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
唯一号: | 150020020220012042 |
颗粒名称: | 胶北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教育纪实 |
分类号: | G529.52 |
页数: | 3 |
页码: | 169-171 |
摘要: | 抗日战争时期,胶北地区读的课本是上级发的,用封窗纸油印的,有的还不清晰,内容是抗日。没有固定的教室,老师随时带着那支大刷子,学生抬着桶,还有一块小黑板。冬天,用场院,或是庙宇当教室。老师要我们拾些草和干柴,带在“教室”里,老师划一根火柴点燃,把屋烘一烘,便开始讲课写字。就这样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才有固定的教室。教师上午教识字班,给妇女上两小时课,下午给儿童上两节课,学生上一节自习。晚上教夜校,青壮男女都参加,时间两小时。干部借夜校人全,上政治课,宣传党的政策,村中也配备了民师教夜校。 |
关键词: | 胶北地区 教育纪实 |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