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等入海之去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150
颗粒名称: 徐福等入海之去向
分类号: K207
页数: 6
页码: 250-255
摘要: 在我国和日本,有人认为徐福到日本只是传说,缺乏根据,致使徐福等的入海去向,一直为未解之谜。针对这难解之谜,我国学者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发表了很多新见解,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但是,两种不同的意见依然存在,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本文拟就已有资料,结合海洋环境条件,来论述徐福等出航后之去向,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关键词: 徐福 入海去向 历史考证

内容

提起徐福,就必然使我们联想到我国古代的航海事业,又自然地联系到中曰交往。不过,在我国和日本,有人认为徐福到日本只是传说,缺乏根据,致使徐福等的入海去向,一直为未解之谜。
  针对这难解之谜,我国学者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发表了很多新见解,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但是,两种不同的意见依然存在,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本文拟就已有资料,结合海洋环境条件,来论述徐福等出航后之去向,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一、从《史记》中可得出的结论
  徐福渡海寻三神山的资料,主要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本人以为,司马迁所撰《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内容是完全可信的。这样,以下几点结论就应是成立的:
  1.齐人徐福并数千童男女,首次入海求仙人,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夏季以后。
  2.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一次来到琅琊,但未提及徐福之事。
  3.徐福等人出海求仙药,经过数年的时间,未有收获,返回后未敢禀报秦始皇,徐福等人曾到过何地不得而知。
  4.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又到琅琊,徐福就不得不面见秦始皇。这时已距第一次出航9年了,恐受责难,所以徐福诈称:“蓬莱药可得,然常有大鮫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秦始皇即答应增派善射之人随徐福出海,徐福自然当即出海。人数计数千人。
  5.徐福等人最后一次出航的具体时间应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以十月为岁首)之后、秦始皇去世后的七月丙寅之前。
  6.秦始皇从琅琊出海寻大鱼,沿山东半岛一路寻至成山未见,在之罘海域才射杀一鱼。
  7.徐福出航后究竟到达何处?“平原广泽”指何国何地?司马迁未指出准确位置,致使后来传说纷纭。
  二、徐福等数千人究竟去往何方
  关于徐福等出海后的去向,可以说一直是中、日两国学者所关心的课题。但由于研究者所据资料不同,所得结果也各异。
  不过,持徐福等航海到达日本观点的人较多。如日本国的学者,据和歌山县新宫市的徐福祠和徐福墓,认为徐福等到达了日本。
  还有许多研究者,根据考古资料也认为徐福等到了日本。他们指出,大正年间(1911一1925年),日本的考古学家们在日本的西南海岸,发现了大量的铜铎、铜剑、铜鉾等(参见梅原末治之“铜铎出土地名一览表”)。这些金属器物,与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出土的同类器物极为相似,有的则完全一致。考古学家后滕守一等,经过分析提出,这是从公元前4世纪或3世纪起,至公元前1世纪左右时期的器物。这些器物的制作者,相当多的是在这一时期从中国大陆迁来日本的“归化人”。
  考古学家们还根据日本考古所发现的上古金属器具遗物分析推断,从公元前3世纪起,日本国已有“汉族归化人”。这里所说的“汉族归化人”,就是自战国后期起从中国到日本列岛上的汉族人。
  我国许多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研究结果。总之,认为徐福等出海后到达日本的人为数不少,而且历史也久。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持否定的意见。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完全相反的意见,主要是缺乏综合研究与分析。例如,由于对徐福出航的具体时间未予以充分考虑,故对海洋环境条件的影响就无法判断,所以,当谈论徐福等的去向时,总觉得理由不够充足。因此,出现了被认为是“用现代人的聪明才智来代替古人”的议论。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一难题,本文试对有关航海技术、海洋知识、出航时间与海洋环境条件做些分析。
  1.秦朝时期的航海技术水平
  秦朝时的航海技术应该说是高水平的。首先由史料可以说明,秦始皇在他统一中国以后,曾数次“海行”,巡游各地。如果不具备高超的航海技术,秦始皇绝对不会乘船走海路。更应指出,始皇帝“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这里的捕巨鱼具,告诉我们当时已经常出海捕巨鱼,才会储备这些工具。事实是山东沿海地区的渔业捕捞事业,可以追溯至5千年前。据青岛市三里河考古发掘的鱼鳞、鱼骨等遗物,证明在距今5千年前,这里的渔民已开始远离海岸进行捕捞作业。从遗物分析可知,当时人们已知道去鳞后再食用海鱼。因而,齐国所以能以渔盐之利而富国,是有历史和社会基础的。而当吴国从海上进攻时,齐国有能力在海战中击退吴国水师。所以,我认为,齐人徐福向秦始皇进言要入海寻神山仙药,是胸有成竹的。事实上,徐福等出海后,又返回过,这也足以证明当时具有很高的航海水平。
  当然,我们这里讲的高水平,是就当时而言,亦即是处于帆船和人工动力的航海时代。所以其水平再高,也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并直接决定其命运。
  2.秦朝时代人们的海洋知识水平
  航海不仅需要掌握船舶驾驶技术,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海洋知识。其中海洋气象与海洋潮汐、潮流又是早期航海的重要环境因素。所以,人们首先必须了解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海洋潮汐,是诸海洋现象中被人们认识最早的一种。在我国成书于周代的《易经》中,已经把水与月亮联系起来。《尚书•禹贡》中的“江汉潮,宗于海”,实际是对海洋潮汐发源于大海做出的如实描述。大约到了春秋末期,在“同气相求”理论指导下,对于潮汐成因与月亮的关系开始明确。至汉代初期,人们对潮汐的变化规律已经开始掌握了。
  据有关资料可知,约在公元前4世纪,我国人民对日本近海的水温和表面海流情况就已有所了解。
  气象条件,尤其是风,对航海极为重要。《吕氏春秋》中已经提及“八方风”,说明已利用风力行船。当时的“海中占验”中,已包括风暴等气象内容。
  人们对海洋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航海活动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虽说人们早已开始认识和掌握了一定的海洋知识,但不可否认,还处于初级阶段,如对季风的利用,乃是到了航海发展后期才实现的。
  3.徐福等出航的具体时间与海洋环境
  如前所述,为了更具体说明徐福等在航海过程中的海洋环境情况,下面拟做进一步分析和判断。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知道,秦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秦始皇先到云梦,然后再到会稽等地,又“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秦会要订补》)。在大越稍事停留后,再“并海上,北至琅琊又增派善射人员随徐福等出海,而秦始皇向之罘出发,于之罘登陆,行至平原沙丘病死,死时是七月丙寅。
  从秦始皇出巡日十月癸丑至七月丙寅日病死,前后九月余,其中我们只知道三个干支纪日。在未查到中西历对照日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推算,方法是以每月为30日计,算出这期间的总日数,每60日干支甲子一循环。可以推得:十月癸丑为十月中旬;正月甲戌为上旬;七月丙寅是上旬。由此我们得出秦始皇到大越是正月上旬。
  考虑到当时的航海能力,估计从长江口海行至琅琊,约需20日左右,可是我们不知道秦始皇是何日自长江口动身北上。不过,由秦始皇自琅琊出发沿山东半岛寻大鱼,到了成山时仍未遇见,至之罘海域后才发现并射杀一鱼。根据较大鱼汛经常是出现在清明前后,可以认为秦始皇自琅琊至之罘是在清明时节,也就是在农历的二月下旬或三月上旬。
  如果我们的推算无误,清明是每年公历4月上旬,也即徐福应当是在此时出航的。而公历4月我国黄海海域的环境条件是怎样的呢?通常是季风转换季节,即东北季风转为西南季风,该月的风向变化较大,东北季风出现的日数在减少,但仍有大风发生。而西南季风的出现在增加。
  风不仅是帆船的动力,同样是兴涛助浪的因素。在海况中除了风和浪之外,表层海流对行船的影响也极为重要。自山东半岛向南至台湾以北海域,其海流基本上是沿岸流,而外海流系主要是南半部的黑潮暖流,还有台湾暖流。黑潮暖流在日本岛南端主干流向东,但向北有一分支,该分支即对马暖流,又一分支进入中国黄海,称黄海暖流。
  黑潮暖流主干是从台湾的东面北流,在台湾北部转向冲绳海槽向东偏北方向流动,其流幅较宽,约为100海里,这支暖流流速较强,平均3节左右,也就是说船只不用其他动力,仅随海流漂移,每小时也在506公里以上。
  4.徐福等出航后的去向
  徐福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出航时,其人员组成应该仍为童男女(这次的童男女应该不是二十八年那次的人了,因为过了9年,童男女也大了),再加上新增派的善射者,确实需要3000人。这样多的人所乘船只也得几十艘,可称得起庞大的船队了。
  关于徐福船队的启航港,我认为是从琅琊启航的。理由是,秦始皇3次到琅琊,并有一次留三月。徐福的航队启航后应如《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所言:“从臣东南至蓬莱山。”因为,无论是沿山东半岛至芝罘、再到登州循长山列岛的航路,还是沿岸南行的航线,向东南方向航行,在南黄海海域没有风浪的情况下,随着黑潮暖流转向东北,到达日本等地,都是可能的。但是,海洋并不是那么平稳,阳历四五月份,北方冷空气还是频繁侵入,海上经常出现东北大风,在风和风海流(西南方向)、波浪的作用下,船队的航向可能偏南,到达台湾。但驾驶技术较好的船只,如继续向东南方向航行,就很有可能进入黑潮暖流主干。之后,由于西南季风增强,船队又将受风和暖流作用,转向东北方向航行,而到达琉球群岛。如果继续向东北方向航行,跟随暖流东转,徐福船队在日本列岛南部或某些岛屿登陆,是非常自然的。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徐福船队启航后,由于海洋条件的影响和作用,其结果是,有的船只到了台湾、琉球群岛,有的船只在日本九州、纪伊半岛南部等地登陆,是完全可信的。

知识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青岛市,山东省辖地级市,别称岛城、胶澳,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特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截至2022年10月,青岛辖7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11293平方千米。青岛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半岛东南、东濒黄海,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特点。是山东省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海上体育运动基地,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本刊收录青岛市近现代各个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科技、社会、自然资源、民族、宗教和人物等方面的资料。本辑共设立了移民寻根、记清遗臣、文苑撷英、医林名粹、外企老板、二战劳工、往事追忆、徐福东渡、先民行踪9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文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徐福
相关人物
秦始皇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