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南文史资料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098
颗粒名称: 太平庵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7
页码: 167-173
摘要: 太平庵,座落在胶南市与黄岛区交界处的小珠山西麓,依山面海,风景秀丽。抬头处,小珠山顶峰峭峰怪石,巍然耸立,气象万千;其周围树木茂密,郁郁葱葱,翠然悦目;庵前的小溪,水色清澈透底,沙石历历在目,潺潺的流水顺流而下,整个儿构成一幅山光、水色于一体的优美图画,使前来游玩的人们一踏进此处,顿生一种恍若隔世,飘飘如仙的感觉。
关键词: 太平庵 小珠山

内容

太平庵,座落在胶南市与黄岛区交界处的小珠山西麓,依山面海,风景秀丽。抬头处,小珠山顶峰峭峰怪石,巍然耸立,气象万千;其周围树木茂密,郁郁葱葱,翠然悦目;庵前的小溪,水色清澈透底,沙石历历在目,潺潺的流水顺流而下,整个儿构成一幅山光、水色于一体的优美图画,使前来游玩的人们一踏进此处,顿生一种恍若隔世,飘飘如仙的感觉。
  据考证,太平庵,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是古胶州境内建造较早的一座古刹之一。鼎盛时期的太平庵,主建筑有三官大殿、玉皇殿、龙王殿,还有武侯祠、关帝庙、魁星阁等,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周围林木环绕,气氛庄严肃穆。殿内塑有三官爷、劈雷将军、观音老母、诸葛亮、关羽等。所塑的孔明像头戴纶巾、手摇羽扇,神采非凡。关羽像一手托长须,一手持青龙偃月刀,栩栩如生。玉皇殿里的观音老母,劈雷将军,或面目慈祥,或凶神恶煞。这几处大殿中都绘有壁画,可惜已毁。太平庵北面的钟楼古朴别致,宏伟壮观。这也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遗迹。其钟楼全部为石质结构。在钟楼的四面横额雕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从其经历年风剥雨蚀却依然相当坚固的石榫、石卵来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当时已具有一定的手工凿石业水平。
  太平庵建造后,在历经唐、宋两个朝代的近600年内,香火极旺。方圆数百里的民众慕名纷至沓来。他们一来是为了领略和欣赏太平庵及小珠山的丽山秀水和草色山光;二来是祈求人间福财,全家平安。特别是每逢旱涝灾害,前来进香祷告求神保佑者更是络绎不绝。
  后在公元1206年,由于宋末元初间几年战乱,特别是元兵的烧杀抢掠,使正处鼎盛时期的太平庵被焚烧一空。直至明朝成化八年(即明宪宗,公元1473年)进行重修。但这时不知何故只建了太平庵,其规模远不如被毁以前的宏伟及华丽,随后便渐成衰落之势。到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年),才由乾隆帝亲派工匠对太平庵进行了大规模重新修建。后清嘉庆、光绪年间都曾不间断地进行修建,并留下三块碑记、两块无字碑至今。虽然这时的规模仍远不如唐代初建时的宏伟、壮观,但由于是几代皇帝亲笔敕封,其在附近地带仍颇负盛名。解放后,在“文革”期间被毁。现保存较为完整且有迹可寻的是清朝时期留下的三块重修碑记,分别是嘉庆年间宋以渐题并书和光绪年间莱州府胶州灵山分司邢俊〇(〇,原字)撰并书;第三块因年代已久字迹剥落而无法辨认。两块无字碑也仍在院内。另外,较为完整的是太平庵的正大门及前面提到的钟楼。保存最为完整的是院内的一棵胸围3.9米、高约40米的银杏树。据推算树龄已近千年。目前,这棵银杏树仍然枝繁叶密生长旺盛,极为壮观。已被青岛市有关部门列为重点保护树木。另据当地一些老人讲,院内曾有一株树龄200年左右的桂花树,也在“文革”时期被毁。
  太平庵历史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考究的文化遗产。当地群众取土时,曾发掘出铜剑等古代兵器,还发现过古代陶杯、陶罐碗等一些生活用具,另还有陶制龙狮一宗。
  关于太平庵有史料可查的记载自清朝开始。《胶州志》云:游太平庵,观小珠山……将雨而云,先日而曙。天表云气,出没不绝,夏尤翁蔚。....真奇观也。有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前来留连一番,心旷神怡,更留下了许多妙文华章。清代宋玷(又说高藩仲)曾留诗:寻幽渐近海云乡,松树荫下下夕阳,长啸一声凌绝壁,山灵应哭米生狂。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曾游玩至此,顿时被景色幽美的太平庵和峰峦叠嶂的小珠山所吸引。大有一种乐不思归的感觉,遂留宿太平庵,和庵内主持饮酒至天亮,谈笑之间即兴填七律诗一首,誉写后赠予主持。主持又悬挂于玉皇殿内。这首七律诗为:
  昨宵把酒听春雨,今日含杯坐相当。
  河岸桃花红不尽,一帆风送醉翁归。
  春风似虎狂飞起,吹到扶桑八百里。
  山鸟又知百花落,放声大叫夕阳黎。
  古老的太平庵,给当地的人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
  相传,太平庵里有一株绿茶,一懂茶道的南方人闻讯后,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都要来采集,带回南方后精心炒制。太平庵的主持很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一株普通的茶树。日久天长,这南方采茶人不过意,便送给了老道一小包。老道不屑一顾,顺手把茶放在一院墙顶上。第二年,采茶人又来了,向老道说:“师傅可否尝过去年的茶叶?”老道很不好意思,但还是照实回答说:“没尝过,大概还搁在院墙顶上哩!”采茶人忙说:“不要紧,尽管拿来品尝就是。”老道说:“一年啦,风吹雨淋的,早该霉了。”采茶人满有把握地说: “师傅尽管放心。”老道吩咐人把茶叶拿来一看,茶叶新鲜依旧,连声称奇。急忙泡上一壶,向杯中一倒,霎时,满屋充满了浓浓的香气。老道刚喝过几杯,就觉出浑身酥麻绵软,飘飘如仙。
  又传,采茶人感激老道给精心护理这棵茶树,在一次临走前送给老道一个用萝芙木(又名蛇根草,一种可做药材,产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常绿灌木)编制的算筐,放下一包茶叶,并割了一刀猪肉,让老道把茶叶和猪肉一同放进算筐内。老道不解其意。采茶人笑而不答,只说来年再见。老道很纳闷,便毫不在意地扔在床底下。
  一年过去了,采茶人又来采茶。见过老道后,顺手掏出一瓶陈年老酒,要和老道对饮。老道没来得及准备菜肴,一时感到很尴尬。采茶人忙说:“不要紧,去年我给你割的猪肉不是还放着吗?”老道急忙让人取出一看,一刀猪肉象刚割的一样新鲜,没有半点异味,不禁大吃一惊,忙吩咐厨工炒出最好的菜肴招待了这位采茶人,并把箩芙木做的箩筐作为太平庵的宝器保存起来。关于太平庵的这株名茶,虽说不可能具备传说中那么神奇的功效,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分析,也未免有些失实。但据当地群众说,太平庵确确实实是有这么一株在当时来说具有最上乘质量的茶树。无从考证的是在哪一个朝代的一位皇帝知道在太平庵有这么一株茶树后,便派人强行把茶树迁到皇帝的御花园,结果不几日,这株茶树便枯萎而死。
  太平庵所在的小珠山,相传仙人朱仲曾居山中,因而得名朱山,后演变为珠山。山高为724.9米,面积为135平方公里。西南方向相隔20公里的黄海岸边有一座海拔486.3米,面积65平方公里被称为“岸海名山"的大珠山,形成“大珠山不大,小珠山不小”的趣观。
  小珠山高峻雄拔,气象万千;大珠山巍峨屹立,挺拔险峻。小珠、大珠互为映衬,为古胶州第一胜景,被誉为“双珠嵌云”。《胶州志》载:“小珠山千岩攒空,两峰峙起,万山皆在其下……望之累累若珠”。小珠山上除太平庵一处古迹外,奇峰异石及其它名胜古迹也很多。主峰大顶与北石顶南北对峙,上有天门、天桥。大顶上面有金鱼盆;背后有垂背石、船石、直楼;前面有万人井、瀑布石等;还有两处能容数百人的天然石洞;大顶西即太平庵后有拴马石等,另有朝阳寺、仙人迹,北麓有蜿蜒的齐长城遗址等古迹。当人们走进太平庵,游于小珠山怀中,诵读古人诗句,一览丽山秀水,怎不心旷神怡?远眺,万顷碧波的黄海雪浪拍岸,渔帆点点;有“灵岛浮翠”之美誉的灵山岛和黄海山海相融、美丽如画?胶南市城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隐珠镇驻地绿树成荫,一片繁荣。俯视脚下,年产值已达1.67亿元的北高家庄振华橡胶厂规模宏大,蓬勃发展;周围的村落,街道齐整如画,一片盛世景象。这一切怎能不更激起游人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太平庵,多美妙的地方,多吸引人的旅游地啊。
  太平庵,到目前虽然尚未开发,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的太平庵及风光无限的小珠山已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及游客们的注意。
  有谁说过:久慕名山,终得见,远古陈迹。浓荫覆,太平庵里……

知识出处

胶南文史资料第五辑

《胶南文史资料第五辑》

出版者:青岛市新闻出版局

胶南历史悠久,史事俯拾即是。自政协成立以来,全市文史工作者以“存史资治、鉴往知今”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呕心沥血,勤奋努力,先后征集了数百万字史料,整理出版了《胶南文史资料》一至四辑,为促进全市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胶南文史资料》第五辑面世,以强烈的时代气息,热情讴歌了我市自抗日战争以来各个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全书文图并茂,多科集成,有兴阅之,大有裨益。

阅读

相关人物

管相堂
责任者
董俊琪
责任者
冯文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管相堂
相关人物
胶南市
相关地名
黄岛区
相关地名
小珠山
相关地名
太平庵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