;群众有困难,他解囊相助。有一次,国民党游击队孙殿宾部从青岛搞到了ー马车白布。行至西皋虞村前时,该村村民孙立布、张可启因生活所迫而上前拦劫,当即被孙部抓获。二人被吊打后,孙殿宾决定将其枪毙。村里出保无效,便求到了刘道士。刘道士立即来到“司令部”,对孙殿宾说:“孙司令,他二人家里都有老小,你就开开恩吧,叫他俩受点皮肉之苦倒可以,可千万不能杀他们!”孙殿宾仍不答应。无奈,刘道士便长跪不起,苦苦哀求说:''孙司令,我是出家人,无牵无挂,你若不开恩,那我就替他俩死吧”。在他的感召下,孙殿宾只好将二人释放。
  刘道士素以“仁慈"为本,“宽宏”为先。祠内无事,他便教雇工佣人们读书识字打算盘。他常劝导说:“学了用不着,强似用着没处学”。当年在祠中干活的吕锡河、史世佑、刘德友等人,都跟他学了不少字,并学会了记帐、打算盘。有一次,雇工赵某在祠内偷钱被刘道士发现,他便诚意地对赵说:“没有钱花你就张口要,来偷我,这就见外了”。西皋虞村两个人到祠内地里偷地瓜,刘道士见了没吭一声,只当没看见。有人问他:他们偷祠里的地瓜,你怎么见了不管?他却说:“万事好当,一饥难忍。他家没有吃的才来偷地瓜充饥,此事不要张扬”。一句说话说得众人心悦诚服。在四村八疃的群众中,都说他是个有德行的道长。
  当时皋虞有一个叫林金廷的拳师,是刘道士的同乡。一次,林拳师回家将刘道士的住址告诉了刘的家人。不几日,刘道士的四弟和儿子便从文登找上门来,要求他还俗回家。刘道士对弟弟和儿子说:“我既岀家,已是无家,不能再回去了”。其弟和儿子双双跪在他面前,苦苦哀求。无奈,刘道士便扶起弟弟拉起儿子,答应回家探望。
  1945年春,刘道士在老家住了段时间后又回到了“王公祠这年夏天,我八路军部分便衣武装为袭击国民党二区区公所,在“王公祠”里埋伏了ー夜,完成任务后速速撤走。农历七月初的一天,国民党即墨县县长褚华林、二区区长冯连生、战地工作队队长张仁俊等人在鳌山卫开会。在会后的麻将桌上,冯连生对褚华林说:“王公祠的刘道士回了一趟文登老家,他的老家是八路的老窝。回来不久,八路就到了王公祠,并袭击了我区公所,我看这老道很可能投靠了八路。咱们的情况他知道的不少,对我们太不利了”。褚华林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那就宰了他算了”。于是,七月初六日'夜间,张仁俊便派遣宫克珏、赵玉勤二人潜入“王公祠”,将刘道士抓了起来,拉到“王公祠”西北隅将其枪杀,是年六十岁。
  悲哉!这个行善大半生、出家三十年,可谓 “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刘道士,最终却惨死于国民党的枪下。

知识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七辑

《即墨文史资料第七辑》

本书收录的文章包括:大革命前后的蓝志政、天井山下的播火人、惩恶锄奸记、我的一家、忆第一次攻克即墨城的几个片断、巾帼英杰王秀珍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德友
责任者
孙泉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道士
相关人物
孙立布
相关人物
张可启
相关人物
冯连生
相关人物
张仁俊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