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来自何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119
颗粒名称: 青岛人来自何方
分类号: C924.255.2
页数: 5
页码: 3-7
摘要: 青岛人可上溯自旧石器时代的兰里河,但从青岛市出土文物分布图来看,最南为源头、云头崗一带,今市区的市南、市北、四方一带从没有古代文物出土,因此也无法证明隋唐以前这一区域的人类生活。
关键词: 青岛市 人口调查

内容

青岛人可上溯自旧石器时代的兰里河,但从青岛市出土文物分布图来看,最南为源头、云头崮一带,今市区的市南、市北、四方一带从没有古代文物出土,因此也无法证明隋唐以前这一区域的人类生活。
  一
  清光绪23年(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一带,次年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范围以崂山半岛沿崂山西部、白沙河至胶州湾,再包括整个胶州湾及沿岸(包括今属胶州之塔埠头,属胶南之红石崖),还包括胶州湾以西一片土地。与今日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面积大体相当。这一年,德国当局统计人口为8.3万余人。
  这8.3万余人,可称是现代青岛的原始民。但是从一些文献记载来看,这些人中许多是明代以来移民青岛的。
  来源有几个方面:
  (一)来自山西。一些人家的“家谱"中记载其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我为此两次去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是个地名,如今是一处名胜,去那里寻根祭祖的人很多,香火不断。明代从洪武三年(1370年)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曾先后七次由山西向外省大规模移民,当时这里有座广济寺,是办理移民的官衙,门前有一棵大槐树,所以在知识匮乏的年代,人们只记得大槐树。明代大槐树早死,有“古大槐树处”碑,清代重栽了一棵大槐树,现也大半枯死,标志着“第二代大槐树”,后又栽了一棵“第三代大槐树”,现长得枝繁叶茂。
  享堂里有大批族谱、家谱,从中可以看到从这里移民至山东、河北、安徽等地,其中有至山东即墨的,今青岛市区胶州湾以东区域明代属即墨,这8万多人中有来自山西的。
  (二)来自卫所。明初在全国建立卫所制,今青岛市区有鳌山卫下的浮山所,这是一座千户所。卫所是平战结合的军屯制度,战时为军,平时为民,除极少数军丁外,千户、百户等官及军屯兵丁均自各地“征兵"而来。《苏氏族谱》记载,千户有苏、余、杨、焦、亢、毛、张、王、汪等,百户有丁、唐、葛、侯等,明代三百多年间,有不少外地人因任职或军屯于浮山所而迁来青岛一带。
  (三)来自云南。《青岛指南》记载:阴岛(今红岛)居民,大半于明永乐二年自云南迁入。先居岛上者为殷、宁、韩、赵四姓,其余于、王、吕、刘等姓继续移来。
  来自云南的移民不只在阴岛,也有的在其他村庄,有的家谱写明来自云南乌撒卫,也是一处“卫”,在今云南、贵州一带。
  (四)来自福建。据记载,明代开始,有些福建渔民来到崂山一带,居于青山、黄山、姜戈庄等地。因而在沙子口、青岛口建了天妃宫(清代改称天后宫),移民中有林、温、唐、姜等姓,以林姓最多。
  仅从以上四方面来看,这8万多原始民中有半数以上是明代从晋、云、闽等省移民而来。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侵占了青岛,他们对青岛市人口进行了调查,为16.114万人。比德国人的统计数字恰好翻了一番。16年间,自然增长可达1.6万人,其余6万多人是16年间的新移民。
  二
  这16年的移民分四部分:
  (一)德建胶澳租借地,进行城市建设,修马路,建房屋,修铁路,筑港口,需要大批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多来自周边地区,过去称为“胶、高、即”,即分别来自胶州、高密、即墨三县。
  (二)自清代后期,青岛口已成为一处港口市镇,有了商业贸易,德占后又有发展,工商业者移来青岛,这不限于“胶、高、即”,又有山东省内掖县、黄县、章丘等县的人移民入青,但人数比例不大。
  (三)德将青岛作为自由港,进行贸易兴市,广东、上海等地自鸦片战争后与西方接触早,因而从上述地区引进一批外贸、内贸、金融人才。其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
  (四)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逊清大小官僚、贵族,惧怕民国政府,许多人移居青岛,托庇于德国人的保护。其中有恭亲王溥伟,军机大臣徐世昌,做过封疆大吏“总督”的有6人,任过侍郎、巡抚的有12人,县令以上70余人,还有另外一些人。虽人数不多但影响极大,他们在青发动“癸丑”、“丁巳”两次封建复辟,也把他们的传统文化带到了青岛。
  另外,清代在山东益都有八旗兵,各携家属。益都建北城,全是满族人。清覆灭后,这些吃皇粮的满族人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各寻出路,这时恰逢青岛开埠,需要人,许多人来到青岛。所以现在的青岛人中,少数民族最多的是满族人,达7000多人,他们大多来自益都(青州)。
  这6万人中,从人数上看“胶、高、即”占大多数,从影响上看外省人为大。所以,当时青岛的三大会馆中,有河北、山东人的齐燕会馆,广东人的广东会馆,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省人的三江会馆。这三大会馆反映了德占16年青岛移民的来源。
  三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了青岛,统计全市人口为28.94万人。8年时间,跃增了12万人,是人口剧增时期,除自然增长约占1万人以外,其余11万人有不同来源。
  (一)日占青岛后,大批日本人跨海移居青岛,青岛开辟了日本人居住的“新町”一一新市区。最多时青岛居住有2.8万日本青岛文史资料
  人。
  (二)日本占据青岛后,利用山东的资源和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在青岛开设了大批工厂,其中一些纺织厂均是大型企业,青岛新增人口的90%是这些工厂的工人。这些工人除来自即墨、胶州、高密三县外,又扩大到日照、诸城、平度、潍县、昌邑等县。
  需要说明的是,日资工厂绝大部分在四方、沧口地区,而几十年里由于交通不便,四方、沧口与市区形成隔绝,尤其沧口,如同另外一个城市。这使得青岛市实际分三大块,一块为农村,这一大块只是靠人口自然增长,基本没有新的移民移入,反而有些人进入城市。第二大块是四方、沧口,主要为胶州、高密、即墨、平度各县移民组成的工人移民。第三大块是今市南、市北,则是五方杂处。这三大块,在文化、语言、习俗上都有不同,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融合。
  (三)青岛城市发展中又有一些中国工商业者移民青岛,主要为江、浙两省,人数不多。
  (四)在青岛航运、渔业发展中,荣成、威海等地有航海传统的居民移居青岛。
  四
  1947年的青岛户籍报告中,青岛全市人口为74.8万余人,外侨2547人。因这一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秩序紊乱,无籍人口很多。仅以74万余人来说,从1922年起25年间增长了45万多人,仍然保持高增长率,也说明除自然增长外,移民仍在大量流入。原因之一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十几年里,山东农村战火不断,而作为城市的青岛相对稳定一些,于是胶东各县大批百姓移居青岛,成为青岛移艮的主要源头。二是人口的增多刺激了商业,大小商家、摊贩增多,善于经商的江浙人移民青岛。三是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青岛,政府官员中大部分是外省人,是移民的另一来源。我在礼贤中学读书时,外省籍的同学占三分之一,而真正的青岛人几乎没有,因为他们主要在农村。抗战胜利以后,各地在青岛的人士多有同乡会的组织,1947年出版的《青岛指南》记载了各同乡会的会员数,从这里可以了解青岛人来自何方。
  省外:广东207,四川306,河南291,宁波251,台湾49,东北三省502.省内:最多为日照1565,次为莒县1438,另外,荣成634,临沂、郑城、费县三县1440,赣榆(今属江苏)979,益都618,广饶389,临朐312,莱阳253,海阳372,文登389,黄县346,肥城276,高密326,潍县454,威海426,栖霞351,胶县404,蓬莱260,平度530,福山504,东平685,邹平502,泰安230,掖县346,博兴202。其余各县不足200。
  这里的会员指“户”。以平均每户5口人(解放前子女多)计,是移民数。当然,很多人没参加同乡会。但是,这些数字基本上反映了1947年时青岛人来自何处。
  这些人除少数在1949年离开青岛,解放后一批人支援三线离开青岛,就是现在青岛人的原籍组成。历经五十几年,多为第二代、第三代,统称青岛人了。
  青岛人中,从1947年《青岛市政府职员录》看,外省人占很大比例。日照、莒县、赣榆三地移民人数最多,但多为劳动人民。
  政府职员,工商业主,主要在市南区,使得市南区移民构成与其他区尤其是四方、沧口不同。
  最后说一下,青岛移民中有极少数外国移民。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一批俄国人到中国,到青岛的也有不少,许多与中国人通婚加入中国籍,还有极少数其他国家的人与中国人通婚,这也是青岛的移民。
  移民是因为在青岛能生存,或比较能生存;移民是因为行政、科技、教育、经济人才的需要。认真分析这些移民是十分有意义的。

知识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青岛市,山东省辖地级市,别称岛城、胶澳,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特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截至2022年10月,青岛辖7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11293平方千米。青岛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半岛东南、东濒黄海,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特点。是山东省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海上体育运动基地,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本刊收录青岛市近现代各个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科技、社会、自然资源、民族、宗教和人物等方面的资料。本辑共设立了移民寻根、记清遗臣、文苑撷英、医林名粹、外企老板、二战劳工、往事追忆、徐福东渡、先民行踪9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鲁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